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静峰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搞清楚这个重大判断,首先需要搞清楚何为文明。然而,“文化”和“文明”两个相关词汇长期概念模糊、纠缠不清。 以人类演化史的角度而言,文化是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方式,文明是在文化演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内在积极价值,具有较高效率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的文化构成文明的主要内涵。 纵观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组织化的力量,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结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种人类新型交往和组织方式,蕴含着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重大判断和重大命题,需要深入回答何为文明、文明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什么样的等问题。 本文结合人类演化史,从组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和界定文化和文明的范畴,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生成。
当今人们非常熟悉的“文化”和“文明”词汇,出现于十八世纪后期的欧洲。 此后,“文化”和“文明”日益成为思想家们热衷的研究主题。 迄今为止,人们关于“文化”和“文明”的定义已有数百种,丰硕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化和文明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文化和文明概念却越辩越模糊,两者的关系也是更加纠缠不清,有时作为相近意思通用,有时又作为对立概念使用。
“文化”与“文明”密切关联,比“文明”更为基础,是需要优先讨论的概念。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文化”通常具有“耕耘”或“掘种土地”的意思,并没有获得当今人们所赋予的意蕴。 伊格尔顿认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其复杂度在英语中排前二、三名,在这些复杂的含义中,有四种主要的含义更为突出: 大量的艺术性作品与知识性作品;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以及象征实践;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②这四个含义概括了当今人们使用文化概念的一般范围,但是,由于每个含义之间存在明确的区别,所以这也反映了人们关于文化概念理解的多变性和模糊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复杂情况,主要因为文化概念随着人类实践的扩展而逐渐延伸和丰富。要想搞清楚文化的本质涵义,需要回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去追溯文化的起源和原因。
从自然状态走出来的早期人类并不是天然地拥有“文化”,他们所需要的是同伴群体,因为只有依靠群体组织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 “人类的组织化能够使人克服自身极限的最简单而又是首要的原因在于,它将不同个体的优势有效集中,通过组织的功能来促使组织这个共同体的力量最大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而克服每个个体的极限。社会中众多这样的组织在追求各自的目标过程中,通过组织功能的实现,通过组织之间的互动,最终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③人的能力有自身的极限,无论是面对大自然,还是面对社会,个体都显得非常弱小。如果缺乏组织的支持,任何时代的单独个体都将无法生存,或者无法维持其所处时代的正常生活,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只有在组织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的社会存在是组织化的存在。
摩尔根认为,早期人类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以性为基础的婚级组织。 在人类文化处于蒙昧社会的低级水平时,人们在规定范围内实行共夫共妻,这种规定集体同居的权利和特权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体制,并成为社会结构的组织原则。 这种婚级组织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进展的两种家族形态:一开始是血婚制家族,这种形态的基础是兄弟与姊妹之间相互集体通婚。 逐渐过渡到第二种形态,即伙婚制家族,一群兄弟共有若干妻子和一群姊妹共有若干丈夫。 另一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有氏族的专名以资区别,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内部开始逐步禁止互婚,以免除血亲通婚的弊害,促进种族活力的增长。 这都是一些伟大的社会运动顺应人类天性所趋的原理于不知不觉之中创造出来的。④
人类群体与其他动物群体的区别在于组织化,人类群体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按照特定方式而组织起来的,是超越自然本能的组织,而其他动物群体则仅仅是出于自然本能。 围绕组织成员开展生产、维护成员生命财产安全、与其他氏族开展交流或战争、开展宗教活动、维护婚姻秩序、分配消费品、选举氏族首领等,氏族制定了相应的组织规则,以维持氏族组织的有效运行。摩尔根发现,易洛魁人的氏族法所规定的成员权利和义务就包括:选举和罢免氏族首领和酋帅的权利,在本氏族内互不通婚的义务,相互继承已故成员的遗产的权利,相互支援、保卫和代偿损害的义务,为本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收养外人为本民族成员的权利,公共的宗教仪式(存疑),一处公共墓地,一个氏族会议。⑤正是这些简单的组织规则实现了氏族组织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况下的有效整合。
赫拉利依据邓巴数字认为,一个150 人以下的团体组织,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不需要规定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靠自发的非正式规范即可以维持运作,而一旦超过150 人的门槛,则离不开正式的运行规则和组织方式。⑥当然,150 的数字并不一定精准,但我们仍可以由此得出一些重要启示:其一,当一个组织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该组织在非正式的运行规则之外,必然还需要正式的运行规则,才能保证组织成员的良好沟通和组织机构的良好运行。 组织规模越大,对于运行规则和组织方式的要求越高。其二,按照正式规范的组织方式比仅按照自发的非正式规范的组织方式,更有利于该组织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壮大。其三,不同组织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其组织方式的竞争,高效的组织方式产生较高的组织效率,使组织力量更加强大,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自然的挑战,以及在不同群体的竞争中获胜。
为了应对自然和其他群体的挑战,人类始终要不断探索和追求更为高效的组织方式,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生成并沉淀为人类的“文化”。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是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方式。 一方面,交往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作为类存在的人必然以一定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结成群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另一方面,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过程,群体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以完成两种生产,这一进程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交往行为的有效展开离不开中介工具。 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组织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工具来提高群体的组织化水平。人类早期的宗教、图腾符号、音乐、仪式、习俗、制度、技术、器物等,均承载着团体成员交往和组织的功能,适应一定的组织方式需要,并在历史演化中沉淀为文化。
