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友,周铭心
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为周期性经期或经行前后下腹部疼痛,伴或不伴有其他的症状[1]。统计资料显示,约74%的女性有痛经经历,因近10余年来原发性痛经治疗的缓解率从76%下降到 69%而受到重视[2]。中医药治疗此病有独特优势。周铭心为首届国家名中医,擅治中医妇科诸病,尤其擅长痛经病的诊治。周教授认为,历代迄今对痛经病虽辨证周详,方药广备,但治法略疏,从行气活血或益肾养血论治,虽能减轻疼痛,但对痛经重症多不能大效,或辍药易复。周教授在多年诊治痛经病实践中,形成其特有的诊治用药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故整理其论治痛经病经验如次。
经水将行或已至之时,治标为主,主从冲脉气血论治。经行腹痛多在经至当日明显,小腹牵痛或胀,或连及胸乳腰骶。此时血聚初下,气机不畅,气血失调,肝气过张,失于敷和。痛经不论寒热虚实证型,或兼夹何种实邪,总有气滞血瘀贯穿其间[3]。周教授也认为,此时重在心肝两经,宜顺势而为,重用血分药,径直通达冲脉,加大行气活血止痛之力。经至前日即痛而胀者,药以加味乌药散中木香、香附、乌药、砂仁等为主;经至方痛,且甚于胀,药用少府逐瘀汤中延胡索、川芎、当归、没药等为主;经行腹痛时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虽有所侧重,但二者常交互参用,使气血弛张有度。
平时治本,须从脏腑角度论治,有学者认为,补肾调周法治疗痛经的方法就是重在肝、脾、肾三脏[4]。肝经血旺才能溢于奇经,以下注冲脉,调节月经。气血俱出于中焦脾胃并为其所统。肾中精充气盛,月水方下。此时须辨别有无肝经气血郁滞;有无脾气虚而肝气盛,或脾虚湿阻,或脾虚气血衰少;有无肾气不足,精血虚馁,下焦虚寒等。以上之违和均是引起痛经的本质病机,且同经行感冒、经行腹泻、经行鼻衄、经行不爽等症情有关。通过解决上述本质病机问题,也会对缓解经行腹痛大有裨益。
经行期间月水顺畅及腹部舒适与否同肝有关,若经欲行而肝不应,肝经气血郁滞则会出现小腹痛剧、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周教授认为,痛经时患者俯腰呻吟,腹部阵阵牵痛皆为经脉拙急之肝经风象,易导致肝家罢极失常,过极而病。此为风邪潜伏胞宫,与寒、湿、瘀等合邪阻滞冲任气机。平时腹部无恙,一经血欲行,则应时而动,凝滞作乱,激荡气血,其痛遽发。所以提出伏风因素在痛经病机中的存在和重要性,并指导于临床实际运用,平时主用当归、白芍养血和冲;杜仲、地黄、菟丝子等益肾注冲,有益于平熄内风;佐以羌活、威灵仙、天麻等祛散伏风。经水将至或初行之时,周教授在理气活血基础上必重用白芍柔肝熄风、缓急止痛,使气血舒弛;在威灵仙、羌活、川芎等祛风止痛基础上,据疼痛之程度再加用白芷、姜黄等进一步加强通经络、祛伏风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正治针对本病病机,所谓本病病机为本病所特有,贯穿于疾病全程,始终存在[5]。有此病机,则其病成立,无此病机,则不成其病,此病机情势强劲,则病深重,情势减弱,则病缓解。气滞血瘀是痛经病的本病病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是中医治疗痛经病的正治方法[6]。施此治法虽是证治相应,但未必有意料之效。周教授认为,精于辨证固然重要,而论治不容疏忽,人身之病非止一端,治法千态,不能拘泥于一治,若痛经正治逆治不能大效者,可佐以旁治[7]。旁治针对“旁从病机”。旁从者,言其旁枝末节。较之本病病机,旁从病机并非本病所特有,亦非疾病过程所必具,乃病机之或见者,可见于疾病之初,可见于之中之末,亦可与本病病机相兼于疾病全程。旁治之功大致在于正治不能顾及之兼证,可从另一方面加强正治作用,监制正治药物的偏性,平衡协调处方功用。
痛经患者每于经期将至,即心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甚至焦虑烦躁,若忽略这一症情,径以行气活血止痛恐难显效。周教授常用天麻、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等旁治以安神助眠、舒缓情绪,使得正治能更好发挥疗效。经行腹痛者伴有腹泻、感冒、瘾疹者,多为脾胃气虚,卫气不充,经期时会加重腹痛,诊治中就须视情而用桂枝、白芍、白术、炙甘草、党参等旁治以扶中缓急、益气固表。痛经而经水每后,腹凉肢冷者,非经期治疗就须用艾叶、肉桂等旁治以温经散寒止痛。痛经正治中行气活血药物大多性味温燥,若患者便结,往往进一步助长内火,常使经期提前。此时须以酒大黄、黄芩、香附、鱼腥草、败酱草等统筹平衡。
