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2021-04-17 02:07郑吉峰
关键词:话语特色群众

郑吉峰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建设从本质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此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人民群众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格。这是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蓬勃朝气的关键所在。党建话语体系本质上是对党建研究的理论表达和话语呈现,其指导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并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成功及其意义。

从对党建话语的理论研究来看,分别以党建话语、政党话语等进行查找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一是对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包括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本质及社会影响力的研究[1],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2],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何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3],新媒体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4],虚拟社会中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5],井冈山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研究[6]等;二是对党的建设的某一部分、某个内容和党的执政的话语建设研究,如对政治话语体系及其创新的研究[7-8]、党的思想建设理论话语研究[9]、党的执政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10-1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话语创新研究[12]、党的基本路线话语的形成与发展研究[13]等;三是对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14-15];四是对某一时段党建话语建构的历史考察[16];五是党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17];六是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党建学科建设与党建话语的研究[18-19]、基层党建话语创新研究[20]等。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关于党建话语研究的数量总体偏少,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018年和2019年。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研究内容的覆盖面很广,但是缺乏从推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下的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缺乏关于党建话语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关于什么是党建话语体系,为什么要构建党建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党建话语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从现实中党建话语体系上来看,党建话语体系呈现出三种倾向:第一种是完全沉浸在重复文件、重复领导讲话的党建研究中。这种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指引现实的能力,甚至落在了党建工作实践的后面,话语体系比较僵硬,缺乏现实吸引力。第二种倾向运用西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开展党建研究。他们沉迷于简单运用一些西方的政党政治原理来分析和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完全是一种西式话语,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窘境。第三种倾向于和热衷于从马列原著中去找原理、找依据、找对策,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落入了“自说自话”的地步。客观来讲,现实中的党建话语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需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动党建话语的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开展党的建设实践,并且注重开展党的建设研究,着力思考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演进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结构

话语是思想的语言呈现,话语创新有利于提升思想的感染力。话语体系实际上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它以工具性构架承载特定思想价值观念,以实体性表征标示思维能力[21]。党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长期的党的建设实践,不断开展党的建设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建党、管党、治党的一套知识体系,由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与基础性概念群组成。有学者勾勒了中国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认为执政合法性是其基本性范畴,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其核心概念,党政关系、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与党内关系是基本概念[22]。也有学者认为,执政能力建设是与党自身建设相关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制度建构的能力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中轴[23]。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指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基础和前提,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心,如何有效管党治党,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套知识体系。

其一,党建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是“姓党”。从本质上看,党建话语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所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 “姓党”是党建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其具体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话语言说和表达的对象。从党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党建话语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管党、治党,如何执政等而逐渐形成的一套话语,其话语表达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党建话语体系的核心塑造者,也是党建话语言说和表达的对象。(2)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话语作为思想的呈现,党建话语所表达的是关于如何管党治党的思想。简单地说,一般话语表达的目的是实现有效沟通,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更好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熟悉、认同、拥护,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服务于党的建设,是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宗旨。(3)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标。党建话语体系因党而生、因党而兴、因党而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党建话语体系。党的执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建话语体系建设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同时也为党的执政服务。通过党建话语创新来保持党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提升民众对党的执政认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而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着力推动党建话语创新,实现党建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夯实党长期执政的话语基础。

其二,从横向上来看,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是由核心概念、基础概念所构成的关于建党、管党、治党的理论表达。从话语呈现来看,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相关概念组成的。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例如从执政能力到长期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等。这一系列核心概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外界了解党的主张的主要窗口和切入点,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也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进一步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群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核心概念群的创新和拓展。从基础性概念群来看,它主要是由于执掌政权、党派关系、党内关系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概念组成,它反映的是党的建设中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关于如何有效执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整套关于有效执政的话语概念,如党的全面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关于如何处理党派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年代开始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话语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等。这些概念与话语明显地与西方政党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话语相区别,既阐明了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也阐明了中国政党关系的特点特质。关于如何处理党内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要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清除党内存在的坏死细胞,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其三,从纵向上来看,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变化,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是由革命话语、建设话语与改革话语三部分组成。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使命和任务是夺取革命的胜利。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关于革命政党建设、夺取国家政权的话语体系,有很强的斗争性、革命性的特点,斗争、革命、战争、压迫、奋斗等是当时的党代会报告中的高频词汇。革命话语体系有效动员了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的历程中来,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开展国家和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建话语相较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建话语更加温和,例如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词汇分别是“社会主义、人民、国家、必须、发展、我国、政策、应当、错误、改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党建话语体系与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关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发展、建设、人民、改革等是这一时期的历届党代会的高频词汇。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何以必要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党建话语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历史的必然。具体来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求党建话语的创新;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扭转中西方交流中的话语弱势的态势,呼唤着党建话语创新;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希望推动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党建话语的创新与转换;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好党的故事,必须要推动党建话语创新。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反思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热潮,其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4]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要求“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在各学科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2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潮流与时代所需。基于党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核心环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构建事关党的执政安全的巩固。构建中国特色的党建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