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的群体实践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交往和组织方式,文化是个复杂的体系,并非所有文化都有很高的交往和组织效率,也并非所有文化都是积极进步的。 文明是在文化演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内在积极价值,具有较高效率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的文化构成文明的主要内涵。 其要义包括:第一,一切历史主体及其实践叙事最终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积累和沉淀下来,以文明基因的形式植入群体成员的机体、影响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文明的主体是一定群体范围内的人,群体成员是一定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者和推动者。第二,文明的存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只要由人组成的群体存在、群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群体对于更高效率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的追求存在,文化就一定会继续演化,文明就一定会继续发展。第三,文明不是包含文化的全部,而是文化体系中沉淀下来的内在积极价值,是一定群体在历史实践中探索和寻找的有效组织方式的历史沉淀,任何一种文明都曾在一定时期促进一定组织群体的有效运转。 只有能够有效促进交往并组织群体成员成功应对各种挑战的文明,才能幸存下来并继续发展,否则将走向消亡,其大部分的积极经验和智慧仍将沉淀为新型文明的必要资源。第四,每个组织群体都是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等具体情况下探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由此必然生成不同的文明形式,所以,人类文明的形式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且都曾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某个组织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对人类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具有积极价值。 第五,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或冲突) 过程同时也是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普遍化过程,在某个历史时期应对某些挑战时,某些文明可能会比其他文明处理的更好,具有更好的交往和组织效率去应对挑战,但这种高效率只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
通过从组织化视角来重新界定文化和文明,就能很好地理解伊格尔顿所总结的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了。 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方式,但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围绕文化的本质规定发展和延伸出很多其他含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 伊格尔顿所总结的文化的四个突出含义均没有脱离文化是人类交往和组织方式这个本质规定。艺术性作品中,音乐就与组织战士开展战争有关,舞蹈与组织人们劳动有关;知识性作品也往往是人类交往和组织经验智慧的理论化总结。 人的精神与智力发展也是在学习前人经验智慧基础上,而人类最主要的智慧就是如何将人类自身有效组织起来去更好地实现目标。 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等,均影响着该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决定着如何去组织社会成员。 人们如何生活本身就构成了该社会的组织方式,美国人的自由倾向,欧洲人的权利倾向,中国人的秩序倾向,都影响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不同社会的交往和组织方式,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纵观建党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奇迹和辉煌,并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中国共产党用一种极为高效的组织方式将全体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组织化的力量,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 “正是中国共产党用它强大的组织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支持了国家建设进程。 ”⑦“组织起来”是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百年实践的一条主线。
第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将全体人民组织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
一盘散沙是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化力量,克服艰难险阻,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取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一是发动工人运动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党的第一个决议就提出,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并通过宣传和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研究产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立刻投入到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中去,使1921年以后的工人运动烙下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印记。二是开展土地革命将农民阶级组织起来。 农民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80%以上,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问题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在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鼓励农民互助合作,建立由农民参与的农会,使农会成为农村唯一的权力机关,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有了保障,革命热情进一步高涨。三是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一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以组织化的革命武装对抗反革命武装。通过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⑧四是建立统一战线组织革命和抗日力量。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此,“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⑨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团结革命力量,是取得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五是开展整风运动,保持党组织思想的团结统一。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从1941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清算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提高了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使全党思想达到空前的统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没有这样的党的风气,我们能够战胜比我们强得多的敌人吗?我们能够在建国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吗?”⑩六是将组织民众提升到政治高度。1929年,毛泽东在批评红军中一部分同志将军事和政治对立起来的观点时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⑪
第二,中国共产党组织全体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组织民众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 一是通过全国的组织动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动员起全国力量,在总体力量明显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取得了立国之战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正如毛泽东所说,经历抗美援朝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 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⑫二是通过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把农民组织起来。 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⑬在农村,通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以农助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通过单位制将工人组织起来。单位企业是组织工人开展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工业化”与“组织化”构成了单位制度形成的一条主线,1949年以来,新中国以单位制为核心的“组织-制度” 创制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工业制度为模板,以社会革命为原则,对旧中国社会实施全面改造,并进而实现社会再组织化的过程。⑭四是通过“五年计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向苏联学习的基础上,从1953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并在西北、华北建设了一批新工业基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总体来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但由于过分强调计划,组织化被绝对化,导致探索进程出现严重挫折。
