凝合的语义场:剧场艺术表达的当代传播价值

2021-04-18 12:54王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传播效果

摘要:近年来,剧场艺术逐渐回暖,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呈现出更好的风貌。传统形式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在这个分众化传播的语义场中体现出强大的内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传播价值。文章在强调艺术涵化作用的基础上,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探讨剧场艺术的传播效果,继而从具体作品入手,从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个方面论述剧场艺术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剧场艺术;语义场;传播效果;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09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太行抗日根据地报刊与上党地区革命文化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133

当一个儿童接触外界信息,特别是从能够欣赏电视里的视听内容开始,就开始接受媒介对其认识的塑形。这种塑型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文艺作品是普通大众媒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娱乐功能,在内容设计上还具有传播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文化传承。父母辈看过的样板戏,和当下年轻人儿时看的动画片,构建、巩固了大众“三观”的雏形。家庭、学校、媒介这三方的教育与濡化塑造了广大受众的精神品格,并且这个过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人们的心灵世界,在儿时是筑基与框架,成年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装修。剧场演出是很好的心灵“装修”契机,许多人聚在一起静心观看一部意义凝聚的作品,这样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赋予日常生活意义的行为,提醒广大群众去注意身边的文艺绿洲,从网络段子、短视频的控制中抽离出来,走进剧院,进入一个手机无法给予我们的语义场。

一、剧场作品传播效果的达成

无论大众传播还是群体传播,传播者对传播内容都是有选择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紧跟党中央的舆论宣传政策而创作、表达,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联动[1]。剧场作品也要遵循传播的规律,以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为工作目的。传播效果的达成,依其逻辑顺序来讲有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认知对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一旦形成也会对认知产生反作用,而行为则是态度的外在体现。文艺产品创作完成之后,进入媒介渠道,就形成了媒介产品,需要接受传播效果达成度的衡量。

(一)剧场艺术的普及性:认知的形成

我国传统的剧场艺术,以戏曲为例,多集中于经典的戏文,演员在其艺术生涯中只专注于一种类型的表达。很多剧本从元明清时期一直唱到现在,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戏文讲的故事和道理都很简单,但却影响、濡化了一代代中国人。20世纪受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影响后,我国的剧场艺术更加多元化,在各个文化圈层都拥有了众多的关注者。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以深刻、隐喻为出发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受众,考虑其接受特点和需要,作品在内容设计上会有所不同。以长治歌舞剧院的话剧作品《纪兰故事》为例,其是2021年长治市文化惠民工程系列剧目中比较特殊的一部,这是一部原创的话剧。从剧作本身来看,力求呈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全部人生,以时间顺序为轴线,展现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奋斗历程。故事的叙事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徐徐展卷,也可以先聚焦于一个点,再慢慢将镜头拉远展现画卷的全貌。《纪兰故事》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这样的讲述,很适合普及性的认知,适合文化的“普惠”层面。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剧场提供了艺术繁荣发展的空间。以前经常见到的露天戏台渐渐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中,传统戏文中饱含的精神内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新成员”的推动下,焕发了新的动能。以“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活动为例,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实行艺术普惠,将优秀的戏剧、戏曲、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送入大学校园,从形式到内容,真正实现了对大学生群体正确美育方向的初步引导。

(二)语义场的张力:态度的涵化

“场”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其主要特征在于整个空间的弥散。如温度,就是一个“场”。剧场的核心是舞台,只有舞台却不算是剧场。剧场是一个表演的场所,其体积或大或小,大到在国家体育中心上演的大型表演,小到中国古代的茶楼评书,都能起到剧场之场域张力的作用。

传统的剧场传播从传播类型上看,属于群体性傳播,也就说是,传播对象的范围是明确的。当下很多的剧场演出会有同步的直播,但是对于场内观众来说,依然是在一个群体中阅听传播内容。对于群体的涵化效果要强于个体受众单独接受的效果,群体动力学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剧场中,类似于一个高速涵化的语义场,观众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也会感觉到自己正处于一个较大的情感同步的群体中。舞台上的表演是一个小的语义场,同观众情感共振,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语义场。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最后一幕,众多红军战士和百姓群众以前进的姿态在舞台上表演,似乎要从舞台走到群众中间,又仿佛观众也是这个舞台的一部分,无声的互动中,舞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凝合在一起,显示出独特的张力。对于本身就认同演出内容价值观的观众来说,观看剧目会强化其已有的判断,而对于本身态度比较模糊的观众来说,观看剧目也会使其加快态度明确的速度。这种场效应,类似于我们在集体性的盛大升旗仪式中内心涌出的感性力量,均源自语义场所产生的强烈共鸣。

(三)传播效果的最终达成:行为的转变

文艺作品作用于精神层面,浸润心灵以达到态度的巩固或更新,最终的目的在于以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状态。行动并不以统一为追求,同一个语义场里也有着不同样貌的符号。因此,行为层次的转变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用时间和预期来衡量传播效果,可分为短期可预期、短期不可预期、长期可预期、长期不可预期四种效果导向。文艺作品的涵化效果也因其内容而有区别。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校的教育一样,爱国主题的作品属于长期且可预期的传播效果。爱国的价值观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最终都会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即行为的转变。戏剧有示范作用,在生活中遇到相同或类似场景时,戏剧内容因其深入大众记忆的生动形象,叠化进大众的思维,给予大众一个行为的范式。特别是以典型人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传统戏曲会赋予人物陌生化的效果,现代戏剧则以生活化的表达作为共情的桥梁。人物经历的起承、至暗、努力,经由舞台表达的凝合,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故事浓缩于两三个小时完成表达,深刻地印在现场观众的记忆之中,融入指导日常行为的潜意识中。现代戏剧在这方面的效果更明显,在《纪兰故事》中,申纪兰在困难时刻的坚持、在遭遇不理解时的选择、在人生最后阶段的从容,都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复现的。这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英模就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模。

