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2021-04-18 12:54王妙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创新探索思政教育新媒体

摘要: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逐渐普及,这种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让其面临极大挑战。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教师、新媒体技术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阻碍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因,探索破除障碍,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旨在不断提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08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院级课题项目“自媒体在提升思政课获得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819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化的特点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运用数字技术,借助互联网与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具有大容量、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超越地理界限,实现全球化传播[2]。

大学生对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接纳能力。因此,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生命线”加装上“数据链”,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大学思政课课程效果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地高校不能正常开学,国家鼓励大家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这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新媒体技术在全国师生中得到普及,客观上促使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迅速结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

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社交平台等多元化的渠道推广,推广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传播各种新闻事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讯,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件,这就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形式与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主体意识更加明确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很难发声,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辅助下,大学生的声音被放大,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表达出来。这对于处在三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快速树立特定的思想观念。

二、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与思政教育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给大学生、高校和教师等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新媒体信息的错综复杂性极易导致大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不再是公共信息传播的唯一主体,信息传播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新闻事件上传至网络空间,其中免不了夹杂个人主观臆断的信息,有些人甚至会为了提升点击量故意断章取义,不客观反映事件真相,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所传递的价值观也有对有错。其中,虚假、消极的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偏离正轨,不利于形成正向的价值观[3]。例如,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网友“蜡笔小球”,其作为一定程度的意见领袖,却在微博上针对戍边英雄发表诋毁和负面言论,这很可能影响到价值观尚未树立的大学生,将大学生带离成长轨道,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如何辨别并合理利用信息,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从高校的角度分析,高校对新媒体的关注不够,建设和保障力度有限,制约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信息化的社会,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教育和新媒体的融合已是教育业的必然发展方向。新型的思政教育更应该与新媒体紧密结合,教师运用大数据技术等向学生精准发放教育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学生以大量的教育资源为依托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追踪分析学生线上学习的各种数据,并在线下教学中讨论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这种新媒体教育模式更是国家必然的选择。目前,虽然多数高校配备了新媒体教学软硬件基础设备,但由于关注不够全面,或财力物力不足,在新媒体教育设施的建设、更新升级等方面的实际投入远远不够。由此看来,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和体系还任重道远。

(三)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信息化教学水平有限,限制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都开始线上教学,这使“互联网+教育”的观念快速深入人心。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只掌握了最基础的技能。以高校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超星学习通为例,此软件中具有签到、分组任务、直播、抢答、主題讨论、问卷、选人、评分、投票、同步课堂、云盘等多种功能,但思政课教师基本只会使用网络签到、选人功能代替传统的现场点名、选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应有的强大作用。

由于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在实际线上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随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只是简单把线下的课堂搬到了线上,把新媒体仅当成教学的简单工具,仍旧是“课件+讲授”的模式。教师在屏幕前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于屏幕后听,没有真正基于云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等新媒体技术,从个性化教学、精准化教学、贯穿性教学等角度研究和创新,新媒体的真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改善。

(四)从新媒体技术的角度分析,因对学生上课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线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很多高校建设了系统的线上课程,比如创建慕课、微课等。但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性,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网络另一端的上课状态,导致学生“网络刷课”的行为频繁出现,甚至出现了收费替人刷课这一行业。这些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开设网络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一)教师运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受错误、负能量的网络信息影响,极易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会做出违背公序良俗、违反法律的事情。在具体开展思政教育时,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欢的媒介与之交流,规避与学生间因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代沟。通过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对学生进行日常观察,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品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动态等,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再因材施教进行思政教育,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快手、抖音、B站等学生喜爱的平台上,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其展开讨论,再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观点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并反思自身,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真正做到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推进新媒体建设

高校增加投入,重视新媒体教学环境的更新升级,将这些高科技引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无疑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更加智能、精准、便利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实现大学思政教育的目标。

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以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山西省为例。山西省思政教育资源丰富,但受到地形等条件限制,博物馆、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非遗文化遗址等思政实地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很多遗址、纪念馆等位置偏僻,由于经济水平有限、疫情当前不允许大规模人员流动等,高校与这些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地合作建立教育基地,让学生分批次实地学习几乎不可能实现,大学生很难系统地受到山西各地思政资源的熏陶。

为了让高校学生随时接触到最优质、最真实的教育素材,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问题。省内各高校可以分工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梳理、归类各地革命传统故事、革命遗迹、道德资源、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具体信息,并定期更新、完善,建立本省的思政资源共享数据库[4]。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在思政资源共享数据库中搜索,精准匹配出最适合、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帮助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个性化地搜索信息,用身边的思政资源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强化其价值认同,实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建立思政资源共享数据库,无疑是对本地文化的永久性数字化保护,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建立思政资源共享数据库以外,高校还可以将VR技术引入思政课堂,通过还原课一些特定场景,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奔赴灾区参与救灾,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提升其道德素养。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通过切身感受引发主动思考,从而付诸实践,最终提升思政课实效。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时更新。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培训,掌握多种信息化技术,为在思政课中的运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需要根据每堂课的性质、特点等,灵活选择必要的技术开展教学,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课程,取得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其次,鼓励教师多参加新媒体技术运用交流会议,通过观摩和学习国内高水平信息化思政课,掌握更多的技巧。最后,各级教育部门通过举办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或建立信息化技术考核制度,评比和考核思政课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并将比赛、考试结果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从而提升教师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课。

(四)教师运用新媒体建立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教育模式,彻底革新教育理念,大刀阔斧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拓宽教学时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这种模式并不是简单将线下内容搬到线上,而是要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翻转。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需要,借助学习通等平台,灵活运用思政资源共享数据库、微博、微信公众号、三维博物馆和各类短视频平台,精准搜索相关内容,或者编写与制作专门的思政教育课件與短视频,将课程内容推送出去,让学生自行学习和思考,并针对有疑问的内容展开线上讨论。在线下课堂,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线上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线上讨论的内容答疑,强调重难点,并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深化课程内容,使学生与自身产生思想共鸣,思想政治素养有所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也随之增强。

另外,教师除了运用大数据技术搜索课程资源外,还应该分析学生的线上学习痕迹,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时长、小组讨论情况、任务完成度等判断学生学习的状态,根据学生搜索最多、留言最多的内容把握学生的关注点,精准抓住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例如,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可以组织与疫情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个别存在个性问题的学生,通过课下一对一交流、沟通加以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思辨能力,最终内化为自身素养。

(五)各部门协同合作,提升学生线上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线上“刷课”的现象,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教学软件开发公司、高校思政部门等共同协商解决。比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技术部门可以开发不定时瞳孔限时识别技术,高校思政部门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不定时限时测验等环节,以杜绝学生刷课行为。另外,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组织付费刷课的团伙的惩处力度,杜绝网络刷课行为的商业化和扩大化。通过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有效监督学生线上学习,从而提升线上课程的实效性。

四、结语

教师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革新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以新媒体为媒介,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苏晴.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年与社会,2019(30):163-164.

[3] 徐香华.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20(28):94-95.

[4] 范小青.网络时代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51-52.

作者简介 王妙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

猜你喜欢
创新探索思政教育新媒体
基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新探索
新常态下人事档案的创新管理探索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层刑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