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丙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214081)
小瓜虫病是淡水养殖常见的寄生虫病,尤其以水质清瘦、养殖密度高的环境下发生最为严重,广泛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苗种和成鱼。目前,小瓜虫病的病原种类被认为只有1种,即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Fouquet,1876);不同地区和养殖品种感染的虫株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清和遗传多样性。
小瓜虫的感染传播和生活史较为简单,成熟的虫体分泌组织溶解酶,钻出鱼的鳃和皮肤的上表层,进入水体形成胞囊,胞囊内无性分裂形成大量子代——掠食幼体并释放到水体中。掠食幼体在水中自由游动,遇到宿主后钻入表皮下。因此,感染鱼和水体沉积的胞囊是健康鱼感染小瓜虫的主要传染源。
小瓜虫的增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水温18~25℃增殖较快,7天可以在鱼体发育成熟,水体中的胞囊在1~2天可以无性增殖出几百个掠食幼体再次感染鱼体。因此,小瓜虫病在适宜水温下,病情发展非常快,1~2个虫体在鱼体出现会造成1周后鱼体出现成百上千个虫体。
小瓜虫病的主要危害是:①由于大量感染造成鱼鳃、体表损伤;②虫体成熟后破坏、钻出表皮,严重损伤鳃的呼吸、体表的渗透压调节功能等;③表皮大量的伤口为水环境中细菌侵染鱼体创造条件,引发细菌继发感染等。
小瓜虫病防控中,预防措施优先于治疗措施。不同养殖环境池塘(封闭、静态水体)和网箱、流水养殖模式防控措施有差异,常规土塘肥水和维持水体适度浮游动植物丰度能很好预防小瓜虫病的发生。
1.苗种的检测和药浴,防止外来苗种带入病原,进塘苗种进行药浴(如福尔马林和食盐)。
2.若当年发生小瓜虫病,养殖结束用生石灰清塘,杀灭塘底胞囊。
3.在水温18~25℃疾病容易发生期间,每周抽样检查,做好疾病预警工作。
4.如果检查有小瓜虫,及时干预。
(1)入水口、池壁、池底药物挂袋(生石灰、硫酸铜、叶绿素铜钠盐)。
(2)饲料添加抗感染药物(虎杖、土香薷、黄芩等复方)。
5.如果发现死鱼,感染非常严重。
(1)及时捞出死鱼、病鱼(靠边独游)并将其掩埋或带离养殖区,防止病鱼携带的虫体进入养殖水体。
(2)停止流水,静水泼洒硫酸铜或辣椒生姜合剂,用药时间宜在傍晚;保持增氧两天后放水,加大水体流动。10天后重复1次。
(3)饲料添加抗感染药物(虎杖、土香薷、黄芩等复方)、氟苯尼考、Vc等。
(4)在入水口、池壁、池底进行药物挂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