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从编写理念、体例、内容、篇幅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方面更是亮点鲜明,构建起语文教学的新范式。然而,中职语文课标要真正落地,却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教师观念的桎梏、评价方式的制约等多重困难。因此,中职语文课标的推进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普职融通,共同开展语文研究;开拓渠道,有力弥补教研短板;立足课堂,逐步推进有效培训;加强研究,科学设计学业考试;强化落实,全程建立督导机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现实困境;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季春花,女,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3-0101-06
2020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职语文课标”)正式颁布,此番历经5年多时间编订的中职語文课标终于尘埃落定,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空白。中职语文课标作为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两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无论从编写理念、体例、内容甚至篇幅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我们立足现实、采取多样化的实践策略,才能促进中职语文课标的真正落地。
一、转型与突破:中职语文课标的鲜明特征
中职语文课标既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也继承了新世纪以来两次中职教学大纲的研制经验,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亮点。
(一)新理念: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是本次中职语文课标的最大亮点,一方面体现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关于核心素养”的吸纳,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的新精神、新要求。中职语文课标对原有教学大纲中相对比较模糊笼统的课程目标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表述上充分借鉴了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同时又做了恰到好处的调整。例如,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调整为“语言理解与运用”,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调整为“审美发现与鉴赏”,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调整为“文化传承与参与”,这些细微文字的差别均体现了中职语文课标编写者们对语文本质属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的充分考量。
(二)新体例:构建专题教学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中职语文课标承继了2009版教学大纲中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的基本框架,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专题形式,即基础模块8个专题、职业模块4个专题以及拓展模块3个专题。专题是专门学习、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是以“题”(主题、话题、问题、课题)为中心组合而成的一组学习材料,它具有综合性和融汇性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将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相互融汇。以专题架构课程内容,既是学习内容的重组,也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专题形式使教学目标由单篇课文教学、单元知识点传授和单元能力点的训练,转为情境浸润中的任务驱动与情感体验,有利于改变以往以单篇课文教学为纲、教学目标散乱的现状,有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形式,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新标准:划分学业质量水平
原有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没有对学业质量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原则、方式上面作出了笼统的规定。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中职语文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将语文课程学业质量划分为两级水平。水平1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毕业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水平2是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命题依据,并对学业质量水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就给出了“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标准,使“教”和“学”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使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明确、尺度更清晰,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分数来衡量语文学习优劣,考核语文教学成败的现实状况,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现实与困境:中职语文课标的落地之难
中职语文课标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如何推进课标进入实施层面,让中职语文课标真正落地,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从美好蓝图转向教学行为的落差
中职语文课标借鉴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成果,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等方面定位高、体系严,设计堪称完美,为中职语文教学勾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1], 再美好的理想如果没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就会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中职语文课标首次提出的专题学习、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等,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要实现却十分困难,因为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是学生基础差、授课时间少、语文课程边缘化、教学的功利性等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以专题教学为例,专题的形式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对教师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整体建构能力,围绕专题对一组文本进行整合,提炼活动主线,并设计阶梯性的子项目,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目前中职教师的能力水平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教材和教参作为课程教学的行动支架,那么极有可能还是回到以前单篇教学的老路上去,继续“演绎着昨天的故事”。对于现今几乎不读书或只读口袋书、漫画书的中职生来说,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也将变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的挑战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不改变,课堂不推进,一切都是枉然。