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们心中。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游僧商贾,无不以茶为好。中国茶发展到现在,除了单纯的作为品饮,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茶的历史
传说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发现了茶的解毒作用,此后茶叶一直为人类所利用。到了西周、东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将其当菜食用。秦朝,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解毒药品,还成了待客的饮品。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的北朝,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
2000年以前,茶叶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1500年以前,茶农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到了唐代,茶叶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这得益于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和陆羽《茶经》的倡导,加之这时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茶树种植的发展。宋代,泡茶技艺有了改进,人们开始对泡茶的水质有了讲究,流行斗茶。到了元代,茶叶加工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散茶,重炒略蒸。到了明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加工工艺相继形成。清代以后,中国茶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茶叶加工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出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
二、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这些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可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西南茶区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天不寒冷、夏天不炎热。茶区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高。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华南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平均氣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江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江南茶区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1400~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16℃,年降水量较少,为700~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茶来源于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喝有利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所以民间流传有“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的说法。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时,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和符合来客品位的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