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华,孙永峰
1.前郭县吉拉吐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前郭 131100;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籽鹅和豁眼鹅是吉林省优良地方品种,具有耐寒、耐粗饲、产蛋量高等特点,在常规杂交育种中常作为母本选择。近年来由于商业化无序杂交,加之行业与农户保护意识不足,致使血统纯度降低,极大的破坏了原始品种的群体结构,因此针对性保种迫在眉睫。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八大牧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纯净的水资源。松花江、鸭绿江、嫩江等水系贯穿我省,全省全年平均气温在4~6 ℃左右,夏季炎热但持续时间较短,在这种冷资源的突出下更契合鹅业的发展。并且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还保存了大量的优良鹅品种,在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吉林省内地方鹅种的产蛋繁殖等性能更优于国内外其它鹅种,出栏量更加稳定,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养殖带。以处在松嫩平原西部的白城、松原两地为主要的西部草原白鹅带,以产籽鹅为主;以四平、吉林为主的中部农区白鹅带,以产吉林白鹅、籽鹅和豁眼鹅为主;以辽源、通化为主的东部山区白鹅带,以产籽鹅、豁眼鹅为主。
近年来,鹅遗传资源的保存问题引起我国同行的重视,就吉林省鹅品种资源的保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吉林农业大学等省级涉农院校为主体,以吉林市农科院、通化市农科院等市级院所为辅助,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种业发展格局。涉鹅科研机构主要有吉林农业大学等,其中吉林农业大学“鹅研中心”是吉林鹅业的科技支撑,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市有关鹅业项目30余项,选育出吉林白鹅肉用、绒用、蛋用三个品系,且始终坚持活体品种纯繁群体保护,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和探索鹅品种遗传资源在细胞层面保护,对具有代表性的鹅品种基因组加以保存,已成功建立吉林白鹅、籽鹅、豁眼鹅、疤瘌眼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溆浦鹅及鸿雁的血样库,卡洛斯鹅、霍尔多巴吉鹅的基因库,豁眼鹅、卡洛斯鹅的成纤维细胞库。同时,以“鹅研中心”为依托,与吉林省吉林市、大安市、农安县、永吉县的鹅业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保种场,进行活体保种。
2.2.1 种质研究基础薄弱:鹅业在家禽业中虽是小产业,但却是特色产业,在吉林省内的畜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每年鹅出栏量维持在5 000 万只左右。但地方良种培育基础差,与鸡、猪、牛等畜禽不可比拟,关键技术研究还亟待解决。
2.2.2 南北方鹅种杂交无序:因为物流的加速,信息的高效对称,南北方经营者利用地方品种进行简单经济杂交,处于无序监管不到位状态,使得我省优良的地方鹅品种生产性能大大降低,纯度受损。
2.2.3 生产者文化程度低:目前吉林省养鹅业集约化程度低,多为散户,其文化程度低,只有1/3是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性不高。由此可见,生产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对鹅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
2.2.4 育种支持政策的不连续:动物育种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群众性特点,不能一蹴而就。即便育成品种,如果没有持续选育工作,性能退化速度依然快,单纯靠畜牧企业做育种,不易开展连贯性工作,易导致选育工作的失败。
2.2.5 缺乏必要的资金资助:养鹅龙头企业与畜牧业其他门类比较起来,财力薄弱,意识薄弱,科技人员水平层次低,缺乏科技研发投入,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
2.3.1 加大鹅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对吉林省优质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收集,对优质种质基因及时保存。推动吉林省各个地区保种场的建立和完善,为吉林省各个鹅品种的保留提供基础。
2.3.2 培育“领头羊”种业企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创建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为国家打赢基因资源翻身仗贡献吉林力量。
2.3.3 加速现代畜禽种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内大型企业从国外引进优良鹅品种,加强籽鹅、豁眼鹅种源基地建设,稳步提高种畜生产性能和供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