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一直以教学大纲为引领,课标尚属首次颁布实施,如何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转变,这对很多中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课程意识”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这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理念转变、素养提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人的惯性思维更倾向于固有的东西,教师职业文化的保守特性也使他们对改革抱持排斥的态度。变革意味着要打破原有观念,摈弃熟悉、擅长的东西,学习并接受陌生、不擅长的东西,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纠结的过程。以笔者自身体验为例,中职语文课标正式颁布前,笔者曾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关于实施语文新课标的研讨活动,在场的基本是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大家普遍认为中职语文课标的实施困难不小,一些颇有资历的老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标所带来的课程改革很可能又是“瞎折腾”。因此,如何打破一线教师观念的桎梏必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从唯分数论转向素养提升的突围
有研究者指出,“当前评价驱动着教育,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但控制、主导着学校里的各种行为,而且抵制着任何试图超越标准框架和先前定义的变化”[2]。根據笔者的判断,中职语文课标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问题可能还是会来自于目前的评价方式。在部分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中职学校,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才是旨归所在,教师们基本不看课程标准,只研究考试大纲,琢磨历年考题,上课围绕考点知识反复讲,课后围绕模拟考题反复练,有关语文课标所提倡的思维品质、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等基本被搁置了。即使不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中职学校,为了应对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或其它类似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准则。而这也源于不少学校对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固有设定,即依然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通过分数来评定,唯有学生的分数似乎才最具说服力。中职语文课标提出“语文学业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课标的真正落地,必须从“唯分数论”中进行突围,将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设想与改进:中职语文课标的实践策略
面对当前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和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思考,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普职融通,共同开展语文研究
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时,也曾遇到了不少问题,面临过诸多挑战,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高语文课标推进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中职语文课标的落地和实施加以学习与借鉴。但囿于目前的体制和机制,普职之间一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交往甚少。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虽然在学习要求和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在语文学习本质和规律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中职语文课标颁布后,普职之间的这种差异正在进一步缩小,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普职之间仍然有着许多的共性。因此,笔者大胆建议,必须破除普职之间的森严壁垒,提倡彼此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共同研究探讨。
普职之间的天然鸿沟很多都源于观念上的落后,要破除普职之间的壁垒,首先要打破观念认识的局限。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不同的办学目标使得两者似乎成了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接受更好更高教育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普职融合的呼吁之声日益高涨,作为普职一体化模式的综合高中也在各地开展了试点。综合高中是区别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一种独特的学校类型”,旨在通过多元丰富的课程,帮助学生适性发展,既习得基础文化知识,又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综合高中模式为打破普职森严壁垒,促进普职融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普职之间消除隔阂,在公共基础课领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既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而目前这个研究领域也是亟待深入的。
(二)开拓渠道,有力弥补教研短板
中职语文课标的颁布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理念、政策、内容与实施的系统性变革。在课标的贯彻和落实过程中,需要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来推进成果的转化与对接。与中小学人员配备齐全的教研机构相比,职教教研力量极其薄弱,面对种类繁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能分门别类设置专职的学科教研员,因此职教的学科教研也很难深入开展。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拓宽思路,建立大教研概念,将职教的公共基础课教研与普通中学学科教研资源有效整合,打破普职界限,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例如,扩大高中语文教研员权限,使高中语文教研员同时承担普通高中语文和中职语文教学研究,如此,既解决了中职语文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普职之间的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当然在职教领域中也可以考虑在区域层面成立学科教科研中心组,或者委托省市级语文名师工作室承担课程教学研究,亦或通过聘请兼职教研员的方式建立一支兼职教研人员队伍,对上述人员进行赋权增能以弥补中职课程教学研究不足的短板。
另外,中职学科教研的渠道较少也是制约中职语文课标顺利推进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专门针对职教公共基础课开展研究的学术机构、专业刊物几乎没有。以中职语文论文发表为例,中学语文教学类杂志关注的是普通中学的教学改革、复习备考,带有职教特点的文章几乎踏不进这块“净土”;而职教类杂志往往都是一些综合类期刊,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中职语文教学的那点“是非”,一般难登大雅之堂,这也就导致中职语文教学类文章很难在高质量期刊上进行发表。为此,呼吁一些颇有影响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能够开辟一些职教专栏,让职教语文研究能有一席之地;综合类的职教期刊能给学科教学留下一点教研园地,让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能有对话的窗口。只有畅通职教学科研究渠道,增强职教教研力量,才能实现中职语文的“观点争锋、百家争鸣”,才能为中职语文课标顺利落地蓄势、造势,更好地解决在“贯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与难点问题。
