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的显微鉴别研究

2021-04-16 07:50洪稳稳周良云谢若男刘守金周建理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洪稳稳,周良云,谢若男,刘守金,周建理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300193;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inn.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植物,其在农业生产上属于一种田间恶性杂草,危害较强。在中医临床上,鸭跖草全草洗净切段干燥后可入药使用。其性味甘、淡,寒,可归肺、胃、小肠经,临床上常用于用于感冒发热,热病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等病症。鸭跖草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及其以东的南北各省区,常见生于湿地。鸭跖草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其水提取物有抗流感病毒、抗炎、抗氧化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抗炎镇痛作用。鸭跖草的形态鉴别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通过分子条形码psbA-trnH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鸭跖草及其易混伪品。张晓玲等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鸭跖草药材粉末,确定了以导管、非腺毛、种皮等为特征的鉴别依据。马红等对不同叶龄鸭跖草的显微构造进行比较。本研究通过徒手组织切片制片对不同产地的鸭跖草进行微观形态鉴别研究,为临床一线简便、迅速、准确鉴别以及完善现行鸭跖草相关鉴别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DM2700P光学显微镜:德国莱卡;薄层板加热器:瑞士CAMAG。

1.2 材料 鸭跖草样品共6批,样品均经鉴定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inn的干燥全草。样品详细信息见表1。

2 方法

按照显微鉴定方法,从6批鸭跖草样品选取同等大小的茎、叶稍稍润湿,用立式手法对其进行徒手切片并制片观察,利用细砂纸轻轻刮去叶鞘与叶片中叶肉细胞,保留上下表皮,并用水合氯醛透化,装片后观察。对鸭跖草的主要显微特征进行显微拍摄。将样品总苞润湿展平后,利用光学显微镜的金相光源(顶光)对其总苞部位进行观察。对鸭跖草的主要微性状特征进行图片拍摄,并利用显微镜的自动景深合成软件对图片进行景深合成。

表1 鸭跖草样品信息

3 结果

3.1 茎横切面特征 表皮细胞一列,外侧角质增厚明显,偶尔可见非腺毛,2~3个细胞。表皮内侧有3~4层厚角组织。边缘维管束纤维连续排列成环,维管束间断排列。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导管排成“V”字形状。茎中部薄壁组织中具散在维管束,导管孔径较大,60~70 μm,导管壁较薄。见图1。

注:A.茎横切面观(×5倍);B.局部(×10倍,示维管束);C.局部(×10倍,示非腺毛);D.局部(×10倍,示中部维管束);1.表皮;2.边缘维管束;3.厚角组织;4.中部维管束;5.韧皮部;6.导管;7.木纤维图1 鸭跖草茎横切面

3.2 叶组织显微特征 叶横切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大小不一,叶脉处上下表皮细胞较小。维管束鞘细胞两层,外层细胞大,内层较小。叶肉组织中栅状细胞一列。上下表皮可见两种类型的非腺毛,一种呈长锥形;另一种呈棒状,基部细胞较厚,顶端细胞较粗长呈棒状,先端钝圆,细胞壁薄,常脱落。叶表面观: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略呈四边形,沿一侧细胞壁分布有草酸钙针晶束;气孔稀疏排列成行,副卫细胞两两相对;表面可见长锥形非腺毛和棒状非腺毛,均由2个细胞组成,叶边缘具单细胞的乳头状非腺毛。叶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可见大量草酸钙方晶与柱晶散在,气孔排列较密;表面可见长锥形非腺毛,由2个或3个细胞组成,棒状非腺毛由2个细胞组成。叶鞘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边形,草酸钙针晶束沿轴纵向排列,有黄色油细胞散在。非腺毛类型两种,棒状非腺毛2个细胞,锥状非腺毛2~7个细胞。见图2。

注:A.叶横切面观(×10倍);B.叶横切局部(×50倍,示棒状非腺毛);C.叶边缘(×50倍,示非腺毛);D.叶下表面观(×20倍);E.叶上表面观(×5倍);F.叶上表面局部(×50倍,示草酸钙针晶束);G.叶鞘外表面观(×5倍);H.叶鞘边缘(示非腺毛);1.上表皮细胞;2.维管束鞘;3.韧皮部;4.木质部;5.栅栏组织;6.下表皮细胞;7.气孔;8.棒状非腺毛;9.草酸钙方晶、柱晶;10.非腺毛;11.草酸钙针晶束;12.油细胞图2 鸭跖草叶组织显微图

3.3 总苞片表面特征 表面可见众多点状凹陷与白色气孔,表面及边缘均被较密集的短硬毛,硬毛倒伏状,为2~3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见图3。

4 讨论

在2015年版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只有叶上表面观特征,笔者对鸭跖草茎、叶、苞片的组织微观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确定了主要的鉴别特征,补充完善了现行鸭跖草相关显微标准。笔者通过对不同产地鸭跖草的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鸭跖草在毛被密度上与非腺毛类型上存在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叶龄鸭跖草亦不相同,叶片上表皮非腺毛的数目随叶龄的增大而增多。不同产地鸭跖草之间的茎横断面特征未发现明显区别,但在叶片被毛类型上存在差异。根据地理位置和纬度,采用非加权平均法可将中国从东北到南方划分为3组。低纬度贵州的高海拔地区以及较高纬度的山海关地区所采鸭跖草样品叶表面被毛较多,且非腺毛常见3个细胞,其他地区所采集的鸭跖草则均为2个细胞。出现这一特征可能与植物的环境胁迫有关,具体影响因素可能包括纬度、海拔等。同时,不同产地的鸭跖草叶缘均可见单细胞非腺毛,与药典中描述的“非腺毛有两种,均为2个细胞”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鸭跖草在成分类型和含量高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注:A.总苞片表面观(×10倍,示非腺毛);B.总苞片边缘(×10倍,示非腺毛)图3 鸭跖草总苞片表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