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2020年,我国物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不俗成绩,民生物流产业物流呈现新亮点,国际物流保障能力开辟新路径,物流企业分化调整显现新格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迈开新步伐,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取得新进展,行业营商环境展现新风貌;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新方位。
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物流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国际形势严峻挑战。全行业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抗击疫情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成绩单。
当前,“十四五”规划以至于2035年远景目标蓝图徐徐展开。需要我们谋划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位,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迈向建设“物流强国”新征程。
2020年开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扩散漫延,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物流行业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伟大抗疫斗争,争当“先行官”,维护“生命线”,为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疫情初期,多地封城断路,物流运行严重受阻。中物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向全国物流行业发起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的紧急倡议》。广大物流企业争当逆行者,全力驰援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有关部门委托中物联提供疫情防控和生活物资应急运输保障重点物流企业名单,增强应急物流运力储备。物流企业纷纷组建应急运输车队,投身一线抗疫物资保供。多家骨干物流企业开通疫情防控物资“绿色通道”,航空货运企业增开抗疫物资全货机航班,一批国家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无偿开放应急仓储与中转服务,一批公路货运企业驰援雷神山医院建设,湖北物流企业协助武汉红十字会分发社会捐赠物资。全行业群策群力,为各地疫情防控物资提供物流服务,有效筑起了应急保供的“生命线”。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保通保畅政策,坚持“一断三不断”,阶段性免收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设立应急转运中心,取消对货车通行和司机隔离的限制等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物流业从2月下旬开始复苏。邮政快递业率先复工复产,到3月10日复工率达92.5%。货运物流企业到二季度末复工率达到99.6%,陆续推出铁路“七快速”、公路“三不一优先”、水运“四优先”、航空货运“运贸对接”等措施。示范物流园区到上半年基本全面复工复产,减免物流租金政策切实有效,区域物资调运配送保障供应。物流业保供保畅坚强有力,成为各行业复工复产的“先行官”。
2020开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物流行业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伟大抗疫斗争,争当“先行官”,维护“生命线”,为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业社团组织勇担社会责任,配合有关部门、带动行业加大物流保障力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基础。中物联密切联系企业,积极反映保通保畅和复工复产政策诉求,提出的政策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转化为政策措施;制定《新型病毒流行期间公路货运企业运营防控指南》和《骑手心理防护手册》等指南,帮助行业企业在疫情期间规范防控措施;联合200多家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及有关单位共同发起《驰援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卡车司机的倡议书》;组织应急物资运输需求对接与援助,搭建信息平台完成超过数万项全国运力的调配;组织开展疫情援助捐款捐物活动,协助数千家爱心会员企业的捐赠对接落实。各地方行业协会纷纷成立抗疫应急办公室,密切联系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应急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广大物流人和全国各行各业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永载史册,成为我们进入新阶段,迎接新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0年,我国物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不俗成绩。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26.2%,一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同比降幅超过10%。面对严峻挑战,全行业奋起追赶。二季度实现快速反弹,三季度基本转正,全年呈现快速触底反弹态势。全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0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5%;物流业总收入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2%;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与上年基本持平,物流市场运行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1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6.9%,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公路物流、仓储、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各项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物流业的强大韧性,为我国经济运行率先由负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需驱动的民生物流成为疫情下增长亮点,助力强大国内市场发展。无接触配送、社区电商物流、统仓统配,共同化、多频次的物流模式适应消费即时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转变。电商快递、冷链物流、即时配送等民生物流领域经受疫情考验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单位与居民物品总额同比增长约13.2%,超过社会物流总额增速近10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超过800亿件,同比增长30%以上。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冷链需求总量约2.65亿吨。
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等产业物流需求稳步增长。疫情下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上升,12月进出口3.2万亿元,创下单月最高记录。工业品物流需求稳步增长,仍然是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约2.8%,其中,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等中高端制造物流需求全面回升,增速超过10%。制造业服务化提速,带动制造业物流一体化、精益化、集成化发展,支撑实体经济稳定向好。进口物流需求增势良好,原油、钢材、农产品、机电产品等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保持较快增长,大宗商品物流全力保供,有力保障生产供应和国内经济正常运转。
受贸易霸凌和疫情阻断冲击,国际供应链“断链”风险增加。疫情初期,国际客运飞机停飞,腹仓资源大幅缩减,国际航空货运短板凸显,严重影响国家防疫物资运输保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境外港口压港严重,舱位紧张和空箱不足导致价格大幅上扬。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决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被纳入“六保”工作,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共建国际物流工作专班,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航空货运全货机加开国际航线,中欧班列逆势增长。全年国际航线全货机起飞超过3万架次,中欧班列开行超过1.2万列,同比增速均超过50%。航空货运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海外仓获得政策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加大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建设,5地获批铁路集结中心开建,海外仓超过1800个,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受年初疫情影响,部分中小微物流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生存困难退出市场。一批骨干物流企业迎难而上,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A级物流企业达到6882家,其中规模型5A级企业367家。50强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1.1万亿元,占物流业总收入的10.5%,进入门槛提高到37.1亿元,比2019年增加4.5亿元。首批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评估工作启动,星级冷链物流、星级车队逐步形成规模。电商快递、零担快运、合同物流、航空货运、国际航运、港口物流等细分市场集中度有所加强,涌现出一批规模型骨干物流企业。企业间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重组整合共御疫情风险,一批物流企业上市发展。传统物流企业逐步从物流提供商向物流整合商和供应链服务商转变,物流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四分之一。传统企业积极向网上转移,带动传统物流发展方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全程数字化、在线化和可视化渐成趋势。头部物流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仓、无人配送、无人驾驶卡车、无人码头等无人化物流模式走在世界前列。连接人、车、货、场的物流互联网正在加速形成,物流数据中台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网络货运日均运单量13万单,车货匹配向承运经营转变。运力服务、装备租赁、能源管理、融资服务等互联网平台服务中小物流企业,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物流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最多的服务业,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期。