(三)立足课堂,逐步推进有效培训
为了推进新课标的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层面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标·贯标·用标”培训活动。这种研读标准、解读标准的宏观性、理念性培训活动在课标实施初期当然是需要的,有利于创设改革氛围,有助于解决“为什么”和“改什么”的问题,但随着课标的深入推进,更应该关注“怎么改”和“我能做什么”的问题。 教师培训如果仅仅是向教师传播一些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而没有触及深层次的内隐的教学习性的改变[3],这种培训通常收效甚微。对于躬耕在一线课堂的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更关心“课该怎么上、考试怎么考”的具体问题。因此,有效的培训必须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培训,聚焦学校这一最基本的改革“操作间”,形成志同道合的学习共同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4]。职教教研部门、学校教研室(教研组)必须引导中职语文教师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教学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培训,在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中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具体培训形式上,不仅要有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讲座,更要有名师亲自执教的示范课堂;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说课磨课活动、教师跟岗实践等富有实效的培训形式,来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贯彻中职语文课标的实施。在推动语文课程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总结提炼学校与区域课改经验,进而在学校、区域层面加以制度化,进一步助推课标走进课堂,让美好的构想在课堂层面得到生动诠释。
(四)加强研究,科学设计学业考试
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就意在破解“唯知识技能和分数指标”的教育窘相。但就目前的中职语文考试来看,大多还仅停留在对单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测试上,考试内容大量源于教材,试题答案基本以教参为准。以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语文统考为例,多年来考试基本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阅读理解、简答题、文言文阅读等试题内容都基本来自于教材,甚至综合实践、口语交际这类能力训练题也都常常取材于课本中的主题和情境。而作为毕业合格性考试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更是大量取材课本内容,甚至还圈定了几套复习资料作为备考范围。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语文教学改革怎么能深入推进?中职语文课标所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又怎能真正践行?就目前来说,关于中职语文考试的研究非常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中职语文考试”为主题进行搜索,仅有51条检索结果,其中高质量的文章也不多。由于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导致中职语文考试命题很多还是在凭老经验、老方法来办事;甚至一些教研者也一厢情愿地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多考些书本知识可以降低考试难度,能减轻中职语文教学负担。而事实情况是大量的源于教材的知识性考题,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低效重复,使原本能力就不强的中职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弱了,思维品质更趋向于简单、肤浅。而长期在这种教学中的中职语文教师也深感自身专业水平在不断下降。因此,中职语文课标要实现真正的落地,就必须科学地研究并设计语文学业考试,使学业考试真正发挥对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五)强化落实,全程建立督导机制
中职语文课标的实施如果仅仅停留在文件、政策层面,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學行为中,那么新课标与旧大纲所发挥的作用又有何异?因此,为了使中职语文课标真正科学有效地落地,必须建立国家、省级、市级、学校各级层面共同参与的公共基础课实施督导体制机制,将公共基础课开展情况纳入地方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5]。目前,围绕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更多地关注办学规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即使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主要针对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较少受到重视,语文课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则更容易被忽略,如一些学校语文课时被随意挤占甚至不开语文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中职语文课标的推行,意味着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实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将公共课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办学质量考评体系之中,才能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推动中职语文课标落地。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要开展各个层面的“贯标”专项督导工作,检查落实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的贯彻情况,这种督导不应该是只是看看资料、听听汇报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坐在课堂里“听一听”,走到学生中“问一问”,拿起语文试卷“做一做”,然后综合评价课程标准究竟是停留在口号和政策层面的走过场上,还是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生态中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职教教研部门也一定要发挥作用,真正地参与到一线教学和课堂督导之中来,指导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层面转化与落实课程标准,将课程核心素养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去。
尽管就目前境况来看,中职语文课标要真正落地,困难确实不少。但如果从政策制度、管理体制、评估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以及通过广大一线教师的“众志成城”,那么中职语文课程新一轮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必将会到来,中职语文的美好蓝图一定能绘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
[2]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5.
[3]项贤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J]. 课程·教材·教法,2019(10):41-51.
[4]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10-16.
[5]方健华,王新国.从理解到行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区域解读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14-18.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