二、當代剧场艺术的传播价值

剧场艺术的传播是复杂而低速的,在快消费、速变现的时代,这样的艺术形式并不具有流量优势,其面向的受众往往达不到“大众传播”之“大众”的范围。但是在新时代,大众传播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分众化。分众化宣传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而剧场传播并不是无选择地面向所有大众,购票入场的观众本身就具有选择的主动性、自主性,这就是剧场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当预设的观众群体有一个基本的圈层之后,创作和表演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一)剧场文艺的人民性

从文艺创作与表达上来说,作者内心对时代、对群众必须饱含深情。艺术作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即文艺的人民性。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在其作品中是能够反映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作家从群众中来,作品到群众中去[2]。

话剧《纪兰故事》创作于申纪兰逝世后。用艺术来诠释这位一生扎根农村,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其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民性。如前所述,作品采用了长卷式的叙事方式,适合普惠式的文艺演出。而另一部晋东南地区的地方戏曲作品《太行娘亲》,则以一个横截面来体现太行革命老区乃至全国上下抗日统一战线的壮烈决心。剧场表达与新闻媒体不同,在地方方言应用上更具接近性,可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言进行表演,这是剧场演出的另一个优势。

《文心雕龙·养气》里说,“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文艺创作需要从生活中找到一种抽离的意境,构建一个虚幻而不荒诞的心灵世界,以适当的渠道与群众见面、交流,实现对大众或小众的涵化。因此,应该给予创作者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以求文艺作品在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上的双重达成。所谓“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焦虑和功利,都在“深刻”这一语义的对立面。

(二)剧场文艺的时代性

剧场起源于古希腊,从传递神谕天道到展现历史、风俗,其表达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性。从载体来讲,最早的剧场是露天的,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现在的镜框式舞台。从古代的面具化、脸谱化表演,到现在的沉浸式、非陌生化的观众体验,体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媒介即讯息”,表达方式的变化本身就体现着深刻的社会价值。

当代剧场文艺的时代性首先体现为内容的守正与创新。意义守正,形式创新,应该是当代剧场文艺发展的共识。

精神意义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组合来呈现,比如《白毛女》的故事,有歌剧、舞剧,也有电影,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指向同样的精神内核,并影响涵化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对于现代话剧名作《雷雨》的多次再版,也体现出了导演编排、演员表演、台词表达、声光影音的不同特点。特别是2020年由法国导演重新编排的《雷雨》,体现了时空穿越的现代感,运用了西方戏剧中的隐喻思维,强化了剧作中女主人公的母题原型,但整场的对白和结构均尊重原著,表现形式实现了成功的创新。

此外,当代剧场文艺要找到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平衡点,否则会存在语义场的违和。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是当前时代的特色,在艺术的表现与表达方式层面,运用技术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意义呈现的手段。

新技术为表达的多样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艺术生态中,也出现了沉浸式夜游、行进式表达等与声光电技术结合紧密的形态。但是在舞台表达上,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呈现技术而设计相应的内容,剧本应当是舞台表现的唯一依据。部分题材的剧本是需要技术配合的,如话剧《三体》,其原著是科幻小说,在舞台表达上就呈现出了一定的声光电效果,这与故事本身的语义场是和谐一致的。

(三)剧场文艺的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以戏曲为例,从元代杂剧开始发展成熟,至今已经传承千年的戏曲,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其内容也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达的前提,具有高级的文化品格。特别是近年来,自上而下的重视和积极传承,使中国的剧场艺术保持了中国文艺的精神底色,也有了更多创新与传播的动力。

除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新世纪以来,剧场文艺也着眼现当代典型事件与典型人物。以晋东南地区抗日战争根据地故事为创作背景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3]、改编自长篇小说的闽剧现代戏《母亲》等弘扬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剧目,契合了主旋律艺术的创作要求。这类作品与历史融会,显示出了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经久不衰的传播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交融创新的艺术成果。

同时,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也是礼俗社会的场景复现,戏剧的源头是祭祀,从思考人和神的关系,到表达人和人的关系,戏曲的意义始终围绕着人的情感而生成。在当下焦虑“内卷”的时代,从剧场的仪式性中可以找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意义与精神力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对想象力的生发,其力量在于对精神世界的共鸣、支撑和塑造。在一个与民族文化共振的语义场内,剧作本身的生命力将更加持久。实景剧《又见平遥》也是在剧场内演出,只是不同于镜框式舞台的表达,这部剧作所呈现的“回家”的语义意象,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回归”的重视。人要回归,精神要回归,文化要回归。整场演出之后,受众能从剧中叠化到自身的命运,濡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就是艺术的张力。

三、结语

如前所述,剧场艺术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其对语义场的凝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前言里曾说,“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创作者、表演者以及受众本身,都是精神意义的把关人,传播者的表达应当在一个优质的语义场中发挥最大的传播力,让自己对生活的记录与抽象出的意义尽可能地抵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在当前一切向好的时代背景之下,用艺术去呈现时代、呈现人民,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与使命。剧场艺术应当利用自身的传播特点,将特色转变为优势,不仅在文化普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更可以将其作为繁荣民族艺术的温床,实现自上而下的文化自信,不断把做“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 张天文.努力把“做人的工作”落到实处[N].中国艺术报,2021-10-13(008).

[3] 王君.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根旺娘的小家与大爱[J].戏剧之家,2020(15):13-14.

作者简介 王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传播效果
刍议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传播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效能分析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纪实类医疗电视真人秀的传播价值分析
电台经营需摆脱固有的上升通道思维,创新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