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启宏,文 希,刘鸿源,郑立夫,王小寅,唐纯志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脑卒中发生6个月内出现的一系列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综合征,包括执行、记忆、定向、视空间、注意力、计算力等功能障碍[1],约2/3患者在急性脑卒中后出现该病,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期和卒中后痴呆期,约1/3患者从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期进展成为卒中后痴呆期[2]。前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记忆力衰退,不影响正常生活,后者其早期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障碍、情绪改变,进而逐渐加重,导致记忆缺失、情感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失去正常生活能力[3]。
目前临床上无特定的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药物[4]。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作业疗法、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康复治疗起效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临床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方法虽多,但疗效说法不一,需不断研究探索。王小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承天津市名老中医武连仲,从事针灸康复、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载,擅长治疗脑卒中相关性疾病,并形成了一套对于神志疾病及四肢康复有确切疗效的促醒十四针法。王小寅老师为本人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跟师数载,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属于中医学“中风”“痴呆”范畴,王小寅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脑(髓海),与督脉及以心为首的五脏皆有联系,主要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脑髓失养”,因此确立“治神”为治疗本病的统领大法,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养心安神”为治疗本病的核心治则。
王小寅教授认为脑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的物质基础,“脑伤则体残,脑康则体安”,脑髓的损害程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起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人体视、听、嗅、味、触觉都由脑内元神所控,生命活动及思维精神都与脑有密切相关性[5]。同时,王小寅教授强调督脉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督脉是阳脉之海,入属于脑,对于中风后痴呆患者所表现出的失语、失认、失用等智能障碍的进行性衰退,首先应通过调节督脉功能振奋机体阳气,激发脏腑功能,使神机恢复,髓得所养。王小寅教授还重视调养五脏,重视养心神。五脏本虚,则神气皆去,形骸独居。五脏功能重要,但心尤甚。《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心与脑相互联系。五脏以心神调养为主,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藏六腑之大主”,藏神之统领,心神恍惚则形体无以为养,养心得以安神。
在治疗原则上,王小寅教授强调“治神”。“凡刺之要,必先治神”,治神是达到治疗目的的重要手段,且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脑髓失养”,神乱必治神。再者,治神要求医者在治疗过程中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缓慢进针,以患者疼痛收缩反应为准,使患者神聚。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需要长期的康复,患者家属在患者疾病的护理中因劳累、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常出现“失神”,遂针刺过程要求医者、患者及家属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治疗采用坐位针刺,医者令患者家属托扶患者头部,感受患者头颈部的力量变化,增加家属信心,以达到治神之目的,也可减少医患矛盾。最后,王小寅教授根据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选取督脉穴位、与督脉相交的头颈部穴位及心包经穴为主穴,同时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机变化辨证取穴,综合治疗以治神。
