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勤从肝辨治胆石症

2021-04-17 19:42梁慕华党中勤姚自凤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胆石症利胆行气

梁慕华,党中勤,姚自凤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1],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2]。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有8% ~11%的人患有胆石症[3-4],且随着年龄增长,胆石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5]。目前,西医学对胆石症的治疗仍然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更安全有效的方法。党中勤教授是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党教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各种肝胆脾胃肠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德高尚,深受患者欢迎。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党教授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经验加以汇总整理,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胆石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右上腹或剑突下持续性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可伴见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进油腻食物时加重,急性期可见寒战、高热、黄疸等。中医学没有胆石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胆石症可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黄疸”“胆瘅”“腹痛”等范畴。《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首先提出了胆胀病名,并指出胆胀会出现胸胁胀痛、口苦、太息等症。《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胆瘅。”首次提出胆瘅病名,且明确口苦是其主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许多胆石症的相关体征和治疗的记载,如“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陈蒿汤主之”等。王清坚[6]认为胆石症用“胁痛”一名更为贴切。《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诸病源候论》对胁痛有如下描述:“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中医学认为,胆石症的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脏,病理因素与痰、湿、热、瘀密切相关[2]。

2 党教授对胆石症的认识和临床经验

2.1 明病因病机,立治疗大法中医认为,肝和胆之间通过经脉相络属,互为表里。明代医家张景岳云:“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难经·四十二难》曰:“(胆内)盛精汁三合。”《灵枢·本输》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其认为胆内藏清净之液,名胆汁。《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是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聚于胆。吴鞠通《医医病书·小便论》云:“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指出胆汁的排泄借助于小肠。叶霖在《难经正义》中说: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进一步明确指出,胆汁排泄于小肠,参与人体水谷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7]。由此可见,肝胆的生理联系以肝脏为主导,肝与胆生理功能相辅相成[8]。肝胆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胆腑出现病变多由肝失其职所致,病胆石者多责于肝[9]。肝胆的病理关系主要为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胆病的发生[10]。《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只有通畅,才能促使糟粕及时下传和排泄,同时,胆汁才能完成正常排泄至肠道,发挥其助脾胃运化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党教授认为,胆石症的病位在肝胆,与多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11]。本病病因病机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虫积、体质及地域水土等综合因素,引起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致使胆腑失畅,胆腑不通,中清不降;或引起六腑通降受阻,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加之肝郁化火,煎熬津液,复因湿热内蕴,聚而结成砂石。其病理因素与气、痰、湿、热、瘀均有关。结石乃有形之物,阻塞胆道,致胆腑不通,不通则痛,位置固定不移,故右胁或剑突下疼痛常为胆石症的首要和典型症状;结石形成后,影响胆汁排泄和食物的正常消化,故可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症;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不畅,横犯脾胃,又可引起嗳气、脘腹胀满,甚或倦怠身重等症。本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而难愈,为痰湿之象,临床上或因痰凝,或偏血瘀,痰浊和瘀血阻塞胆道,日久易变生他证,或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发为黄疸;或痰瘀蕴阻,久成脓毒,引起高热、神昏等急症。因此,气滞、痰凝、血瘀、湿热是导致胆石症的常见病理因素。党教授认为,胆石症的病机多是肝胆疏泄失常,或湿热蕴结,或肝郁气滞,或痰瘀互阻[12],由于病位不离肝胆,肝胆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胆病常责之于肝,提出了治疗本病应从治肝入手,以正本清源,确立了“疏肝利胆、理气通腑、清热利湿、消石排石”的治疗大法,使肝复疏泄之职、结石渐消缓排、胆道畅通。

2.2 经验方药及解析经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和总结,党教授自拟“利胆排石方”作为治疗胆石症的基础方,药物组成:金钱草60 g,海金沙25 g,青皮15 g,枳壳15 g,木香12 g,延胡索18 g,郁金15 g,鸡内金25 g。方中青皮、枳壳疏肝行气、消滞止痛,木香行气止痛、调中,既能疏利肝胆,又能行气健脾,三药合用共为君药;延胡索、郁金同归肝经,活血行气止痛,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可排除结石[13],共为臣药;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有利胆、防治结石等作用[14],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通淋化石[1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其善化瘀积可知”,郁金兼利胆退黄[15],可清利肝胆湿热[16],《本草备要》说其“行气,解郁,泄血,破瘀……散肝郁”,三味药合用为佐使。此外,方中还涵有结石“四金”(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之意,加强溶石化石之功,可使结石的棱角化圆,由锐变钝,从大变小。重用金钱草,兼具抗炎、保肝利胆作用,且可抑制胆囊色素结石的形成和结石的增大,促进结石排出[17-19],增强全方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之力。杨学源等[20]重用金钱草治疗胆石症,且用量达210 g,疗效满意。综观全方,从肝入手,始终不离疏肝散郁,既有疏肝行气、利胆通滞之功,又具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化石排石之效,针对胆石症的气滞、痰凝、血瘀、湿热等病理表现,选取以上诸药协调配合,充分体现了党教授治疗本病所立的“疏肝利胆、理气通腑、清热利湿、消石排石”之意。

