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杰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汉中 723400
鸡冠癣又称“黄癣”,是鸡的一种慢性皮肤性霉菌病,病原为鸡头癣菌,主要寄生在头部的无毛处,鸡冠最为明显,以病灶部位出现黄白色鳞片状癣痂为特征,具有一定传染性[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对本病进行防控,下面笔者就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本病的病原为鸡头癣菌,这是一种致病性霉菌,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伤口传染,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损伤,也会成为该菌的一个侵染窗口,如蚊子叮咬、擦伤、打斗引发的皮肤破损等。鸡群饲养密度过大时,鸡之间打斗频率就高,且鸡与鸡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也高,本病很容易流行。由于霉菌最佳的生长环境是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是空气相对湿度大于50%,温度在20~35 ℃之间时,鸡头癣菌生长很快,故本病在夏季最易流行。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各种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实验室对小型动物进行人工接种也能成功造出病例模型。人类偶尔也有感染的报道。
疾病初期可见感染鸡的鸡冠表面有一种灰白色的斑点,像撒落的面粉,表面有鳞片状皮屑。之后病灶逐步扩大,蔓延至整个鸡冠,甚至肉髯部位也有发现。眼睑区域、头部其他无毛地方都有分布,随着疾病的发展,灰白色的癣痂慢慢变厚,转变为表面有褶皱的结痂[2]。除了头部之外,身体的其他无毛地方也可能会受到感染,如翅下、腿脚部等。如果鸡日龄较小,羽毛较嫩,则病原还可能感染有毛皮肤,并造成羽毛成片脱落。有些严重病例还能见到病原菌侵染内脏器官,在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形成一种坏死结节和淡黄色的干酪样沉着物,偶尔在支气管和肺部也能发现,甚至能造成嗉囊和小肠黏膜发生坏死性炎症。病鸡表现皮肤痒痛,精神萎靡,经常用脚蹬头部,机体衰弱,采食量下降,产蛋期的鸡群表现蛋重减轻,蛋壳变薄,蛋清稀薄,破蛋率和畸形蛋率上升[3]。
本病没有商品化的疫苗可供使用,预防本病需加强病鸡的隔离,由于该病主要表现在头部及体表其他无毛的地方,病灶易识别,故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病鸡。及时将病鸡隔离能减缓本病的传播,同时一定不能为了过度追求效益而盲目提升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加大后鸡之间打斗现象明显增多,鸡冠或肉髯一旦受损伤,很容易感染鸡头癣菌。注意鸡舍的通风,地养鸡粪便需一日一清理,笼养鸡每天可进行多次清理,通过自动刮粪设备来保持粪板卫生。高温高湿的夏季本病最易流行,除了环境适宜鸡头癣菌繁殖外,蚊虫的叮咬也是该病扩散的主要因素,疫区鸡场需做好驱蚊工作。傍晚时分蚊子最为活跃,鸡舍的门窗必须设置防虫网,门口处安装灭蚊灯,舍内可点燃兽用蚊香,定期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驱蚊。
病鸡病灶部位脱落的皮屑含有大量的鸡头癣菌病原,有本病流行的鸡场一定要勤打扫卫生,及时将皮肤脱落物或羽毛清理,防止病原的扩散。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在鸡出栏后,最好将空舍时间延长至30 d,期间用福尔马林彻底对舍内进行熏蒸消毒。病鸡使用过的器具要在太阳下暴晒处理,以防对下批次的鸡造成感染。舍内地面撒生石灰,即可以起到吸潮作用来降低环境湿度,生石灰吸潮后显碱性,同时也能起到杀菌的功效。病死鸡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焚烧,或者深埋,深埋地点要远离生产区200 m以上,坑的深度不低于2 m,为了防止病原扩散,填埋时可在尸体表面撒生石灰,以起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将病灶部位的结痂用肥皂水浸泡后剥离掉,待干燥后用碘伏或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涂抹,一般3~5 d就能康复。也可用10%水杨酸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抹,起到抗感染作用。本病的治疗一定要尽早,当治疗过晚,病灶范围扩大时,即使能治疗康复,羽毛也会有大面积的脱落,鸡冠和肉髯留有瘢痕,对于肉鸡来讲收购价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于产蛋鸡来讲,治疗康复期饲料中的营养还需要有一部分用来供应羽毛的生长,短时间内产蛋性能难以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治疗越晚,病鸡继发感染的概率越大,最后鸡群病死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