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影响,对供应链弹性和柔性化提出更高要求。全球产业格局深化调整,现代供应链出现短链、内生、协同、智能新局面。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计划,倒逼国内制造业向中高端延伸,提升国内配套能力。中间投入产品转向国内生产,缩短产业链供应链长度。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提升,推动本土市场替代国际市场成为主要目标市场之一,产业链供应链靠近市场提升响应速度。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与物流、采购、金融等服务业深化融合,助力模式创新和价值增值,拓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数字供应链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结合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定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运行速度。现代供应链试点城市及企业创新驱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中物联首批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出炉,引导供应链内部管理向供应链外部服务转变,创新企业增长新范式。
传统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新基建投入保持高位运行。2020年全年预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万亿元。预计全年投产铁路营业里程4585公里,新改(扩)建高速公路约1.3万公里,智能快递箱超40万组。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物流短板,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发布,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得到支持,国家冷链物流网络开始搭建。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工作组织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得到政策支持。国家物流枢纽再添新成员,第二批22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发布。国家物流枢纽联盟组建运行,45家枢纽运营主体单位加入。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能仓储基地、数字仓库等一批新基建投入,促进“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布局建设。
物流标准化工作有新突破。自2003年9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以来,已制定发布国家标准77项、行业标准57项、团体标准23项,国际标准推进实现实质性突破。教育培训工作有新提升。目前,全国已有698个本科物流专业点和近2000多个中、高职物流专业点,五年培养物流毕业生近80万人。全国已有60万人参加了物流、采购等职业能力等级培训与认证,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成长壮大。统计信息工作有新成绩。自2004年10月物流统计制度建立以来,已形成中国及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社会物流统计、物流业景气指数、公路运价指数、仓储指数、电商指数、快递指数等指数系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各部门及时推出一系列保通保畅、援企稳岗、复工复产政策,助力物流企业纾困解难,轻装上阵。疫情下带动电子政务、数字监管发力,各类政务服务“网上办、在线办”便民利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二十四条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动降低各项物流成本。安全、环保、技术等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陆续出台,引导强化行业合规发展,环保治理、超限超载、非法改装、货车通行等政策措施出台,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物流市场环境。
总体来看,2020年我国物流业经受了严峻考验,顶住了冲击挑战,取得了不凡业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有待提高,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等方面尚有短板,运行规模和质量方面表现为“大而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任重道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物流业将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畅通国内大循环,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完善国内物流网络,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支撑现代流通体系运行,将打通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物流循环,带动枢纽经济成为新增长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新方位。
把握新发展阶段,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物流发展,供应链创新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十四五”规划即将出台,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紧谋划、科学布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将进一步巩固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将聚焦提质降本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指导物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探索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物流业将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提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完善国内物流网络,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支撑现代流通体系运行,将打通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物流循环,带动枢纽经济成为新增长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市场,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加大国际物流补短板力度,将打通国内外物流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物流业平稳增长的态势也不会改变。物流业发展方式、质量要求和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将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强国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谋划“十四五”以至于2035年发展战略,高瞻远瞩把握行业趋势,脚踏实地做好当前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今后一段时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加快重构。疫情暴露国际国内供应链弹性不足、控制力偏弱短板。供应链核心企业将更加关注解决物流等“卡脖子”环节,加强物流集中管理,寻找可替代物流解决方案,增强供应链弹性和可靠性,做好供应链链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物流业将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增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创造物流服务供应链新价值,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自主可控的国际物流资源积累和服务能力将得到加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当前,内需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支撑。