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骐,贺煜竣,杨凌毓,刘未艾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针灸甲乙经》是由西晋皇甫谧通过整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后编撰而成,采用了事类相从的方法,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论其精要[1],在总结前人针灸精髓的基础上,融合了自身的经验和总结,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最为完备的针灸学专著[2]。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3]。在西医学中可见于各种热性惊厥和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治疗颇为棘手。《针灸甲乙经·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中详细论述了关于痉证的选穴思路及针灸治疗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笔者结合《针灸甲乙经》中关于痉证的原文,对其病因病机和选穴规律进行概括论述。
“痉”在《内经》及许多古书中又写为“痓”,“痓”字首见于《广雅·释诂》:“痓,恶也”。之后多部字书如《玉篇》、《广韵》等都将其训为“恶”。因“痉”与“痓”形似易混淆,在传抄中易将之误认,如成无己在《伤寒论》注中所说:“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李今庸考证“痓”为“瘛”的异体字,《说文》中无“痓”字,可能正表明“痓”字乃晚出,故早于《说文》的《黄帝内经》中不当有“痓”字。李今庸考证“痓”为“瘛”的异体字,《说文》中无“痓”字,可能正表明“痓”字乃晚出,故早于《说文》的《黄帝内经》中不当有“痓”字。
至今,中医认为痉是由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3]。《说文·疒部》:“痉,强急也。”《玉篇·疒部》:“痉,风强病也。”强调了痉是具有筋脉肌肉强直特点的疾病,古人观察发现痉病发作与风邪关系密切,并且其抽搐、拘急的症状就如风的动象,所以论痉时多联系风邪。张景岳也认为:“痉,风强病也”。即风邪所致的强直性疾病。
针对痉证的病因病机,皇甫谧既沿袭了《内经》、《伤寒杂病论》思想,认为痉证的发生既可由外感风、湿之邪,致使邪壅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发而为痉,即“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太阳病,其证备,其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痓”;又可由外感湿热浊毒,热盛而风动发为痓,即“太阳中湿病痓,其脉沉,与筋平。太阳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痓”。总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多从外感而论痉,前人之述备矣。皇甫谧在宗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亦提出了内伤为痉。原文提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究其缘由,肺热蒸灼津液,伤及肾阴,致使水不涵木,阴虚发而为痉。除此以外,亦有寒邪致痉,如“痓,中有寒,取三里”,若脉络空虚,素体不足,寒邪乘虚而入,横窜经络,寒性收引,致使筋脉沮弛。另外,皇甫谧更明确了本病的病位,即在“肝”,肝主筋脉,筋脉主束骨而利关节,有联系和保护骨骼筋肉的作用,而筋脉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润濡养,即原文所述“肝脉小急,痫痓筋挛”。因此,痉之为病,不外外感、内伤两端,或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邪气壅盛,阻塞经脉,气血不畅;或因脏腑有热,热盛而风动。因此,其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如脉络空虚,外邪乘虚而入,致使气血瘀阻,因虚致实;又如邪热炽盛,灼伤阴津,筋脉失养,因实致虚。总之,痉为病,其因虽不同,然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痉证可见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5]。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主宰人的精神活动[6]。可见,无论中医西医,都一致认为痉证的发生与脑有关[7]。“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灸治疗中依据此理论创立出局部选穴的选穴原则,在《针灸甲乙经》中治疗本病也有体现。皇甫谧在书中治疗痉证的选穴中重用头部穴位,并且在《针灸甲乙经·卷七·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中有多条条文对于痉证的选穴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痓取囟会、百会”、“痓目不昫,刺脑户”、“痓反目憎风,刺丝竹空主之”等。痉证可选择头部的囟会、百会、脑户等穴进行针刺治疗。