王小寅教授创立的促醒十四针法通过醒脑开窍以调达神机,通督调神以治其督阳,养心安神以治其心神,补虚泻实,减少阴阳偏正,从而减缓病情发展甚至逆转病情的进程。
中风后痴呆是慢性疾病,治神是治疗法则。促醒十四针法中主穴醒脑开窍、通督调神、养心安神贯穿始终,配穴分三阶段分期治神,肢体康复,佐以针药结合、内外合治等中医特色疗法加强疗效。
2.1 取穴精到,醒脑治神 促醒十四针法主穴以心包之穴调养心神,督脉之穴及与督脉相交穴为主激发阳气,开窍醒神。在临床实践中,王小寅教授发现头颈部肌肉无力是脑卒中后患者的常见症状,促醒十四针主穴以头颈部穴位为主,以针刺患者,使其肌肉力量得到加强。头颈部肌肉力量越高,患者认知康复的概率越大。促醒十四针主穴具体选穴为百会、哑门、风府、水沟、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翳风(双)、内关(双)。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固定患者头部。医者常规消毒后,取长75 mm针灸针由一侧风池向对侧风池透刺,不留针。水沟捻转360°滞针后,使用雀啄泻法,眼睛湿润即可出针。完骨、哑门、天柱、风府、翳风用40 mm针灸针直刺10~30 mm,采用捻转泻法,留针20 min后出针。内关采用捻转泻法运针1 min后出针。水沟、百会、哑门、风府均为督脉之穴。水沟穴,又名人中、鬼宫、鬼客厅和鬼市[6]。它位于任督之交,交通阴阳;位于鼻口之间,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其为清浊之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由口受之以生血,其为气血之交[7]。督脉之穴联络肾、脊髓、脑等脏器,贯脊而上,直系脑户,王小寅教授认为水沟穴在针刺过程中,应采取雀啄的强刺激手法,以患者的反应为效果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升阳气、调气血、分清浊、醒元神之效。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古人尊此穴为“天之门户”,沟通一身上下之阳气,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会于此,系脑髓,气聚神调。哑门、风府均为督脉阳维之会,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风邪汇聚之所,卫外之穴,完骨是足太阳及足少阳之会,天柱汇聚膀胱经上行之阳气,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刺之使阳气升发,气血行,神机调。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四穴取其近治作用,具有调神醒脑之效。有研究[8]证明促醒十四针法在改善椎-基底节血流平均流速上优于普通针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上升。文希等[9]观察了促醒十四针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昏迷的临床效果,证明促醒十四针可提高昏迷患者GC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促醒十四针能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建立侧支循环,促进部分可逆状态的受损脑神经元恢复,健侧脑组织及病变组织的代偿,提高脑细胞修复及应激能力,从而使认知水平提高。
2.2 肢体康复,分期治神 王小寅教授强调,医者通过“望神”及观察患者肢体状态判断疾病进程,将中风后痴呆病程分为三阶段,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期治神,养心安神,以达到阴阳平衡。
第一阶段,患者处于“神机藏匿,肢体无用”状态。临床上患者常因认知障碍而不配合专科查体,肌张力正常,但肢体肌力异常,无法抬离床面,促醒十四针配穴此时运用“通经导气”法,选用极泉(双侧)、合谷(双侧)、委中(双侧)、三阴交(双侧)具有“窜、动、抽”针感的穴位,使得“气至病所”,从而使神气宣发而不匿,进而调节气血运行,濡养脑髓、肌肉四肢[10]。此类穴位对于软瘫期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有较大的作用,适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肢体无力的患者。操作方法:三阴交,45°向外斜刺,行提插补法;委中穴,术者用左手握住踝关节,以肘部顶住膝关节,右手针尖向外15°进针,用提插泻法;极泉穴,延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直刺并施用提插泻法;合谷穴透刺,施用提插补法。以上穴位均进针15~30 mm,以肢体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留针20 min。
第二阶段,患者虽神机“逐步恢复”,认知功能稍有改善,但肢体处于“阴急阳缓”的状态,肢体屈曲,处于痉挛状态,伸展废痿,为筋病。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与骨关节,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现代医学研究[11]证明肢体康复后运动质量提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可通过调理四肢运动功能而改善认知功能。促醒十四针配穴此时运用“泻阴补阳”的针刺手法,纠正阴阳偏差,具体选穴大多在四肢大小关节处及肌肉丰厚处。患肢选取阴经穴位内劳宫、尺泽、曲泽、极泉、大陵、太溪、阴陵泉、承山,阳经穴位后溪、外关、手三里、昆仑、足三里、环跳。阴经穴位均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出针时摇大针孔。阳经穴位反之予补法。