第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全体人民投身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开放进程,实现国家富裕。
邓小平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⑮在组织起来的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有条不紊地持续稳定往前推进。 一是组织化方式因时应势进行调整。在总结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转变了组织化的方式: 从单纯依靠计划组织方式转向依靠计划和市场两种组织方式。在党的领导下,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税收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国内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⑯中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的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和提炼群众实践经验,先在个别地区进行试验,然后总结局部试验的经验教训,经过反复的总结和反思,最后推广开来。三是注重制定战略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继承计划经济时期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积极经验,并将规划上升到战略高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根据我国国情,邓小平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⑰在前两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江泽民又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再次作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分别制定了到2010年、到建党100年、到建国100年的具体目标。 此外,还有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四是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构想。 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⑱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组织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构想和规划。五是有组织地逐步对外开放。 “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 ”⑲在党的领导下,从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四,中国共产党组织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一是打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坚决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二是擘画新时代民族复兴蓝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了“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继续制定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三是组织全体人民合力脱贫攻坚。 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冲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减贫脱贫。 全国累计选派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的脱贫致富热情。
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组织化实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组织化基因。血缘是中华民族组织起来的原始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源脉。 “中国的亲缘关系上追祖宗,下至子孙,在时间上是一连线,在组织上是文化的基石。”以血缘为纽带组织成了家庭和家族,以家为单位,构成的“家-国-天下”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组织体系。 儒家以血缘为基础确立的家庭成员、民众、君臣之间的规范秩序,为多民族的大一统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与生俱来地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组织化基因,并表现为实践中的组织化行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丰富的组织化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人数虽众但个体力量弱小,需要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联合起来,组织成一个强大的革命阶级,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也认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将广大人民组织起来,形成革命合力。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组织化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欲望规定了需求,需求规定了利益,利益分化导致了矛盾对立,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了人类矛盾对立日益尖锐化,个人主义则使这种状况日益严峻。“个体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无可置疑的优先性,这是现代道德秩序构想的核心特质。……现代人的错误,便是认为这种对个体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 ”个人主义从社会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成为人类危机的重要原因:欲望对欲望的碰撞、理性对理性的博弈、主体性与主体性的对立。欲望、理性和主体性的高扬抑制了德性的光芒。 “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现代,无论是其成功还是危机方面,其根源都在于个体主义,即那种对排他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以及试图获得宰制性的权力、压倒别人的权力追求。 可以这么说,个体主义按照其自身逻辑就已经排除了对当前种种冲突提出解决的可能性。 ”
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曾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西方个人主义激化了个体利益的差异和纷争,促使世界日益走向集体自杀,他将拯救人类避免走向集体自杀的希望寄托于中华文明。“就中国人来讲,在数千年时间里,他们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圆满地将数亿的民众在政治和文化上团结了起来。 他们显示了在政治和文化上进行统一的技术,并且具有难得的成功经验,而且这样的统一恰恰又是当今世界绝对需要的。……在现在的各个民族中,针对世界一体化这一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出路,用了两千多年培养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是准备得最充分的。”之所以寄希望于中华文明,正是基于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统一的技术和团结的能力,这有可能促进世界一体化,以人类整体的组织化力量去避免走向集体自杀的悲剧。