(二)将党的建设成果与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扭转中西方交流中话语弱势态势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或是执掌国家政权、开展国家与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党的建设成果与党的建设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党的建设实践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话语呈现。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内涵和诉求就是建立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百年来产生、形成的党的建设、发展的优势转变为党的话语优势。当前,在党建研究与党建话语的塑造与形成中,特别是在党建研究中,产生了一种趋势或倾向,即一些党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热衷于简单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政党建设理论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研究,针对党的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出各种各样的“洋药方”。而在一些党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中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仿佛运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和政党理论来开展党建研究才是真学问、才有新意、才能吸引人,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开展党的建设研究,仿佛是一种“陈词滥调”,是没有学术水平的表现。一些党建研究的本土概念的建构,本身非常少,而且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生存和生长土壤的缺乏,导致其早早夭折。这种趋势或偏向,导致学术界对于党建话语的研究太少,党建话语的创新不足。长期以来,党建话语研究的缺乏及其创新乏力,导致中国在中西方对话的过程中,由于话语的缺失而经常陷入被动地位,经常被指摘和不被理解,不仅使中国共产党本身时常处于被动地位,亦经常导致西方国家和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形成误解、乃至偏见。所以,党建话语体系的建构,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实践,将党的发展优势转变成为话语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扭转中西方交流中话语弱势态势的迫切需要。

(三)更好地阐释与指导党的建设实践的使命使然

党建话语变化与党的建设历程相伴而生。党的建设实践要求党建话语的创新,党建话语创新则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与此相适应,党的理论建设也在不断探索话语体系的转换。在党的定位上,以执政党来进行定位;在党的性质上,提出了“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指出党内民主就是党的生命;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建主线;将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党建核心理念;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目标;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2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向基层延伸,解决了许多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不断开辟出党的建设新境界。从理论上来看,党的建设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执政能力建设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从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以及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等,党的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构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推动党建话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阐释党的建设理论的变化和发展。从实践上来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管党治党的新举措,比如不断强化党性教育在党员教育中的比重,注重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将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态度管党治党。所以,党的建设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呼唤着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更加丰富和富有朝气的党建话语总结、提升、指导党的建设实践。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8]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执政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巩固主流意识安全对于提升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促进国家与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9]98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在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0]551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自觉性,旗帜鲜明地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弥补和解决党建话语的“失语”现象,以创新性的党建话语、以群众的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党建话语创新是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讲好党的故事,应当积极主动地用党的话语去占领意识形态高地,通过话语创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西方的政党理论、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有着充分的理论养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百年建设的历史、自执政以来的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党领导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历史积淀;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高度重视,回答时代之问的客观需要以及长期的学术积累为构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使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可能。

(一)丰富的理论滋养为构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丰厚的理论支撑,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话语创新是理论自觉的一种表现。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塑造,有着丰厚的理论滋养。这些丰厚的理论资源与话语资源,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塑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理论滋养。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使命与职责、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如何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质量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有着丰富、深入的思考,留下了许多闪耀着真理光芒而又脍炙人口的论述。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如何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考,为当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源泉。例如关于党的思想建设与思想建党的问题,列宁直接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1]。另一方面,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善于用群众语言阐述党的建设的深刻道理,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他们既是理论家,更是宣传家,尤其是列宁、毛泽东等,为新时期的党建话语创新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例如,在论述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时,列宁就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32]。

二是西方政党话语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夺取国家政权、执掌国家政权、运行国家政权、进行政党建设、有效吸纳民众的话语体系,吸纳、借鉴和使用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群,诸如“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支撑其形成了一套整体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本身就为其巩固自身的统治服务。从其执掌政权来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善于运用媒体,尤其擅长使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本党的政策和主张,传递本党的话语和声音,以期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实现执掌国家政权的目标。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擅长进行话语议题的设置、话语载体的创新、话语主题的创新,吸纳民众的参与等。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对于话语体系的塑造以及本党话语的传播上作了广泛尝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关于话语议题设置、话语载体创新等方面的尝试,可以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是中国传统政治话语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话语资源。例如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从内涵上是相互切合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可以将其话语内容运用到新时代宣传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将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

(二)不懈地实践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滋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历史滋养。

