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放线菌感染一例

2021-04-17 13:31洪珊珊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球部胃窦放线菌

洪珊珊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74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1周”于2020年2月2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伴反酸口苦。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近期血糖控制不佳,平素亦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入院后重点考虑:呕吐原因为糖尿病胃轻瘫或胃食管反流病。入院后予抑酸护胃、促胃动力等治疗,并完善相关化验检查。CT提示胆囊炎,胆囊腔、左肝内胆管及左肝管内少量积气。患者入院后第3天,呕吐症状明显缓解。遂行胃镜检查,提示幽门口息肉样隆起嵌顿十二指肠球部?当时考虑到患者胃潴留,故禁食3 d后再行胃镜检查并完善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均考虑胃窦部息肉脱垂至十二指肠球部。考虑患者息肉较大,内镜下不能一次性切除干净等相关风险,故请外科会诊后,进一步转科行手术治疗。转科后,排除手术禁忌证,于2020年3月5日行腹腔镜中转胆囊切除+十二指肠造瘘+胃窦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术。术中见: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严重,行中转开腹手术,分离十二指肠与胆囊;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与胆囊形成内瘘,胆囊严重水肿,胆囊内结石1枚直径约2 cm,切除胆囊送病理检查,考虑胆囊炎伴腺肌样改变。切断十二指肠球部,行十二指肠降部T管造瘘,行胃窦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术,放置肝下腹腔引流管1根。术后第3天患者开始出现十二指肠造瘘管周围渗出胆汁,考虑患者十二指肠造瘘管移位或十二指肠瘘。故于3月9日再次行剖腹探查+十二指肠造瘘管再次置入术。患者3月10日病理结果:部分胆囊-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部分胃十二指肠组织,镜见胃黏膜急、慢性炎,局部黏膜水肿,幽门口十二指肠黏膜腺体增生,局部呈腺肌瘤样增生,部分腺体扩张、破坏,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腔内可见菌团,考虑放线菌感染,邻近腺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微脓肿形成。上下切缘黏膜慢性炎。术后第4天患者十二指肠造瘘口大量胆汁样液体,并出现右上腹轻微疼痛不适,急诊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遂于3月10日在B超引导下行肝下穿刺引流术,手术顺利。后经对症营养支持、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患者于4月14日好转出院。

2 讨论

2.1放线菌感染的特点及致病机制 放线菌属于革兰阳性菌,抗酸染色阴性,形状似真菌,实为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的一种原核微生物[1]。本病多侵犯头颈部(55%)、腹部(20%)、肺部(15%),男性较女性感染多见。放线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易感因素:口腔卫生差、糖尿病、免疫抑制、营养不良、外科手术、口腔肿瘤或感染、恶性肿瘤的放化疗等。近年来认为临床上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诱发放线菌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消化道放线菌感染认为是由口腔吞入所致[1]。复习相关文献,放线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慢性感染,有化脓性炎症及瘘管和窦道形成,以少见、散发和局部感染为主[2],少见急性感染并有自限性,或者经过简单的外科处理即可治愈。放线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多数放线菌病是一种多细菌混合感染性疾病[3]。放线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公认的假说包括[4-6]:(1)在正常的寄生部位(如口腔及肠道黏膜),放线菌一般不致病,但当管腔黏膜破裂或全层破裂时,放线菌转移至黏膜下层及体腔,则可能导致放线菌病;(2)其他细菌辅助感染,其他细菌降低管腔内氧压力,为放线菌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协同形成放线菌病[7];(3)白色念珠菌与内氏放线菌、变异链球菌共聚体可在口腔内形成生物膜[8],在生物膜网状结构内保持菌的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致病。

2.2放线菌感染的诊断 由于放线菌感染临床上较少见,诊断较为困难,易与恶性肿瘤、化脓性感染、结核性感染相混淆,应注意鉴别。关于放线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包括[7]:(1)慢性化脓性、肿块、广泛粘连以及瘘管或窦道形成的临床过程;(2)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具有相对的特异性;(3)硫磺颗粒和脓液中含有菌丝体;(4)病理活组织检查见放射状菌丝体。其中,组织病理学是目前临床确诊放线菌感染的主要检查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菌丝团及硫磺颗粒可确诊。然而,并不是所有放线菌均产生硫磺颗粒,目前发现仅有衣氏、麦氏放线菌产生硫磺颗粒且不同菌株间亦有差异[3,9],对于这类考虑放线菌感染的患者,需仔细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细菌感染的可能。此外,放线菌病有时不易与结核菌病或诺卡菌病区别,因其症状及细菌形态学十分相似,仅从组织病理学上鉴别存在一定主观性。本例患者被误诊为单纯胃窦部息肉脱垂至十二指肠,行腹腔镜手术才发现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并内瘘形成,通过病理化验证实是放线菌感染。

2.3本例诊治的启发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多年,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是放线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诉“反复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1周”,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窦部息肉脱垂至十二指肠球部,CT示胆囊腔、左肝内胆管及左肝管内少量积气,提示存在瘘管可能,结合腹腔镜术中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考虑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并内瘘形成,符合放线菌感染的特征。回顾分析本病例:(1)由于医师对放线菌的认识不足以及临床较少遇见放线菌感染的病例,导致忽视CT提示存在内瘘可能这一重要信息,将其当做单纯的胃窦部息肉脱垂至十二指肠球部处理,险些误诊误治造成严重后果;(2)术前没有充分分析患者病史特点及病情,术中准备欠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3)在考虑诊断胃窦部息肉脱垂至十二指肠球部的基础上,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都可以进行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外科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放线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呈丝状分枝的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口腔、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等腔道黏膜,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导致放线菌感染,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伴细菌感染时则可发病[10]。放线菌通常被认为是共生菌群,在与黏膜上其他菌群合并感染时,常可引发慢性、化脓性放线菌病。因此,有文献[11]认为放线菌病是一种内源性、协同的混合性感染性疾病,多源于创伤性操作。临床上放线菌感染较少见,临床医师对放线菌感染认识不足。本文通过报道1例少见的消化道放线菌感染,并复习放线菌感染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放线菌感染的特点、诊断等方面的认识,为今后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球部胃窦放线菌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
肺曲霉菌合并肺放线菌感染一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研究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内镜反转切除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并文献复习
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
探讨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窦变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