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放化疗不同联合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4-16 11:21张慕娟叶大胜陈沃培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放化疗肺癌量表

张慕娟 叶大胜 陈沃培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发生率能够达到80%左右,放射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在实际治疗中常通过化学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强度。目前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放化疗治疗方式主要为序贯放化疗和同步放化疗两种,两种治疗方式的作用效果类似,放疗与化疗形成协同的作用,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实现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但是治疗安全性及舒适性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1]。为此,本文引入放化疗不同联合模式进行对照研究,参与本研究的86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均为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围绕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86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3 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3.41±10.87)岁;中央型肿瘤患者30 例,周围型肿瘤患者13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最大75 岁,最小24 岁,平均年龄(43.35±10.56)岁;中央型肿瘤患者32 例,周围型肿瘤患者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次治疗距离上次治疗>4 周;患者均能够自行理解、阅读并配合研究相关知情书及注意事项;患者均无药物或者食物过敏情况;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自愿配合本研究的开展;患者均未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或者恶性肿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相同的药物配伍方案开展治疗,治疗中所用的药物为顺铂、多西他赛、依托泊苷、长春瑞宾、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根据患者的癌症分期以及体质量等基本情况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配伍方案进行调整,连续治疗21~28 d 为1 个周期。对照组实施序贯放化疗,化疗治疗2 个周期之后开始进行放疗治疗,按照标准剂量进行放疗治疗;研究组实施同步放化疗,放疗治疗1 周之内开始进行化疗治疗,放疗治疗时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将照射剂量与标准剂量相比减少25%,连续完成2 个周期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2 年的PFS 及OS。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判定包含功能量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以及症状量表(恶心呕吐、疲倦乏力、呼吸困难、疼痛、失眠多梦、腹痛腹泻以及食欲下降)[2],功能量表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症状量表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反比。③对比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放射性肺炎、血液学毒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2 年的PFS 及OS 对比 治疗后2 年,研究组患者的PFS、OS 分别为(1.36±0.21)、(2.00±0.00)年,对照组患者的PFS、OS 分别为(1.34±0.30)、(2.00±0.00) 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量表、症状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功能量表评分(70.62±15.34)分高于对照组的(62.84±14.25)分、症状量表评分(12.43±2.15)分低于对照组的(16.89±7.5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 年的PFS 及OS 对比(±s,年)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 年的PFS 及OS 对比(±s,年)

注:两组对比,P>0.05;“-”表示无数据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n(%)]

3 讨论

近些年患肺癌的患者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环境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导致肺癌患病的因素不断增多。肺癌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属于治疗难度比较大,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而非小细胞肺癌是其中占比较高的一种,如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则需要通过放化疗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3]。在临床研究中,放化疗联合治疗相对于单一进行化疗或者放疗的效果更高,能提升疾病治疗的效率。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推广,临床治疗中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感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对于化疗方式的选择也尤其重要[4]。放化疗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权衡调整治疗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缓解放化疗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同步放疗以及化疗方法能对病灶更好地进行控制,在治疗中优于序贯放化疗,在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气短、胸痛、咳血、咳嗽等症状改善效果明显,加快躯体功能的恢复速度,降低疾病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增强生理功能。在综合治疗原则下,提升放疗的细胞毒作用,提升对局部病灶的控制率,降低癌细胞远处转移的风险[6,7]。当然综合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疾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放化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药物,并对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实现药效的提升,同时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和支出。此外还要重视患者的预后工作,降低不良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降低疾病的负面伤害。在治疗中,还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指导,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治疗后2 年,两组患者的PFS、OS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量表、症状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实施同步放化疗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系统功能有明显提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且恶心呕吐、疲倦乏力、呼吸困难、疼痛、失眠多梦、腹痛腹泻以及食欲下降等不适感受均有明显缓解,患者的舒适性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安全性更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也有明显提升,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8]。但是在远期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治疗评估上,还要做好进一步的观察。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好于序贯放化疗,对于患者化疗治疗中不适感受的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所促进,建议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放化疗肺癌量表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