第三阶段,常见于失治误治患者。患者在第一、二阶段未及时行“调神治神”治疗或神气恢复偏缓,导致“神机失常”。此时认知障碍呈进展性发展,若不及时纠正,病情将会持续恶化。神明则治,神妄则乱,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患者认知无法改善,反应越发迟钝,并出现足内翻、腕踝下垂、手指屈曲挛缩的症状。心气不足,气不生神,促醒十四针配穴在此阶段“养心安神”尤显重要。王小寅教授认为患者久病则生瘀,人体经络中气血如河流之水,气血因瘀受阻,气血损耗干涸,皮肉脉筋骨无法被濡养,只有“温通与补养”才能使气血调,筋肉和。所以在此阶段治疗中不仅使用针法以补心气治神,同时予灸法协助温通补养,使患者气血调和,元神充养。有证据[12-13]表明,灸法在中风后缓解肢体痉挛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古人用水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变化来形容经气运行过程。《灵枢·九针十二原》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通过针刺五输穴激发经气,下行自安。选用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之五输穴,分别为中冲(井)、劳宫(荥)、大陵(输)、间使(经)、曲泽(合)、少冲(井)、少府(荥)、神门(输)、少海(合)。下肢独取足临泣。足临泣穴靠近各伸肌肌腱,刺之有利于恢复足踝部伸肌力量,从而缓解足内翻[14]。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20 min后出针。荥穴与合穴、足临泣留针同时行温针灸法。
2.3 内外合治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王小寅教授综合针刺、中药及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外治法维护及加强疗效。
根据舌脉辨证开方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患者初期治标为主,疾病多与风痰热邪有关,予以化痰通络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息风化痰,通腑泻热。久病脏腑失养,多出现瘀血内阻、心气虚、脾肾阳虚证型,分别使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炙甘草汤合七福饮加减、理中汤合右归饮加减。针药结合,临床验证效果显著。外治法通常采用放血疗法与穴位贴敷。放血疗法多运用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生瘀之时,瘀血在内,神机不灵。选取穴位血海、膈俞、肝俞。医者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点刺放血,留罐5~10 min后起罐,医用干棉签清理残留血液及对患者皮损进行局部消毒,并嘱家属及护理人员保持皮损局部清洁、干燥。古人云:“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放血疗法祛除瘀血,化生新血,使气血通畅。放血疗法可提升免疫力,加速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15]。穴位敷贴主要运用于手指屈曲挛缩状态的中风后痴呆患者,目的在于减少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其主要成分为桃仁、红花、桂枝、山奈、宫丁香,等比例配比打成粉末,并用蜂蜜调制为糊状。穴位敷贴中多为活血化瘀及通经散寒的中药。选取内劳宫穴、尺泽穴、涌泉穴贴敷,每24 h更换1次。
患者,女,36岁,孕35周+1 d,初诊:2019年11月26日。主诉:反应迟钝伴四肢乏力16 d。患者2019年11月10日10:30:00突然出现意识不清,送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示脑室系统出血,以右侧脑室为主,梗阻性脑积水,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右侧脑室三角部旁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左侧脑室外引流术”。2019年11月26日患者至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刻下症:反应迟钝,无法对答,四肢乏力,行走不行,留置胃管,眠差,日夜颠倒,大便难解,小便尚可。舌暗红,苔白腻,舌底脉络瘀曲,脉弦滑。查体:简易精神状况检量查(MMSE)评分不配合;改良Barthel(MBI)评分10分,极严重功能障碍;左上肢肌力约3-级,余肢体肌力约3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及加强试验(+)。中医诊断:痴呆(证型:痰瘀阻络);西医诊断:右侧脑室三角部旁动静脉畸形出血破入脑室(术后),梗阻性脑积水。治则:醒脑开窍,化痰祛瘀。治疗:促醒十四针法配合中药。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穴位消毒后进针,依次针刺双侧三阴交、委中、极泉、合谷。