一是百年来的党建史为新时代党建话语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很早就指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34]。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35]1093-1094。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36],并作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决策。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13年到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深入开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这些,都为新时代党建话语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党执政七十多年,基于领导与执政的双重功能,有着丰富的话语积累与尝试。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国家政权,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党的话语体系进行调整。1956年,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科学分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下,中国人民用七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领导与执政在话语上也正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积累了素材。

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有效推动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话语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科学理论的创新史,也是一部党建话语的创新史。改革开放之初,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进入新世纪之后,处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执政为民、与时俱进的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篇章。这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既没有丢掉理论源头“老祖宗”,又说了许多“新话语”,实现了理论上的发展和突破,为新时代的党建话语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三)明确的时代需求为构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7]毛泽东认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哪里有要处理的矛盾,哪里就有要解决的问题。”[35]839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理论上加强了党的建设研究,在实践层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现实需要与现实基础。

一是宏观层面的指导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党的建设实践的不断演进为新时代的党建话语创新提出了诉求、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向基层延伸,党的建设的举措日趋丰富和坚强有力,不断开辟党的建设新境界。党的建设实践的丰富发展,为党建话语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话语生长点。另一方面,党的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的党建话语创新提供了指引。从理论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着力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出要保持党的永远年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提出要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中央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涵。从世情来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并逐渐推进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世界治理格局深刻改变,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不稳定、不安定因素依然大量存在。从国情来看,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新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等不断产生并亟待解决。从党的自身情况来看,“四大考验”依然存在,“四大危险”依然严峻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存在的“四个不纯”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世情、国情、党情的诸多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建研究新理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运用,党建话语的科学性、规范性得到不断提升,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三是学科传统和研究积累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比较丰厚的学术积淀。从学科体系上来看,党的建设基本是作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样一个二级学科的状态存在,从属政治学一级学科。2017年以后,部分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拥有了一定独立性的二级学科地位。依托于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党的建设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人才的培养逐渐走向专门化和科学化。各类专门性的党建研究机构、党建智库相继成立,党的建设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关于党的建设的各类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西方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长期以来,开展党建研究的优良传统、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相对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陈出新的研究成果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积淀,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人才基础、学科基础,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何以实现

话语是意识形态表达的工具和载体。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定话语立场、更新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推动话语传播、优化话语评价,解决好“为谁说话”“说什么”“怎么说”“说话效果如何”“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坚定话语立场,将为党和人民说话贯穿于话语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话语体系的创新,话语立场是根本。话语立场是人们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类问题时进行话语表达与话语阐释的根本立足点。客观来看,话语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倾向性。有什么样的话语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就会做到为谁的利益服务,为谁说话。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其价值导向和价值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以服务党的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宗旨,其构建离不开具体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努力,也涉及话语立场的问题。其最根本就是党的立场、人民立场。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将为党和人民说话、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将为党和人民说话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38]其核心要义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依据党的性质和要求,真正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39]。贯彻党的意志,落实人民的主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做到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说话、办事、作决策,在为党服务为人民奉献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为党说话、为党立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自觉同各类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则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间汲取智慧和营养。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人民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始终做到为人民群众说话、帮人民群众说话、说为了人民群众的话。

(二)更新话语内容,用不断深化的党建理论研究夯实话语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

话语内容创新是话语创新的关键。构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结合时代发展与群众感受,推动党建话语内容的推陈出新。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40]理论是话语的支撑,理论的缺失会导致话语的乏味,理论阐释得不彻底就难以说服人。理论只有讲得透彻才能够说服人,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彻底说服人。而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党建话语内容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话语的魅力来源之一便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魅力。理论研究的深度体现了党建研究的深度。

要以党建理论研究服务于党建话语的内容创新。其一,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党建话语内容创新。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要善于捕捉真问题,针对党的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等问题,在解决党的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研究。其二,针对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在解决党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推动党建话语内容创新。世界历史进程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显得愈加重要。党的建设中的一些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推动党发展壮大、实现党建话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自我革命等,党建理论研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下足功夫,有所作为,在回应党的建设的重要关切的过程中,实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其三,要加强中西方学术交流,在交流学习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党建话语内容创新。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在立足于时代问题的同时,必须要有理论研究的世界视野与世界眼光。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和作法,着力做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

