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2021-04-15 01:02徐茂华苗存龙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徐茂华,苗存龙,2

(1.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2.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用32个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总结、提炼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历程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也是中国共产党整个精神谱系的集中经典呈现。探赜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挖掘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汲取精神动力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民族命运亟待扭转的历史时期,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引领,奠基于建党实践活动,其生成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民族命运亟待扭转

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近代,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西方列强的侵略,曾经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难之中,民族命运亟待扭转,伟大建党精神正是生成于这一历史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制中国割地赔款,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践踏和破坏。西方列强还将中国变成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榨取基地。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像“巨大铁锁”,束缚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中国在各种羁绊中举步维艰。人民革命斗争遭到血腥镇压。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分崩离析。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清政府内部统治危机加深,封建统治集团日益衰败腐朽。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为了扭转民族命运,挽救中国于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进行了各种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具有大规模群众基础的义和团运动相继而起,各种救国方略轮番探索,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桎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其未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1917年10月,俄国工人群众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营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崭新方法。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积极了解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勇敢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国其他各阶级均未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

(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文化孕育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进行革命实践而产生的宝贵精神,必然受到中华母体文化的影响。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伟大建党精神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双重润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的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涵纳着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基因,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文化积淀。“朝闻道,夕死可矣”“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体现了中国先贤追求真理的虔诚态度。“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中国古人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为国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民本思想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自古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为邦本思想,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为贵思想,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尊重民意观念,有“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的关注民生观念。中华民族自古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国豪情,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概而言之,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怀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中国革命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直接提供了重要精神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执着,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奋斗历程中展现的革命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红色基因和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真理、追求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之英勇奋斗,许多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献出了生命。面对生死考验,他们坚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淡泊名利、视死如归的精神生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豪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敌人围追堵截,生存环境恶劣,红军战士们仍坚持战斗。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3]正因为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红军将士战胜了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长征奇迹。革命途中,红军战士剪下半条被子接济人民群众。解放上海时,成排的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露宿街头,坚持不扰民,获得人民赞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铭记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赤子初心。

(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引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坚守,也就不会产生伟大建党精神。

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主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是从中寻求中国未来发展路径。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李大钊起着重要作用。1919年,他“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5],刊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刊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以及共产国际一大宣言的译文,详细介绍马克思、列宁等人物生平和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20世纪20年代流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相关文本,除《共产党宣言》以外,还有《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史》《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大量阅读并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陷于彷徨和阴霾中的中国人民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通过阅读并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文章,提出“明目张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7]。毛泽东是湖南地区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以创办《湘江评论》和领导驱张运动登上中国思想舞台和政治舞台,进而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观,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8]。1921年,毛泽东在《致蔡和森》书信中回复蔡和森,“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并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9]。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李大钊、蓝公武等对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展开辩论。这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使得中国更多知识分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能挽救中国的理想信念,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四)实践逻辑:建党实践活动奠基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反映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体系,无论体现的是理性认知还是非理性的意志与情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实践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产生于建党实践中。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逐渐增多,马克思主义先驱们围绕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李大钊和陈独秀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他们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为了躲避反动军阀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在离京途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商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既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12]。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之后决定将北京共产党小组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蔡和森也主张创建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认为“要做组织俄式共产党的准备。我们的同志可以到工厂去做工,联络工人”,其“将拟一种明确的提议书,注重‘无产阶级专政’与‘国际色彩’,在这基础上组织共产党”[13]。随后,毛泽东等以新民学会为基础在长沙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经历了各种挫折,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场遭受暗探和搜查,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船上举行;早期建党先驱李大钊被捕后英勇就义;陈延年受尽酷刑壮烈牺牲;党组织工人农民运动均遭到残酷镇压。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虽建党道路荆棘密布,但从未停下创建步伐,正是建党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牺牲精神,才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实际结合,以实际行动推动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正是这可歌可泣的建党实践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结着百年奋斗的伟大品格,其内涵丰富且具有系统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分别体现了“认知”“情怀”“意志”“行动”四个层面,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内在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其中,“认知”“情怀”“意志”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义,而“行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在践行,内在要义为外在践行奠定知、情和意的坚实基础,外在践行利于内在要义实现。

(一)认知层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属于伟大建党精神认知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指导。“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铭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普遍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揭示社会主要矛盾,把握时代脉搏,解决发展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勇于不懈实践,不断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坚守理想”即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革命理想高于天,掌握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胸怀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历经万千磨砺而朝气蓬勃,遭遇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其根本性原因在于理想信念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并凝结成磅礴的精神力量。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经历何种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贞信仰,也从未放弃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毫不动摇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攻坚克难、行稳致远。

(二)行动层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属于伟大建党精神行动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践行指向。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明确的行动指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铭记从何来,方知向何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自身责任义务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4]近代中国,民族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革命先驱们建立中国共产党,立志拯救民族危亡,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畏艰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辟“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途径,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圆满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力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初心如磐,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初心使命”为行动指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征途上接续奋斗。

(三)意志层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属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不怕牺牲”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英勇斗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不怕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勇敢面对生死考验,无惧酷刑屠刀,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畏惧牺牲,将个人安危置于脑后,万千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献青春、洒热血。例如,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林祥谦临刑前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建党先驱李大钊,经历各种严刑拷问,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英勇斗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应运而生、在斗争中提升历练、在斗争中逐步壮大。习近平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6]“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磨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意志品格。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关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重大胜利,坚决抵制和灵活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对新中国实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钳制,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获得了优势、争取了主动、赢得了未来。

