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背景下青海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2021-04-17 12:42韩素娟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青海

韩素娟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上重新打造一条当代的经济贸易合作之路, 东及亚太经济圈,西达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依托沿线中心城市,深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对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密切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青海省既是西部内陆省份又是我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对外开放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发展机遇较少。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有效促进青海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的省份,探索青海省如何利用这一伟大的战略规划,促进青海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促进青海未来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总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关系。 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发展与一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相互推动、相互促进。[1]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许多理论。 配第·克拉克通过分析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法则”,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地减少,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不断增加。 库兹涅茨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总体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两者相对比重则呈现不一致趋势。 钱纳里指出: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并将制造业分为了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后期产业三种类型。 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进入后工业化、重工业化阶段,是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把工业化分为了四个阶段: 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在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有较快发展,但仍低于消费资料;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基本齐平;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超过消费资料工业。 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的更替上,会先从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重工业发展中从以原料、采掘工业为主导转向以加工业、组装制造业为主导,由初级产品转向以中间产品进而转向最终产品为主导。[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开发程度低、产能严重过剩、过度依赖环境资源等产业结构问题的逐步凸显,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杜朝晖(2017 年)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3]潘宏亮(2015 年)认为克服稀缺性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主要来源于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先发优势,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张银银、邓玲(2013 年)也提出技术创新是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青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端化势在必行。[5]

二、青海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青海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外贸不景气等现象。 这些现象与青海产业结构没有随着比较优势的转变进行同步升级有关。 青海产业结构痼疾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同化现象严重,产业开发程度极低,过度依赖环境资源型产业,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创新驱动产业过少,产业结构固化等现象加剧。 青海正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亟待产业结构转型并进行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青海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表1 2013 年~2016 年青海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一)青海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2017 年青海GDP 总额为2642.80 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1 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0.38 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01 亿元,增长7.9%。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4.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6.3%。[6]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长较为缓慢,且对GDP 贡献率较小,第二产业为青海支柱产业,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体现了青海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特色工业体系, 其中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 电力生产、热力生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发展突出,是青海的优势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占比不断上升, 尤其是金融业迅速发展, 为青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 第二、第三产业是青海的重点产业,对青海的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好,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瓶颈, 因此, 抓住青海经济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海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随着经济发展,近几年青海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向全国产业结构水平靠近,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

根据表1, 青海的第一产业比重已逐年降低到全国标准水平,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第二产业比重虽在下降,但仍是青海支柱产业,且高于国家第二产业占比水平近9 个百分点。 自2013 年来,青海第三产业占比迅速提升,有逐步赶超第二产业的趋势,成为了青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是青海的重点发展产业,具有较大的经济潜力。 根据青海的产业结构特征可以判定,青海正在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演变。 但与全国水平相比,青海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落后状态,从2013 年开始,全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到2016 年已超过50%。 而青海仍然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且第二、三产业比重与全国水平相差较大。 目前,青海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型的重要时段,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升级, 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于20 世纪80 年代总结概括而成,被大范围应用于区域发展结构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将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其所在大区域作比较以揭示被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分析产业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分别为:份额偏离分量(Nij)、结 构 偏 离 分 量(Pij)和 竞 争 力 偏 离 分 量(Dij)。 份额偏离分量指i 区域的j 产业部门按照大区域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结构偏离分量指在i 区域与大区域的增长速度相同条件下,由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偏差。Pij>0 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竞争力偏离分量指区域i 第j 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而引起的偏差。Dij>0 且数值越大,表明区域j 部门的竞争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7]

1.模型的构建

设区域i 的初期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i、t,并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 个产业部门,用bij、0,和bij,t(j=1,2,…,n)表示区域i 第j 个产业部门在初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用Bo、Bt表示参考区域在初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并用Bi、0、Bj、t表示参考区域初期和末期第j 产业部门的规模。[8]

区域i 第j 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大区域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域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区域i 的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为:

[0,t]时间段区域i 第j 产业部门的增长量=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用公式表示为:

2.数据和结果分析

本文以全国为参照系,对青海的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 由于数据的限制和政策的实施时间,选取了2013~2016 年的数据,其中以三次产业结构为主, 并涉及了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根据表2 的实证分析数据,青海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7 个百分点,结构偏离分量虽为正值,但数值较小,即青海的第一产业相对于全国存在非常薄弱的结构优势。 同时,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值,从而导致了负的总偏离分量。 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5 个百分点,且存在较大的结构优势, 这是因为青海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其结构安排相对合理,但其竞争偏离分量为负值,产业缺乏竞争力,因而导致其总偏离分量为负。可见,青海第二产业增长的负偏离主要是由于较大的负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造成的,需要加强第二产业技术更新,提高竞争力。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6 个百分点, 说明青海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其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但其结构偏离分量为负,总偏离分量表现为负值,即青海第三产业虽然存在竞争力优势,但由于其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负的增长优势,第三产业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分产业部门来看,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且其较大的竞争力劣势导致了其总偏离分量为负,总的增长表现为劣势。 建筑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24 个百分点, 且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 表现出了较强的增长优势,这可能是由于青海近几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 在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而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在结构偏离分量上,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各部门内部的结构安排不合理,产业结构存在劣势,有待进行调整。 在竞争力偏离分量上,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现为正值,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存在微弱的竞争力优势,而金融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这与青海近几年大力发展金融业有较大关系,为青海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金融基础。 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表现为负值,相对于全国同行业存在竞争力上的劣势。 在总偏离分量上,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为负值,即都不存在增长优势;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为正值,其中金融业的增长优势强劲。