2.1 膀胱经经穴与特定穴的选择 《灵枢·经脉》中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病候有如下记载:“是动则病……项如拔……腰似折”,指出膀胱经经脉的病症可以出现颈项部拘急牵拉[8],并且提出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者”。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联系脑,上文分析中痉证的发生与脑有关,并且痉证病位在筋脉,因此与足太阳膀胱经有着重要的关联性。《针灸甲乙经》中根据膀胱经主筋病症的思想,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如“痓惊互引,脚如结,腨如裂,束骨主之”“痓脊强,项眩痛,脚如结,腨如裂,昆仑主之。痓互折,飞扬主之”等,选用了膀胱经之束骨、昆仑、飞扬等穴。
《素问·长刺节论》云:“迫脏刺背,背俞穴”,背俞穴能本脏阴阳失衡状态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痉证有时也与多个脏腑的病理状态相关,因此选取相应的背俞穴,可以从根本上治疗痉证。《针灸甲乙经》中也有较多使用背俞穴治疗痉证的条文,如“痓筋痛急互引,肝俞主之”、“热痓互引,汗不出反折,尻臂内痛似瘅疟状,膀胱俞主之”等,而背俞穴均属于膀胱经。综上所述,选取膀胱经上的穴位对针灸治疗痉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肝胆经穴与特定穴的选择 痉证病位在筋,而肝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肝与胆相表里,胆经也与痉证相关,《灵枢·经脉》中足少阳经筋病症中也与痉证有关:“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通过选取肝胆经穴与特定穴,可以恢复肝主筋的功能。因此《针灸甲乙经·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中也有选用与肝胆经穴与特定穴,如在肝经选取特定穴期门、肝俞,“痓腹大坚不得息,期门主之”,“痓筋痛急互引,肝俞主之”,“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取胆经特定穴光明、京门等治疗该病,“痓取囟会、百会,及天柱、鬲俞、上关,光明主之”,“痓反目憎风,刺丝竹空主之”,“痓脊强反折,京门主之”。
根据上文所说,皇甫谧认为,痉证的发生多与热有关,因此,泄热便成了此类痉证不可或缺的治则之一。针对不同部位的热所引发的痉证,皇甫谧所选取的泄热要穴也不尽相同。如“痓上气,鱼际主之”,“又刺阳明,从项而数背椎侠脊膂而痛,按之应手者,刺之尺泽,三痏立已”这两条条文中痉证的都与肺热相关,故选用肺经之合穴鱼际和尺泽以泄热。“项强,寒热,偃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其主要症状与督脉相关,故选用督脉之大椎穴泄热。因此,对于痉证的针灸选穴,还应该认真审查寒热,对于由热而引起的痉证,还须根据兼症或病因病机辨别热之部位,选取相应的泄热要穴进行治疗。
痉证的发生常常会伴有许多兼症,皇甫谧在治疗痉证时,也常根据兼症的不同进行选穴。如“痓脊强里紧,腹中拘痛,水分主之”,痉证伴有腹痛,可选腹部之水分穴进行治疗;“痓惊互引,脚如结,腨如裂,束骨主之”伴有下肢部病变的,可选用下肢部的束骨进行针刺;“痓反目憎风,刺丝竹空主之”,眼目兼症,可选择眶部之丝竹空。从皇甫谧对痉证的兼症选穴来看,其多注重选取兼症病变部位局部的腧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腧穴主治规律。
综上所述,皇甫谧就《针灸甲乙经》中关于痉证的治疗思路而言,既沿袭了《内经》、《伤寒杂病论》思想,认为痉证的发生既可由外感风、湿之邪,致使邪壅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发而为痉,亦提出了内伤为痉,热邪致痉,寒邪致痉,更明确了本病的病位在肝,其取穴主要重视选用头部的腧穴、重视与膀胱肝胆之间的联系、注重泄热要穴的使用、根据兼症选穴,为针刺治疗汗症拓宽了思路,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更宽广的方法。其中无论从病机还是治疗上都重视膀胱和肝胆,不仅是对古代哲学与《内经》的总结与继承,更是一种新的发展与应用,同时还为后世开启了一扇思维大门。医之所病,病道少,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痉证中,针对不同性质痉证,选穴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皆不外乎对古代思想、《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继承,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也是我们一代代需要坚守与发扬的东西。
《针灸甲乙经》作为我国针灸学中重要的古籍之一,其中的思想内容流传至今,对当今针灸界无不起到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参考指导作用。痉证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由于其病因病机多样,在治疗上时觉棘手,因此,从古人的思想中挖掘痉证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价值。《针灸甲乙经》中还有许多病症的治疗和机制探讨,痉证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挖掘皇甫谧的医学思想对于后世利用针灸治疗疾病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