时至今日,人类的技术发展早已远远超过汤因比的时代,金融资本与高科技的结合,正在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系统化权力,控制着人类的行为空间、言论空间和思想空间,甚至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或毁灭,如核武器、人工智能武器化、“奇点”之后的超级新人类等。 如何避免人类的集体毁灭而保持持续存在,需要彻底改变以往人类错误的交往和组织方式,即人类社会呼唤着一种文明新形态的出场。 文明的进程本质上就是人类交往和组织化创新实践的进程。 在总结和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化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创造着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为有效和最为先进的文明体系,因为这个文明让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的中华民族在近两千年里处于政治管理相对统一、经济发展相对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技术相对先进的“大一统”之中。工业文明时代,解决人类问题和挑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需要充分吸收传统中华文明的内在积极价值。一是包容性。中华文明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逐渐将周边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吸收进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在儒法结合互济的基础上,释、道、墨等多种思想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其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其兼收并蓄的能力。”二是和平性。西方文明认为人类处于一个丛林世界,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各国长期争霸的实践更是根植了强则必霸的基因。 “大一统”使得争霸不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在中国强大的时期也极少对外侵略,而是更注重用和平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方式与世界联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 ”三是整合性。 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中华文明将中华民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只有遵守这套文明体系才能维持持久的统治和稳定的秩序,否则,政治统治很难稳定和长久。 这套文明不仅有效整合了中华民族,而且形成了一个包括周边国家的儒家文化圈。能够包容他者才会有彼此和平,进而才能进行有机整合,这为人类新型交往和组织方式提供了必要基础。 同时,只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传统中华文明才能得到真正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历史地重建它自己的伟大传统,而这样的传统并不现成地持存于辽远的过去,它只有在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开启中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复活与再生。 ”
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以共产主义为方向。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尝试开创一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是在西方文明浸润下成长和成熟的,是西方文明的继承者。但另一方面,基于对其生存时代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考察,马克思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和组织方式的不公正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进而对其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价值指向不是利润至上、资本至上,而是人性至上、发展至上,它不仅意味着资本私人界限的消失,而且意味着资本的民族界限和一切其他界限的消失,公共资本将转化为作为使用价值的非资本。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内涵着一种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新方式:消除了人们根本利益对立的私有制前提,消除剥削和阶级分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共享,人的合作精神和公共价值受到普遍重视,实现人与人真正的平等和公正,形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是解决人类总体性危机的最终方案。
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有效回应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回应过程中实现普遍化。资本主义文明促使人类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又导致当今世界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经济上,人类越来越陷入贫富两极分化,无论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之间,少数人占据社会财富的大部分,多数民众却处于贫困化状态,人类的经济不平等并未因财富总量增加得到缓和和解决。政治上,两党制或多党制导致了政治分裂,极化政治,由资本主导的选举政治导致政党领导和治理能力下降。社会上,各种族、各阶级、各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对立尖锐。 文化上,“文明冲突”日益尖锐,崇尚丛林法则的西方文明具有鲜明的斗争性、排他性、进攻性,导致与其他文明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生态上,有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从私利出发,导致人类在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上力有不逮。所有这些最终将人类推向“存在还是毁灭”的总体性危机之中。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文明范畴内找不到根本解决的出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生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在批判继承现代西方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它必须要能够有效回应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中国共产党已经为世界贡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智慧和有效方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统筹部署和科学规划,开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以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避免了政治分裂,表现出超强的组织领导和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强调和合共生,主张文化共存、共融、共进,倡导“文明和谐论”;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为世界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通过国家之间的有效组织让世界走出分散、分立、分化与纷争。这些新型的人类交往与组织方式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为化解人类面临的总体性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最终实现新型文明的普遍化。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②特里·伊格尔顿:《论文化》,张舒语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1 页。
③商红日:《社会的本质新探——基于人的极限及人类组织化的分析》,《中州学刊》2000年第4 期。
④⑤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7~68、69 页。
⑥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6 页。
⑦陈周旺:《政党“组织化驱动”与国家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年第5 期。
⑧⑪《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6、86 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514 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⑫《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 页。
⑬《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 页。
⑭田毅鹏:《单位制与 “工业主义”》,《学海》2016年第4 期。
⑮⑰⑱⑲《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51、277~278、2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