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安阳市肿瘤医院超声科 安阳 45500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乳腺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多数文献研究资料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癌变倾向[1]。现阶段来看,超声是检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常用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无创以及操作简单,所以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之中。
选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1例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观察组平均年龄(45.8±7.4)岁,平均病程时间(3.2±1.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6.6±7.1)岁,平均病程时间(3.5±1.3)年。
取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乳头状瘤患者双侧乳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型号:飞利浦HD5G;探头频率:7.0MHz~12.0MHz)全面扫查患者乳房、乳头等,一旦发现异常回声需予以重点观察,详细记录结节、回声特征以及扩张导管内径,检查结节内部是否有血流信号。
采用统计学对照分析乳腺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
资料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检验水准为0.05。
超声诊断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中有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77.0%)、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患者(占6.6%)、5例乳癌可能(占8.2%)、5例囊性增生(占8.2%),病理诊断显示61例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中有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73.8%)、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部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占16.4%)、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患者(占4.9%)、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陈旧性出血患者(占4.9%)。两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正确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n(%)]
乳腺乳头状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人群,病变在双侧者较为少见,单侧者较为多见,病程时间比较长,往往合并乳腺腺病[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发病原因表现为:(1)雌激素水平显著增高;(2)孕激素水平显著降低等。有学者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乳腺肿瘤,但是需经过病理证实,主要是因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恶性倾向。
乳腺乳头状瘤常常位于导管内,肿瘤体积比较小(一般在2cm以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多伴有导管扩张状况,质地硬且界限不清,提示导管内病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变表现通常为: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类型。有关文献研究资料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往往表现出长期性乳头溢液或者间断性乳头溢液[3]。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来提高其准确检出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多样化,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囊实混合性回声型[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诊断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中有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77.0%)、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患者(占6.6%)、5例乳癌可能(占8.2%)、5例囊性增生(占8.2%),病理诊断显示61例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中有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73.8%)、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部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占16.4%)、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患者(占4.9%)、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陈旧性出血患者(占4.9%)。两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正确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张世坤等[5]在相关研究中保持高度一致。少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超声未显示出导管扩张,原因可能是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所致。如果病灶位于乳头区或乳晕区患者往往伴有溢液情况,超声图像可见导管异常扩张;病灶如果位于小导管,超声仅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因此极易误诊为乳腺癌或者囊性增生。大多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主诉有溢液,对超声显示乳腺内低回声且伴有溢也患者,虽然未出现导管扩张迹象,也需首先考虑患者是否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部分患者的乳头状瘤比较小,因此未及时发现扩张的导管肿瘤,此时只显示导管扩张而未见肿瘤患者需高度重视,加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均可见乳头溢液,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对两者的鉴别诊断难度比较大。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准确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