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吉林省临江市大栗子街道农业科,吉林临江 134601
繁殖母猪的使用年限,直接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益。母猪的淘汰原因分正常淘汰和特殊情况淘汰。在生产中要避免和减少特殊淘汰的发生,才能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总结归纳出导致生产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并对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论述。
母猪常规淘汰,就是在母猪属于高胎龄的情形之下,自身的生产力降低,这一类母猪与养殖工作规划不相符,就会被淘汰。通常情况下,母猪在生产第五胎或第六胎之后,就已经抵达产仔的最高峰,后续产仔率就明显降低,且母猪的机体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养殖场要做好高龄母猪的淘汰管理,避免后续生产出现死胎或畸形胎等情形,因此淘汰高龄母猪极为关键[1]。
异常淘汰是母猪繁殖能力有问题,例如有子宫内膜炎、肢体疾病或诸多疾病问题,所出现的生产淘汰。从养殖管理实际工作来看,在母猪养殖的过程中,后天性的异常淘汰问题相对较多,要采用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案,控制这一类问题的形成。造成异常淘汰问题包含以下方面。
比如繁殖障碍淘汰问题,这一类因素导致母猪淘汰数量相对较多,也是母猪异常淘汰的主要原因。因为母猪在繁殖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母猪会出现早产、死胎、畸形胎等问题。如果猪体内含有病毒性的病原,比如狂犬病毒、细小病毒、乙脑病毒等。还有一些细菌性病原,诸如链球菌、布鲁氏菌等,都可能引起母猪发育问题[2]。母猪饲料之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有营养过剩的情形,会导致母猪性成熟发育相对较晚,这些都是母猪繁殖性障碍的相应疾病。
母猪有肢体疾病也会导致母猪淘汰。母猪肢体疾病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比方说在生长过程中缺乏营养物质,饲料有霉变的情形或者母猪生长环境质量不合格等情形。母猪出现脚痛或脚肿的现象,都是肢体病的类型。现如今规模化的养猪场,多半会采用围栏饲养的形式,使用水泥地面或金属栏杆,都不适宜母猪的生长。如果母猪在孕育或生长阶段,活动范围有限,会加重肢体病问题,做好母猪的散养工作,能控制这一类疾病问题[3]。
挑选能满足生产条件的母猪或后备母猪,能够将养猪场猪群结构设置的合理性提升,控制母猪的数目,有助于维护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在挑选后备母猪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阶段养猪场生产工作进行,明确父母代种猪的繁殖能力以及配适情况。避免父母代种猪有先天性发育功能不完善的情形,而导致母猪受孕问题。
母猪饲养管理阶段,饲养员要认识到这项工作与生产母猪淘汰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母猪生长特点,搭配使用相应地饲料进行喂养,适当添加新鲜草料或饲料,为母猪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母猪生长环境的管理,对猪舍进行卫生打扫,保持猪舍的整洁性,定期进行散热通风,保障空气流通性。在冬季进行猪舍管理,需要做好驱寒工作,夏季则要将降温避暑工作做好。在母猪饲养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饲料的比例,并将饲料营养成分进行管控。如果有过期腐烂的饲料,则需要及时进行筛查管理,避免母猪出现疾病问题,影响母猪的健康生长。
规模化养猪场建设,要选择实践经验丰富,且富有责任心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员的培训工作,做好饲养员专业知识引导,完成饲养员的培训指导工作,能够提升饲养员的专业性,在母猪饲养或管理的过程中,始终能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案[4]。将饲养员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在喂养的过程中,要观察、分析,发现母猪的异常问题,做好病猪的治疗或淘汰工作。饲养员在日常工作阶段,要做好母猪生长情况的记录与分析,如果养猪场生产母猪的淘汰率增加,需要做好记录调查,分析实际的问题,并采用有效地管控策略。
在母猪养殖管理阶段,生产母猪淘汰是必然的问题,常规性的淘汰需要控制数量,异常淘汰更是要查明原因,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如果母猪的年生产力之间降低,影响养殖场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要将饲养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做好环境控制,并从根源开始预防相关的疾病。如果母猪淘汰率增多,或者异常淘汰问题严重,需要分析主要原因,并制定管控计划。不同母猪的生长情况不同,因此要做好技术方案的区分,根据不同母猪的生长特性,将母猪应用率提升,才能有效维护养殖场的生产效益,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