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将有利于激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与居民生活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即时物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城市配送等领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共同配送、仓配一体、逆向物流等服务模式将快速发展;配送中心、智能快递箱、前置仓、农村服务站点、海外仓等民生物流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消费物流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加快形成。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是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化融合,将从简单的服务外包向供应链物流集成转变,通过内部挖掘降成本潜力,外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从物流与制造空间脱节向制造业与物流业集群发展转变,发挥物流枢纽集聚和辐射功能,吸引区域和全球要素资源,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物流与制造资源分散向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变,扩大企业边界,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将带动物流互联网兴起,实现供应链全程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正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我国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形成。传统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数字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同步推进,物流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式加快变革,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现代信息技术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全链条渗透,将助力物流业务在线化和流程可视化,增强全链条协同管理能力。数据和算法推动物流大数据利用,传统物流企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物流模式将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依托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物流全面发展,智能化改造提速,将带动传统物流企业向云端跃迁,上下游企业互联互通,中小物流企业加快触网,构建“数字驱动、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新生态,更好实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将加快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我国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但是城市群、都市圈、城乡间、区域间、国内外物流网络尚未全面形成,国家物流枢纽、区域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和城乡末端网点对接不畅,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物流设施网络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和锻长板将成为重要投资方向。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设施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互联高效、网络协同的智能物流骨干网有望形成,将成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作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国内国际双向投资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集聚,离不开全球物流服务保驾护航。国际航运、航空货运等助力打通国际大通道,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将加快建设,带来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物流开放新局面。国际航空货运、铁路班列受疫情刺激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与国内网络实现有效衔接和双向互动。国际快递、国际航运、国际班列服务商将加速向全程供应链物流整合商转变,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日益增多,将跟随国内外大型货主企业“抱团出海”,立足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加大境内外物流节点和服务网络铺设,参与国际物流规则制定,在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
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是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从物流与制造资源分散向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变,扩大企业边界,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产业生态体系
数据和算法推动物流大数据利用,传统物流企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物流模式将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
近年来,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逐步缩小。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深度调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将带动物流区域布局协同发展,物流要素区域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显现。中西部地区作为未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物流资源将加速集中集聚,较快形成规模经济。东部地区物流设施现代化改造升级提速,物流布局与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将带动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区域覆盖全面、功能配套完善、技术水平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将提升区域物流服务水平,释放枢纽经济红利,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是解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矛盾问题。农业和农村物流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产地物流基础设施将得到重点支持,交通、供销、邮政、快递等存量资源充分利用,助力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县域经济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速,农产品深加工和存储保鲜技术发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销地批发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冷链、物流、加工、交易等多种功能叠加,提升农产品服务价值。产地直销、销地直采、农超对接等多种物流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减排承诺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也对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移动排放源,环保治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倒逼传统物流生产方式变革,绿色环保、清洁低碳成为发展新要求。绿色物流装备将得到全面推广,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配送等绿色物流技术将加快普及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托盘循环共用、甩挂(箱)运输、物流周转箱、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模式得到广泛支持,绿色物流质量标准将严格执行,一批绿色物流企业将加快涌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转型。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物流业营商环境将持续改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物流领域将进一步深化,探索提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物流资本。企业兼并重组和平台经济将更加规范,防范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物流降本增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监管和治理兴起,跨部门协同共治将深入推进,更好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推动行业综合协调和机制创新。标准、统计、教育、培训、信用等行业基础工作稳步推进,行业社团组织协同治理体制将发挥更大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会员正当权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物流统一大市场将加快形成。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已经开局,物流高质量发展在路上,迈向物流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