从部门优势分析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处于第4 扇面,属于一般部门,即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 各产业部门中,工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属于一般部门,是不具优势的增长部门。 而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处于第2 扇面,建筑业处于第1 扇面,属于具有优势的增长部门。

从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处于第5 扇面, 属于基础好而竞争力较差的部门,第三产业处于第6 扇面,属于基础差,但发展快的部门。 各产业部门中,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其竞争力较差;建筑业处于第1 扇面,为原有基础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处于第3扇面,属于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部门;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处于第6 扇面,基础差,但发展较快;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处于第8 扇面,是基础差且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差部门。

表2 青海产业结构shift-share 分析表

图1 部门优势分析图

图2 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总之,分析青海的产业现状可以发现,相对于全国,青海的三次产业均不具有优势,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弱,而在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虽然存在结构优势,却缺乏竞争力优势,说明存在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的现象,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而第三产业虽然基础较差,但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应为青海的重点发展产业,但在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均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具有优势,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分产业部门看,青海的优势产业为建筑业和金融业,其中建筑业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均较好, 具有较强的增长优势,而金融业虽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结构优势却不明显,作为青海的发展潜力行业,在后期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业的产业结构,提高其结构优势。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 背景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1.区位地位提升

青海作为一个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边远地区,一直处于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末端,经济开放水平低。 此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战略,是青海突破区位劣势、拓展向西开放空间的重要机遇。 青海与中亚国家的空间距离较中东部省份而言较近,在东南沿海地区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品及中亚国家向中东部省份输送能源方面,青海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功能。[9]青海地处交通枢纽的中心位置,具有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这对于青海对外开放以及对内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青海的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机遇,能对青海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2.交通网络建设

一直以来处于边远地区的青海饱受交通网络不完善这一瓶颈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要求之一的道路联通对于青海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青海的地理位置,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高昂仍是制约青海实现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因素, 缺乏完善的交通系统将阻碍青海与其他区域的连接, 从而抑制产业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可借助国家的政策支持,对内,进一步升级改造省内干线,加快运输节点枢纽建设,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交通网络。 对外,打通青海通往河西走廊张掖、 武威方向和新疆和田方向的高速运输通道,[10]促进青海融入“一带一路”的主干交通网络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贯通我国西南与西北的交通枢纽,为沿线地区的贸易往来创造了契机, 推进青海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青海省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3.对外经贸合作扩大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之下,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将迅速提升青海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是青海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青海有着丰富的旅游、矿产、清洁能源、生物等资源,以及较好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基础,积极开拓沿线国家市场,为青海特色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出口寻找契机,有利于扩大青海对外经贸合作范围,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沿线的资源互补以及经济合作为青海的能源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以及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青海产业转型创造先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会进一步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往西部聚集,使青海成为连接东西部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促进青海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 由于青海具有天然草场资源和农业资源,农畜产品贸易将更加活跃,有利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促进区域大合作的逐步形成, 促进青海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为青海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创造机遇,将有助于推动青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4.区域产业转移加强

“一带一路” 将促进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交流,也有助于推动产业转移与技术合作,从而推进青海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青海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存在部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相比之下,非洲大部分国家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一带一路”的青海和非洲国家的中部相连接,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青海与沿线部分国家与地区合作,实现区域间产业转移,调整青海的产业结构。 同时,青海通过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沿线发达国家的联系,能加强地区间的技术交流,促进青海对高端制造业技术的承接与发展,并利用其比较优势, 加快当地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化工、有色、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延伸, 推动青海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二)“一带一路” 背景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1.基础设施不完善