疼痛是痛经病的标志性症状。因此,周教授认为,在止痛药物的选择运用方面应作为本病治疗的重点。其曾对《妇人大全良方》中34首治疗痛经方剂[8]和清代医家治疗痛经临证处方中止痛药物[9],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所用止痛药的种类、性味归经、功能类型及使用比例等进行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吸取其运用经验,并结合自身长期临证所得,创制痛经药物的预制药组[10]。
当归、白芍、川芎、香附为基础药组,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一张一弛,缓急止痛;川芎、香附行气活血、气血并疏。周教授重用白芍在痛证治疗中尤有卓见,认为此药为上下内外、虚实寒热等诸般疼痛有通治之能。辅以羌活、威灵仙、白芷、姜黄四药,既能通痹止痛,又能祛解伏风,而共成痛经病诊治主证的核心药组。若疼痛明显,恐药力不及,再加延胡索、没药等。以上可据病情轻重和经期前后而递增或递减药物。临诊有因从证而痛的因素亦需注意,偏寒凝可加附片、肉桂、艾叶;偏气滞可加木香、乌药、九香虫;夹瘀血加没药、丹参、泽兰;有湿热加鱼腥草、败酱草、苍术;气血不足加黄芪、杜仲、党参。
张某,女,28岁,2017年3月28日初诊。有痛经病史10年,曾间断治疗,效果不显。经行时腹痛明显,腰腹痠痛而影响正常工作,需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止痛,每至经前患者而因恐腹痛而紧张,夜寐轻浅易醒,大便结滞,经期尚准,经色暗、量不多,舌淡红、尖细芒、苔白,脉细弦、尺沉。末次月经3月20日。辨证:肝肾不足、冲任虚滞。治法先从益肾注冲,兼以达腑安神。处方: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30 g,黑芝麻30 g,丹参12 g,天麻10 g,合欢皮 15 g,杜仲20 g,续断15 g,制何首乌15 g,菟丝子 12 g,砂仁10 g。7剂。4月3日二诊:药后大便已畅,寐仍欠实,此诊治疗需痛经与不寐并重。处方: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30 g,天麻10 g,合欢花 15 g,首乌藤18 g,延胡索12 g,羌活10 g,姜黄10 g,炒枣仁15 g,生龙牡各30 g,砂仁10 g。9剂。4月18日三诊:药后寐向安,大便调,正在经前可径直达冲。处方:当归15 g,白芍50 g,天麻10 g,白芷 15 g,羌活18 g,姜黄15 g,延胡索12 g,肉桂10 g,炒枣仁15 g,威灵仙30 g,香附15 g,木香12 g。5剂。4月25日四诊:此次经行,经量较前增多,腹痛明显减轻,腰腹向适,能正常上班,后以益肾疏肝、调达气血而愈。
按语:此案为肝肾不足、冲任虚滞,仅以行气止痛之正治恐难收效,初诊时月经始净,故治以益肾养肝、宁神达腑,佐以和冲。二诊则潜和三阴安神与祛风通经止痛并行。三诊时正在经前,转重于正治止痛,突出核心药组威灵仙、羌活、白芷、姜黄疏达经腑,解散伏风。川芎、香附、木香调畅气血。兼以旁治,用天麻、枣仁、合欢花舒缓情绪。患者经期后延,故加艾叶、肉桂、红花温经活血,使月经如期而行,同时进一步解除痛经。
周铭心从脏腑气血角度和伏风因素理解痛经病病机,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和,伏风应时而动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治法中使用疏达肝经气血的止痛药组为第一要务,谓之正治。再视有无兼证而佐以旁治之法,意在加强正治,从而提高了痛经病的诊治疗效。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形成了首重缓急止痛,次在通经驱风,养血柔肝为本,散寒化瘀是标的痛经诊治策略,深值后进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