然后针刺主穴:双侧风池、完骨、哑门、天柱、风府、翳风、内关、水沟。以上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患者中风初期,配合中药“化痰通络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祛湿化痰,通腑泻热。处方:法半夏10 g,橘红10 g,大黄6 g,芒硝3 g(冲服),桃仁10 g,枳壳10 g,川芎10 g,红花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茯神9 g,炙甘草3 g。14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2诊:2019年12月10日,第1个疗程结束,患者MMSE评分为14分(本科学历),为中度认知障碍,MBI评分:进食5分,洗澡1分,修饰3分,穿衣5分,大便控制8分,小便控制8分,如厕5分,床椅转移3分,行走3分,上下楼梯2分,总分43分,为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反应时间较前缩短,可点头摇头,肢体功能未见明显改善,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右侧肌张力正常,夜晚睡眠时间延长2~3 h,拔除胃管,纳差,二便可,舌红苔白,舌底脉络瘀曲,脉弦。患者属于“阴急阳缓”的状态,遂行第2个疗程。治疗:促醒十四针法配合中药、放血疗法。促醒十四针主穴调神针法不变,配穴选用左侧肢体内侧阴经穴位内劳宫、尺泽、曲泽、极泉、大陵、太溪、阴陵泉、承山,外侧阳经穴位后溪、外关、手三里、昆仑、足三里、环跳。1次/d,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14 d为1个疗程。根据舌脉,患者髓海不足,体内瘀血仍未清,中药予通窍活血汤合七福饮加减活血化瘀,益精生髓。处方:川芎10 g,红花9 g,赤芍10 g,当归10 g,人参6 g,熟地黄6 g,白术5 g,茯苓6 g,远志5 g,石菖蒲5 g,红枣6 g,生姜3片,甘草3 g。14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放血处方:双侧血海、膈俞、肝俞。每5 d放血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3诊:2019年12月25日,第2个疗程结束,患者MMSE评分为22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BI评分总分6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在进食、床椅转移、行走项目上提高评分幅度较大。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肌张力偏高,右侧肌张力正常。反应稍慢,可言语交流,行走不稳,夜晚睡眠时间延长至约5 h,纳可,二便可。舌红苔白,舌底脉络瘀曲,脉弦细。治疗方法:促醒十四针法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患者继续当前针刺方案。根据舌脉,患者久病卧床,气虚生瘀,中药予炙甘草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处方:炙甘草10 g,桂枝6 g,麦门冬6 g,阿胶3 g(烊化),川芎10 g,红花9 g,赤芍10 g,当归10 g,党参6 g,生地黄6 g,白术5 g,茯苓6 g,远志5 g,石菖蒲5 g,甘草3 g。14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为预防及治疗患侧肢体挛缩,影响运动康复训练从而影响认知改善,予穴位贴敷。处方:双侧内劳宫穴、尺泽穴、涌泉穴。每24 h更换1次,14 d为1个疗程。
4诊:2020年1月22日,第4个疗程结束,患者MMSE评分为28分,正常,MBI评分总分90分,为轻度功能缺陷,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肌张力稍高,右侧肌张力正常。反应迅速,言语流利,可独自行走,纳眠可,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舌底脉络稍瘀曲,脉弦细。患者出院行家庭康复治疗中。
按语:该例患者初诊时反应迟钝,无法对答,四肢乏力,行走不行,留置胃管,眠差,日夜颠倒,综合其症状、体征、检查,考虑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脑髓失养。故治疗上予以促醒十四针醒脑开窍、调神通督,主穴不变,分期调整配穴方案,并结合中药、放血治疗、穴位贴敷协同增效。经治疗后患者认知水平提高,反应迅速,对答合理,可独立行走,纳眠改善,效果显著。
王小寅教授多年经验总结出促醒十四针法,以“治神”为治疗本病的统领大法,其主穴重视醒脑开窍,通督调神,养心安神,配穴肢体康复,分期治神。它不局限于针刺疗法,而是综合针刺、中药、放血疗法及穴位贴敷外治法加强疗效。促醒十四针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外周神经刺激反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针刺可减缓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进展[16]。它对于患者肢体、睡眠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整体恢复、生存质量的提高疗效显著,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