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规划中只是一条辅道而不在主干道之上, 若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青海难以较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间接参与区,而不是直接构成区。 基础设施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青海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青海仍面临公路网络不成熟,部分重要铁路线路未开通,航空运输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公路方面,兰州经西宁到拉萨、兰州经西宁到若羌的两条高速公路尚未完全打通,沿线重要城市缺乏有效的高速连接,省内重点工业园区、旅游资源地等的道路建设没有跟上发展需求,公路运输效率较低。 在铁路方面,西宁到成都、西宁到昆明、格尔木到成都、格尔木到库尔勒等铁路仍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未能完全实现青海作为连接内陆与新疆地区运输大通道的枢纽地位。 在航空运输方面,青海目前的航空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需进一步加强以西宁曹家堡机场为中心的航空运输能力,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枢纽机场,发挥航空引领作用,推进青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发展支持体系滞后、产业转移带动效应与衍生能力缺乏将制约青海承接“一带一路”产业转移。 青海处于西部边远地区,对内由于城市集聚程度低、规模小、密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机会相对较少,交易成本高,缺乏集聚经济制约了青海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青海第二产业虽然具有结构优势,但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限制了青海承接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同时,青海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等硬件设施发育相对不足,制度、服务、金融、法制、文化等软件配套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制约了省内企业的发展。 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之间在产业发展方面既存在互联互通的合作关系又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如青海与西藏、宁夏在特色民族产业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与新疆在战略性能源产业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这些竞争压力使青海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阻力。

3.人才资源紧缺

推进青海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目前, 青海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的结构性缺口较大。 一方面,现有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 而在生产一线和边远民族地区的人才屈指可数, 抑制了非省会地区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科技人才缺乏, 青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缺乏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 且在人才的待遇、 再培养、 工作和生活条件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没有形成完善的本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优秀人才, 也难以留住本地人才, 人才缺口较大。 这种结构性人才缺口是青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关于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青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和重要基础。 青海应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和在“一带一路”格局中的发展定位,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快丝绸之路青海道北线、中线、南线的建设,以“三线建设”统领、整合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建设,建成青海向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三线并举。 同时,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城市干线公路和部分省道、国道的升级改造,强化核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全面开放。[11]此外,青海要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内外通畅,强化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与沿线地区的双向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青海独特的地理优势,推进青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应主动利用地理位置、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扩大青海对外开放的力度,倒逼产业结构改革。 首先,加强青海口岸建设,以西宁航空口岸为中心,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曹家堡综合保税区。 同时,加强区域间口岸合作,打造青海全方位、立体式的口岸体系。 大力发展青海现代物流业,结合主要铁路、航空和公路干道,建设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的快速“大通关”模式。 其次,完善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建立外贸发展促进机制。 提高质检、海关、外汇、税务等部门的服务水平,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主动建立与国内外各类商协会的联系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间与企业间的沟通。 通过对外开放,优化青海进出口主体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合资企业、劳务输出、原料加工、轻工生产、工程承包、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青海产业转型升级。

(三)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等配套服务的支持,而且金融业作为青海的朝阳产业,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青海的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省内支柱性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青海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的制约。[12]以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特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出,为其提供多元化融资手段,大力推进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融资创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同时,也要注重优化青海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发挥第三产业的间接融资功能,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产业竞争优势,加速青海产业转型升级。

(四)实施人才战略

创新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根本。 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青海地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创新人才匮乏。 因此,青海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高政府对人才培养支出比例, 逐步改善人才发展的投入结构。 加快推进人才引进机制改革,推动相关人才的优惠支持政策创新,在税收和信贷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特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符合青海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具有高层次、自主性的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高青海产业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五)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青海通过打造“伊斯兰”文化名片,发展民族服饰、地毯、回医药学等特色产业和文化产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成为了推动青海发展的重要助力点。 青海应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道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播,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一,合理布局青海文化产业,以“一核引领,两区联动,五带辐射”为准则,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动青海与周边省区的联动发展,加强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青海丝路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青海文化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双边、多边交往,探索建立友好城市。 通过举办国际性文化、体育和旅游等活动,推进大美青海、夏都西宁的品牌建设以及青海丝路文化遗产开发,促进青海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近年来,青海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但三次产业内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解决。

青海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慢, 缺乏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生产模式固化、单一,产业创新意识不足,比较优势不突出。 转变第一产业的增长方式,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加大科技投入,凸显第一产业的比较优势。 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青海外向型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力度,健全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整合,加快第一产业转型升级。

青海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结构优势,但缺乏竞争力优势,总体表现为增长乏力,需要不断调整第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依托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合理优化行业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依据地理优势和地区特色,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推动高科技、高附加值特色产业的发展。 对过剩产业和传统高耗费、高污染产业实行调整,对部分仅仅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进行改进, 强化知识积累的力量,提高产品复杂度,不断攀登产品的“质量阶梯”,凸显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13]优化产业发展链,增强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富有特色、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 青海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且相对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但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有序推进青海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实现第三产业规模和总量扩张,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增长优势。 青海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为青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加快青海服务业产业化进程,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强化服务业政策支持,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14]在第三产业内部,优先发展青海金融市场服务、 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业,健全现代服务支持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支持政策。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高物流水平,强化青海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的优势; 加大金融业的政策支持,引导金融业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金融业的结构优势, 为青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 同时,依托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推进青海旅游业的全域全季全时发展, 整合青海旅游资源,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开发旅游精品,形成旅游经济增长带,促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青海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青海行七首(录二)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