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璐,周笛,罗君,龙俊瑶,刘丽芳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属于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点,病灶集中于乳腺小叶,临床表现多为乳房肿块。这本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乳房疾病,具有病因不明,起病急,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但近年来,发病人数却呈井喷样增长[1]。因为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目前肉芽肿性乳腺炎暂无统一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但通过中医“消、托、补”法内外综合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叙述如下。
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陈实功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是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之一正宗派的创始人,撰有外科学著作《外科正宗》,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陈实功治疗外科疮疡疾病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主张内外兼治,结合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邪正消长的趋势。内治疮疡确立消、托、补三法分期论治,强调顾护脾胃,调补气血,提倡及时行外科治疗,刀针与药物合用,开门逐寇,首创并改革了许多外治手术方法[2]。“消、托、补”三法分别用以治疗疮疡“初生”“将溃”“溃后”3个不同阶段,从而总结出中医外科疾病治疗的基本法则[3]。其中消法适用于一切疮疡初起之时,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使邪毒难以结聚成脓。消法包含内容较多,如:清热法、温通法、化痰法、利湿法、和营法、解表法等。在临床中可单用一法,也可以多法联用[4]。托法是指使用透脓、托毒的药物,如皂角刺、防风、白芷等,透脓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疮疡中期,脓已成,但未突破表皮之际,即将溃期[5]。补法是指在已破溃的疮疡后期,使用补气养血、健脾的药物,补益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6]。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其疾病进展与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相似,故可用此法指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
多数医家将肉芽肿性乳腺炎分为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7]。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理基础,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分期论治尤为重要。
2.1 肿块期,初期宜消,重视辨证肉芽肿性乳腺炎往往起病突然,进展迅速。肿块多由乳晕部起,迅速向某一象限延伸,甚则可达1/4~1/2乳房大小。肿块质韧,形状多不规则,边界欠清,常伴有疼痛[8]。正如《疡科纲要》中所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肿块初起之时,始终要坚持“以消为贵”这一重要治疗原则。中医诊疗重在辨证论治,笔者通过临床跟诊刘丽芳教授,总结肿块期辨证论治重在辨阴阳,将肉牙肿性乳腺炎分为阴证、阳证、半阴半阳证。阳证常表现为肿块红肿疼痛,皮温增高,成脓迅速等,阴证则表现为肿块漫肿无头,久不成脓,多为隐痛。还有一种证型似阳证而又不甚焮热肿痛,似阴证而又不甚木硬平塌,肿不易消,亦不易溃脓,称之为半阴半阳证[9]。阳证常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即清消法,常用方剂有瓜蒌牛蒡汤、柴胡清肝汤加减等。阴证往往因机体阳气虚衰,气血亏虚,故临床治以温阳化痰、行气和营,即温消法,重用熟地黄、炮姜、鹿角霜等温药补益正气,阻遏邪毒蔓延,以防寒凉太过而致毒邪内陷,辅以白芥子等理气化痰药物,增强消肿散结的功效,方用阳和汤加减。临床常见证型为半阴半阳证,刘丽芳教授以自拟方消痈乳康汤(蒲公英30 g,金银花、醋鳖甲各20 g,连翘、浙贝母、柴胡、鹿角霜、海藻、皂角刺、川芎、牛蒡子、青皮各10 g)加减治疗这一证型,在消法基础上,寒温并用,消托兼施,行气化痰,祛邪而不伤正。若肿块顽固不消,可加入附片、炮姜等温热药物,温阳软坚,托毒外出,防止邪毒内陷。此期中医外治常用药物有:如意金黄散、如意膏、阳和膏等,明辨阴阳,寒温得当,内外兼治,加速疾病痊愈。
2.2 脓肿期,将溃宜托,开户逐贼肉芽肿性乳腺炎脓肿期,脓未成,将溃不溃之时,适用于托法。《外科启玄》言:“托者,起也,上也。”托法是用透脓配合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扩散和内陷于里的治疗法则。根据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规律,托法常与他法联合使用,如补托法、透托法。正虚者补托为主,邪盛者透托为主。补托法用于正气虚而邪气盛者,机体无力托毒外出,故常重用生黄芪,《珍珠囊》有言:“黄芪甘温纯阳……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辅以补气血之人参、当归之品,经典方剂为托里消毒散。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但正气未衰者,常用药为皂角刺、穿山甲等通络走窜之品,促使邪毒向外而出,代表方剂为透脓散[10]。此期不能过用寒凉之药,以防伤及正气,邪毒凝滞。
《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云:“……阴阳相半之症。疮根必多深固,若不将针当头点入寸许,开窍发泄,使毒气无从而出,必致内攻也。倘内有脓,又便易出,此为开户逐贼之意也。”脓肿期更要秉承“祛腐引流,防止闭门留寇”的中医外治原则,多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或扩创引流术,将脓肿尽快排出。“祛腐引流”不仅要药线引流,定期换药,将脓液排净,更要重视祛腐,换药时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在脓腔内壁覆盖九华膏、象皮生肌膏等祛腐生肌的外用药,帮助新生的肉芽组织生长,加压包扎,防止后期瘘管生成[11]。
2.3 瘘管期,溃后宜补,强调脾胃肉芽肿性乳腺炎因乳房脓肿自溃,或引流术后术口久不愈合,或术后局部病灶复发,皆可致乳房皮肤通向深层的窦道,形成瘘管,此期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变后期,称之为瘘管期。临床可见乳房表层皮肤一个或数个瘘管、窦道,常与脓肿并存,脓液外流,若治疗失当,缠绵难愈。此期往往炎症反应较轻微,但仍有小部分肿块未消。中医认为,此期的病机是正气亏虚,余毒未淸,正虚邪滞[12]。
《外科正宗》云:“外科乃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气。”疾病进展至这一时期,正气耗损,气血不足,或脓液稀薄,溃后不易收口,或难以作脓,邪毒留滞。故此时应当重用补法,重用益气扶正的药物,常使用大剂量的黄芪(30 g)配合四君子汤,补益正气,助养生新,促进瘘管早日愈合。且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程较长,久病必留瘀,该病进展至后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但此时正气虚弱,单用活血之品难以达到化瘀之效。《素问·调经论》云:“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故临床常用川芎、当归、丹参等行气活血联合扶正益气的药物,共奏活血化瘀之效[13]。
陈实功亦认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故此期“补”法中更应重视补益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运化正常,才有充足的气血托毒外出。所以在瘘管期重用白术、怀山药、茯苓等健脾药物,健脾益气,提升脾胃运化能力,全身气血津液充足,皮肉得以濡养,加速空腔愈合。
此期还应重视外科治疗,将附有矾冰纳米乳的纱条置入瘘管,防止瘘管假性愈合。瘘管初期适用矾冰纳米乳,矾冰纳米乳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作用,可促进瘘管愈合,减轻局部疼痛[14]。中期使用九华膏等祛腐生肌之品,防止瘘管创面形成纤维膜,促进创面愈合。后期填入橡皮生肌膏等煨脓长肉药物,加快创面愈合速度。从中医理论上看,此期处于余毒未清之时,不宜单用补法,以免补虚留邪,常补中有清,在大量健脾、益气、养血的药物中辅以清热解毒、理气化痰的药物,扶正与祛邪兼施,使清消而不伤正,补虚却不留邪,加速疾病向愈、防止复发。
消法、托法、补法具有阶段性,但肉芽肿性乳腺炎各阶段之间转换迅速且病机复杂,故有时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同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灵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