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2021-04-17 22:49陈正涛孙礼强宋银枝曾志聪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吴茱萸附子高血压病

陈正涛,孙礼强,宋银枝,曾志聪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广东 深圳518133;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330006

“经方”源自殷商时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其上源为《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后传至医圣张仲景之手。梁代陶弘景言:“昔南阳张机,依此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故“经方”乃源于神农之药,发展而成“汤液”之方,又发展成仲景之论[1]。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并排除其他确定疾病及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伴或不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治疗率为46.1%,但控制率仅为16.9%[3]。因此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颈项僵硬、疲劳、心悸等,可伴有胸闷、心慌、视物模糊等表现。现代医学在控制血压方面优势突出。其治疗理念为早期预防、联合治疗、综合干预、平稳降压,同时逆转危险因素[4]。但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病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降压药物使用不合理、降压药不良反应较多、伴随症状难以改善、药物依赖等。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具有病证同治、综合施治、因人制宜等优势[5-6]。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整患者整体阴阳平衡,脏腑偏盛,达到“降压”作用。中医辨治高血压的思路不仅仅针对“高血压”本身,更在于纠正患者体质状态。笔者在临证中观察到,中医药治疗后的高血压病患者伴随症状常可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降压药物的种类或药量常逐渐减少。

中医典籍中并无“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名,根据其常见临床表现及主诉,可归类为中医学“眩晕”“头痛”“中风”“心悸”“胸痹心痛”等范畴,其中又以“眩晕”最为多见。《黄帝内经》早有相关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可见《黄帝内经》已认识到气虚、髓亏、肝风均为眩晕之病因[7]。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痰饮致眩作了大量阐述,金元时期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之“无虚不作眩”补充了眩晕的病因。头痛,此处乃论述内伤头痛,其病因不外乎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先天不足、久病体虚,病机为气机郁滞,痰浊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或肾精亏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孔窍而致不荣则痛;或肝阳上亢,肝火上攻头面。中风与现代医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类似,常因高血压控制不佳引发脑血管病变导致。中风的中医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与眩晕、头痛关系密切;心悸、胸痹心痛亦不离寒凝、气滞、血瘀、痰阻、气血阴阳亏虚等,心悸还责之水饮、痰火等[8]。除此之外,《伤寒论》“三逆理论”丰富了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学内容,经方理论认为高血压基于“气逆”“水逆”“火逆”三个因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逆乱、气机上逆、痰饮上逆、火邪上逆而产生高血压[9]。

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加上近年来降压药的广泛运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机更加错综复杂,临床极少见到典型的证候。遵循医圣仲景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大法,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常能执简驭繁,疗效确切。现将笔者跟师学习,博览各家,及自身运用经方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思路及经验整理如下。

苓桂法:指经方中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方剂。此类方所治病患常见眩晕、心悸、善惊、呕恶、纳呆、口淡不欲饮、腹部胀满、小便不利、下肢酸沉乏力,舌淡苔腻,脉沉等症状。此属水饮凌心之证。常因误下、误汗损及阳气,导致水饮凌心、水气上逆所致。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等,此类方常用于高血压病日久,久病损耗心、脾、肾之阳,阳虚无以制化水饮,久则水饮内停、水气上冲,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谨合阳气不足,饮邪上逆之病机。《神农本草经》言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茯苓和桂枝相配伍,茯苓益气健脾入气分,亦能安神、养心,桂枝温通血脉走血分,亦能化气、平冲;茯苓可淡渗利水以消浊饮,行肺节之令,通利三焦以通达水道,且能补脾固堤以治泛溢之水饮。桂枝在方中可下气降逆,通阳治阴,化气以助茯苓健脾化饮。随证加减,以达化气逐饮、养心安神之功,饮邪既去,浊阴得降,气血调和,心神得安,血压即降。桂甘龙牡汤温补心阳,安神除烦,主治火逆引起的心悸、烦躁等证,有报道其可用于治疗甲亢,对原发性高血压证见虚阳浮越者亦有疗效[10]。

大黄法:《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性寒,可下胃肠之积热,化血中之瘀热,化瘀通腑而安和五脏。肺辅心行血,有助于心气、心血正常运行。瘀血得化,心脉通利,是心气、心血正常运行的关键,心之气血平稳运行,可以达到很好的降压作用。患者临证常有脘痞、便秘、心悸、烦躁、乏力、腹满、口燥咽干、脉沉或滑数等表现,此乃胃肠积滞、邪热内盛、瘀血内阻之候。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有攻下热结之功效,大柴胡汤亦以通便泻下为主,亦归为大黄法。笔者常在此类方剂基础上随证加减,以去胃肠积滞,使热邪难有所依,五脏故能调和,此乃釜底抽薪之法。黄煌[11]认为,“大黄体质”的形成,除遗传因素以外,主要在于饮食结构失当,多食油脂、肉类及甜腻之品,并缺乏运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大黄”体质患者有增多倾向。大柴胡汤能通便降逆、祛瘀泄浊,可应用于上腹部按之满痛、实热体质的高血压患者。黄煌教授常用大柴胡汤为患者减肥、降压,因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腥荤油腻之品,湿热内生,火逆而上,血压升高,症见怕热、汗出、腹部紧实、胀满者均可尝试使用[12]。2018年ESC/ESH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尿酸升高、高胆固醇、糖尿病这三大代谢类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首要危险因素,肥胖则是增加心血管风险的因素[13]。现代医学将减肥、控制饮食,尤其是清淡饮食作为干预高血压的重要方式,与黄煌对大黄体质的认识不谋而合。