(三)创新话语表达,在话语表达中用好群众语言,体现好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话语表达即话语的书写与言说。话语表达创新是话语创新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9]81。话语表达的目标,简单来讲,就是能够让表达对象所接受,达到沟通的目的与效果。所以,话语表达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实现话语表达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0]287从党的发展壮大本身看,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与力量源泉,党的领导与执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党建话语的言说对象,包括两个重要的层面,一是构成政党本身的党员干部,二是广大群众。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创新党建话语表达,既要有学术话语又要有群众语言;既要善于将群众语言提炼为学术话语,又要善于将学术话语“翻译”为群众语言,实现话语表达群众性、学术性、中国性的统一。其一,要善于将“党言党语”转变为群众语言,多说“土话”,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党建话语在话语表达上要接地气,不能套话连篇、言之无物。要让群众听得懂,更要让群众爱听,听了还能记得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达到党建话语创新和表达的目的和效果。其二,要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对群众语言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列宁认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41]毛泽东则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42]要将群众经验和群众话语进行总结和提炼,转化为党的建设的学术话语。其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表达,需要立足于中国这个基本的场域,将话语表达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考量。党建话语表达要善于借鉴政治学、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与话语表达的思路,善于借鉴西方国家政党话语体系建设及其表达的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四)推动话语传播,完善载体平台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话语传播能力是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和评价话语体系构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提升话语传播力,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是美与力的结合,既要有话语美,又要有话语亲和力、话语冲击力,更要有话语传播力。要将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话语传播结合起来,提升党建理论话语的传播力、实用性和大众化能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话语在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上都有所提升和增强,越来越重视传播技巧和策略,越来越重视传播的效果,越来越重视传播人才的培养。但是党建话语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话语传播的范围上重视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能力不足;话语传播的针对性不够,针对不同社会思潮开展理论对话的能力有待增强。

推动党建话语传播,提升党建话语传播力。其一,树立话语传播意识。话语传播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件极端重要的工作。要认识到话语传播的重要性,将党建话语传播作为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来推进,推动党建话语走进田间地头、走向国外。其二,创新党建话语传播的方式。党建话语的传播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需要搭建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极速发展的时代,必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党建话语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党建话语传播的时效性、针对性、精准性。其三,搭建党建话语传播平台。党建话语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平台,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国际传播平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生的伟大变革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完善和增加国内传播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讲好党的革命故事、建设故事、改革故事,增强党建话语体系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四是培育话语传播人才。党建话语传播需要一定的人才,需要培育和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职队伍,通过他们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他们来传递正气、汇聚民意,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向善、向上、向好,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生态。

(五)优化话语评价,创建党建话语评价与反馈机制,动态监测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效果

话语评价机制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必须构建有效的话语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有效的党建话语评价和反馈,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效果的精准把握。在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当对话语评价与反馈体系进行优化。一方面,创建党建话语评价机制,让党建话语的构建和评价更加系统和科学,通过话语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话语内容的与时俱进与优化创新,达到优化话语表达与话语传播的目的。另一方面,话语体系在构建之后究竟传播效果如何,党建话语传播的受众,也即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最有发言权。必须建立话语传播的反馈机制,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话语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提升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的有效性、针对性。

优化话语评价的途径,在于建立党建话语体系构建及其传播的动态监测机制,形成“构建—传播—评价—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一是明确评价主体。明确党建话语考核评价的主体,解决的是一个“谁来评价”的问题。党建话语传播的受众主要包括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外国政府及民众等,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应当是党建话语评价的主体。同时,还必须对党建话语体系在国外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推动党建话语的国际传播。二是明确评价内容。党建话语的评价,必须明确“评价什么”的问题。客观来看,党建话语的评价,主要是要评价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广大党员群众是否听得懂、悟得透,是否达到了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又能够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的效果,为党建话语的优化和传播提供参考借鉴。三是确定评价方法。定性式评价与定量式评价是党建话语评价的两种方式,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四是建立评价机构。党建话语评价既重要又专业,且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经常性、专业化的评价机构,确保评价责任的落实,使话语评价成为一项经常性、专业性的工作,提升党建话语评价的准确性。五是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话语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话语评价的最后一环,必须强化党建话语评价结果的运用。根据评价结果,适时、适当地调整党建话语传播的策略,提升党建话语传播的效果,以期将党的建设优势与发展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

五、结语

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关键就在于理解中国共产党[43],而党建话语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途径和窗口。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需要,又是将党的建设成果与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正当其时,应当从坚定话语立场、更新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推动话语传播、优化话语评价等方面进行努力。但是,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研究关于什么是党建话语体系,为什么要构建党建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党建话语体系的基础之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一是需要对党建话语体系本身的内容、结构、建构路径等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出一套体现党的特色、体现党的立场、彰显党的宗旨的易学、易懂、易记、易传、管用的概念体系。二是党建话语体系与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党建话语体系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功能与定位,党建话语与党的建设实践的内在联系,如何实现立足于党的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党建话语创新等,都需要深化研究以探究其内在机理。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党建话语创新与构建党建话语体系的经验需要进行总结和概括,对西方政党推动政党建设话语创新与构建政党建设话语体系的经验与教训需要进行分析。总体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的研究面很广,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现有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群众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医的特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