2.3 临证加减“利胆排石方”为党教授治疗胆石症的基础方,临证时,党教授常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不同阶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加减运用。若结石直径较大者,常加牡蛎、半边莲、石见穿等软坚散结,增强消石排石之功;右胁疼痛较甚,或放射至后背疼痛者,加徐长卿、鸡矢藤、姜黄等加强行气活血止痛;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等行气消胀;便秘者,加火麻仁、桃仁、大黄等泻下润肠通腑;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炒山药等健脾祛湿止泻;纳差者,加焦麦芽、砂仁消食行气化滞;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宁心安神。若肝胆湿热偏重,兼见小便黄,大便不爽,身目发黄,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等症,加茵陈、虎杖、栀子、大黄、车前子等清热利湿;肝郁化火明显,症见胁肋掣痛,口干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等,加栀子、黄芩、夏枯草、大黄等清热泻火散结;若火郁日久,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烦,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者,加生地黄、白芍、知母等滋阴清热;若瘀血明显者,兼见右胁刺痛,痛处拒按,夜间尤甚,黑便,面色晦暗等,加五灵脂、蒲黄、白芍、莪术等活血化瘀;肝气乘脾者,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腹痛明显,可加陈皮、防风、炒白术等理气健脾止泻,使脾旺而不受邪;若肝气犯胃明显,兼见恶心、嗳气、呕吐、胃痛者,加陈皮、半夏、生姜等和胃止呕。临床上,根据胆石症的病理表现,其证候虽不止一种,但临床遇到患者常非单一发病,病情较为复杂,故党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确立治疗大法,自拟经验之方,执一而达变,随证(症)灵活加减施治,临床常获桴鼓之效。

3 病案举例

崔某,女,72岁,2018年8月6日初诊。以间断右胁肋部疼痛1年为主诉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肋部疼痛,曾于他院就医,诊断为胆结石,具体治疗不详,效差,遂来求治。现症:右胁肋部疼痛,牵连右腰部不适,伴恶寒,饮食一般,大便溏,小便正常,夜眠可。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肝区叩击痛(+),墨菲氏征(+)。舌质淡红而暗,苔黄腻,脉弦滑。彩超显示:胆囊内略高回声并强回声(25 mm×17 mm),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胆石症。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属气滞血瘀,兼湿热内蕴。治以疏肝行气,活血祛瘀,清热利湿。处方:金钱草60 g,青皮15 g,枳壳15 g,木香12 g,醋延胡索18 g,醋郁金15 g,徐长卿30 g,鸡矢藤30 g,沉香曲6 g,炒鸡内金30 g,狗脊15 g,乌药10 g,炒莱菔子25 g,香橼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复诊时患者胁痛、腰痛、恶寒等症状明显好转,诉腹胀满,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予上方去狗脊、乌药,加天麻15 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 g,再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精神等方面的调摄,保持良好心态,忌暴饮暴食和不吃早餐,进行适量运动。1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诉胁痛已大为减轻,胆囊结石明显减小。

按语:本案诊为胁痛,属于气滞血瘀,兼湿热内蕴证。因肝气失于条达,郁阻于胁络,故出现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走窜不定,循经放射至后腰背,出现右腰不适;气机郁结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故疼痛会随患者情绪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患者饮食一般,大便溏;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而成瘀,导致血管内形成栓塞,舌质暗、舌苔黄腻、脉弦滑均是肝胆湿热之象。党教授用自拟利胆排石方去海金沙,加徐长卿、鸡矢藤、沉香曲、狗脊、乌药、炒莱菔子、香橼来治疗。徐长卿既活血止痛、利水消肿,又能行散温通,故能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止痛,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痛、镇静和消炎等作用[21],党教授在临床治疗各类疼痛时常加此药;鸡矢藤有祛风除湿解毒、消食散瘀止痛之功效,与徐长卿配合可以治疗多种疼痛;沉香曲具有疏肝和胃之效,常用于治疗表邪未尽,肝胃气滞;狗脊强腰膝、祛风湿、固肾气;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与狗脊相伍温肾阳、祛风散寒,乌药又能加强全方行气止痛之效;莱菔子炒用具有消食下气化痰之功,消食下气以助通降;香橼有疏肝理气、健胃宽中、行气化痰之功,与沉香曲配合以增强全方疏肝理气和胃之功。复诊时患者自诉胁痛、腰痛、恶寒等症状明显好转,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仅腹胀满。党教授予上方去狗脊、乌药,加天麻15 g以降血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 g加强健脾消食和胃之力。上药合用,起到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消石排石、行气消食通腑、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全方从肝入手,立足疏肝行气利胆,促使肝胆恢复正常疏泄功能,气机升降复于正常,可解除对脾胃和血行的影响,使脾胃功能恢复,血行通畅,则机体逐步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疾病得愈。

4 小结

从流行病学来看,胆石症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0%~15%,杨真真等[22]研究显示,男女患病比率为1:1.95,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有研究认为,体质肥胖、血脂异常、妊娠、饮酒、过度劳累、长期油腻饮食、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及患有肝硬变、糖尿病、溶血性贫血等会增加胆石症的发病风险[23]。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对于胆石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药物和安全长效的方法[23]。党中勤教授治疗本病,从治肝入手,立足“疏肝利胆”,正本清源,从源头而治,在经验方“利胆排石方”基础上灵活化裁、随证(症)加减,促使肝胆疏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溶石排石、邪祛正安之目的。

猜你喜欢
胆石症利胆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胆石症预防有对策
利胆退黄夸茵陈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清肝利胆汤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