柴胡法:是指以柴胡、黄芩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神农本草经》云:“柴胡味苦,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柴胡法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等。柴胡法各方虽治疗侧重不同,但基础皆为调畅少阳三焦气机、运转枢机、清解肝胆郁热。临床所见原发性高血压病常见少阳枢机不利、少阳胆火郁热之证,可见胸胁满闷、目眩、头痛、口苦、咽干、善太息等症。此乃柴胡体质,患者主观症状往往较多,常有情绪波动大,食欲、性欲明显改变等特点[14]。应针对病机辨证施治,使少阳、三焦气机畅达,枢机运转,肝胆郁热清解,则气机条畅,郁火乃平,血压得降。笔者运用四逆散治疗阳气郁滞型高血压患者常能取得一定疗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有疏肝、平肝、潜阳之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皆可尝试使用。因柴胡易劫肝阴,故应适当配伍滋阴柔肝补肾之品。

附子法:附子类方包括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等,是以附子为主药的类方。主治倦卧欲寐、精神萎靡、畏寒、脉细弱或沉微、迟弱等少阴阳微之表现。附子可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第281条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2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第300条曰:“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第309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可见仲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麻黄等大辛大热之药物破除阴寒之邪,振奋衰败之阳气。《神农本草经》云:“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附子回阳散寒之功可见一斑。疾病日久,病入少阴,高血压患者常出现元阳亏虚之像,常见疲劳嗜睡、精神萎靡、畏寒乏力、心烦欲寐,脉微细或弱,此乃附子用药之征[14]。可予四逆汤加减以温经回阳。若此时患者出现水肿,此乃肾阳不足,脏腑失调,水饮内停之征,此时应予真武汤温阳化水。若患者症见胸闷,心烦心悸,心下痞满,纳差,口干口苦,恶寒汗出,病机为阴阳两虚者,可应用附子泻心汤温肾清心,平调寒热,使气血阴阳平和。蒲辅周应用真武汤治疗阳虚水逆证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症见:头晕、头痛,怕冷,形体发胖,小便失禁,舌淡苔滑,脉沉细。蒲氏予真武汤加健脾化痰之半夏、降逆潜阳之生龙牡服之,血压明显下降[15]。可见高血压患者不仅只见热证,寒证亦可引起血压升高,应用真武汤是治疗阳虚水逆型高血压的良方。

吴茱萸法:是指经方中以吴茱萸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神农本草经》谓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症见头晕、头痛、头冷、呕逆、四肢麻木厥冷、脉沉细者。代表方有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痰饮上逆引起的病变。吴茱萸暖肝胃,降浊阴,配生姜、人参和大枣共奏暖肝降浊之效,浊阴降则血压降。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了三次,一是“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二是“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中亦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方涉及阳明、少阳、厥阴三经病变,但细细分析其病机,肝胃虚寒气逆乃运用其方的根本病机特点[1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良方,当归四逆汤功可温经通脉,再加吴茱萸、生姜温中散寒,暖肝胃降逆。尤在泾言:“若其人内有久寒沉寒积冷者,必加吴茱萸、生姜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以散其久伏之寒也”[17]。笔者常以上述两方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肝胃虚寒、脉络不通、气机上逆,则患者脉络得通,血压得降。

石膏法:石膏法指以石膏为主药的方剂,其主治不同于大黄法之里实热结证,其不见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而以身热、口渴、脉洪大为特征,提示有无形邪热燔灼[14]。石膏法代表方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石膏是常用的清热药,《神农本草经》云其:“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舌干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石膏法常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者,邪热内盛,热迫血行,气血运行逆乱而至血压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见面赤、口渴、舌干、脉洪大或滑数且有力等气分实热证者可使用。笔者常以白虎汤为基础加减,若渴甚,伴汗出微恶风,常为津液内耗、气阴两虚之相,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18]。

其他:风引汤源自《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风》曰:“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19]。风引汤可清凉除热、引火潜阳,凡五脏火热炽盛,血热上升,热极生风,引起中风瘫痪、癫痫惊风等病,皆可用之。临床证见面赤烦躁、抽搐、癫痫等最为适宜,类似于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方中大黄、桂枝泻血分实热,引血下行,通行血脉,为除热瘫痫的主药;滑石、石膏、寒水石、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潜阳下行,清金伐木,利湿解热;龙骨、牡蛎镇惊安神,潜阳,固敛肝肾;干姜、甘草温暖脾胃,和中益气,且佐诸石之寒。笔者认为本方可看作桂甘龙牡汤之变方,方中以六石合龙骨、牡蛎清热重镇潜阳;以桂枝、干姜温中通络,温补心肾,制约六石及龙骨、牡蛎之寒凉,固护阳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风热消散,浮阳下潜,血压下降。应用于高血压病症见头晕、头痛、口苦、面红、手麻、脉弦数者疗效显著[20]。

总结: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中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常采用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祛风化痰止眩等方法治疗。在使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常用方剂疗效差强人意时,只要辨证准确,选择经方往往能立竿见影。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节奏甚至目前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西药降压药物的广泛应用,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病机与既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时方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将经方及六经辨证思想运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方证相应,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猜你喜欢
吴茱萸附子高血压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