(四)情怀层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伟大建党精神情怀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立场。“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对党忠诚是党员的基本素养,这种忠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负人民”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内在一致的,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磨砺和挫折,但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主要秘诀在于万千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不渝。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邓中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丝毫未改变忠诚之心,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红色特工熊向晖身处黑暗,心怀光明,牢记使命,忠诚于党,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黄旭华曾隐姓埋名科研攻关三十年,忠诚于党,为国铸重器……纵观百年党史,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至忠至诚,将“忠诚”二字融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不负人民”是党对人民负责的深切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7]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郑重地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始终铭记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赤子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革命年代“剪半条棉被给人民群众”,新时代“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始终把人民的需要放在心头。“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战胜挑战的胜利密码。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达到一定高度,该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建党精神自诞生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价值和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应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一)赓续红色血脉,滋养丰富党的精神谱系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的精神谱系丰富发展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呈现和拓展。伟大建党精神是整个精神谱系的“源头”“根代码”,其内含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精神基因密码,其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精神是“支流”“子代码”,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益于滋养和丰富壮大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个精神谱系。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弥足珍贵的精神“源头”,引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精神谱系的延绵和建构,孕育了精神谱系中各种伟大精神,为各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的生成和塑造提供强大精神滋养。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步入低潮的境遇下,再次汇聚革命力量,开创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局面,照亮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航程,形成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领导红军冲破国民党上百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崇山峻岭,穿过茫茫草地,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形成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纠正错误、总结教训,形成遵义会议精神,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在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抗日,形成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展蓝图、谋远略,勇于担当,形成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对比极大悬殊的情况下,面对美国的战争挑衅,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形成抗美援朝精神;突破西方军事技术封锁,发愤图强,励志研发,形成“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设立经济特区,“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8],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形成特区精神。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经受磨砺而生生不息,正是凭借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的整个精神谱系的强力支撑。新时代,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舍身忘我,奋勇争先,与病魔赛跑,医治同胞,形成“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9]的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面对脱贫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建党精神持续奋斗,通过精心部署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了将近1亿贫困人口大规模脱贫,圆满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道路上,还有许多任务要完成、万千难关待攻克,这需要更加丰富强大的精神谱系作为动力支撑。溪有源头,才能涌流。树有根脉,方可生发。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整个精神谱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守护好党的宝贵“精神源头”,赓续好党的根基血脉,壮大好党的精神洪流,从而丰富和滋养好党的整个精神谱系。

(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则国昌盛,文化崛起则民族自强。如果一国人民没有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充盈丰富,便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持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难以延续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凝结,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递增而形成起来的。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心理发展脉络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的转变过程,之后走向文化自觉,并逐步提升了文化自信。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他们认为中国古老文化中有很多落后、封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20]。有些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是全面排外、盲目排斥,主张坚决排除西学的影响,甚至认为应彻底清除西学。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均为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引发。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1]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萌发民族自立,同时也在寻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文化交融。作为反映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相结合的精神结晶——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了。在先进思想与优秀文化碰撞中,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重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活力。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使中国人民坚信“民惟邦本”“为生民立命”等优秀传统观念的意义价值。同时,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也融入马克思主义,“天人合一”“大同世界”“求同存异”使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更加显示其真理魅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汗水和鲜血创造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先进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在精神文化层面的生动呈现。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关键时期,国家昌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和奠基,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凝聚和升华。经历了历史检验的伟大建党精神,会使中华民族通过文化自觉的醒悟过程,作用于文化系统,凝聚文化共识、构建精神家园、激发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深入自我革命,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自我革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史,也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为了不负人民,为了能更好地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加码、自我警醒、自我提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变强,走向百年大党强党的精神密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更强。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22]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历炼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在开展自我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走在现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23]。在大革命遭遇失败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决定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检讨了党的各项工作,批判大革命后期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汲取教训,明确了要完成历史任务,就要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性。八七会议是党在幼年时期的一次自我革命。会议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坚决斗争的勇气,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自肩负重要革命任务的征程。遵义会议时期,为了挽救党和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党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存在的战略战术问题,深入剖析军事指挥的错误。在延安时期,党通过延安整风开展自我革命,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大大提升,使党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铭记初心使命,继续开展自我革命,举行“三反五反”运动,营造了清廉治国、从严治党的良好风气,获得民心赞誉。

历史昭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2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推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在重大成果面前,有人逐渐产生了“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习近平明确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25]面向未来,要继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始终铭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宝贵经验和精神,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6]。

(四)凝心聚力筑梦,汇集民族复兴的伟大合力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支撑这一事业兴起并维系这一事业发展的无形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各方力量作为推动和支撑。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汇集力量、开展统一战线的历史。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主动联络各方力量,实现了团结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完成不同阶段的重要历史任务,赢得主动夺取胜利。为了团结民众进行民族民主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开始推动国共合作,形成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民革命联合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从而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28]。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中华民族力量驱逐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派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中发挥了统揽全局和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爱国统一战线,联合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团结一致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现如今,中国已经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理性认知前路境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依然存在,机遇与风险长期并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9]新的征程上,必定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30]。

猜你喜欢
建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