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辉辉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创伤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创伤性踝关节炎多由过度负重、暴力所致,而炎性细胞、反应性损伤等因素均可造成关节早期退变,影响踝关节功能[1]。创伤性踝关节炎早期可行非手术治疗,中晚期需行外科手术治疗,踝关节融合术是目前常用术式,能将创伤部位与功能部位进行有效融合,但该术式创伤大,极易改变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强烈,且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不利于预后[2,3]。近年来,随微创理念深入发展,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作为典型微创术式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手术效果如何仍需进一步验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100例,旨在探究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 选取我院2018-06~2019-06收治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0~68岁,平均(53.62±6.66)岁;病程0.2~1.8年,平均(1.10±0.30)年;患侧:左侧23例,右侧2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1~69岁,平均(54.11±6.10岁;病程0.2~2.0年,平均(1.18±0.34)年;患侧:左侧22例,右侧28例。2组资料(性别、年龄、患侧、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1 纳入标准:踝关节X线、CT检查显示踝关节关节面软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出现畸形、损伤及关节积液;均行手术治疗;签署研究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骨折前踝关节功能障碍者;踝关节间隙、软骨、软组织感染严重者;既往踝关节手术史者。
1.3.1 术前准备: 仰卧位,全麻,患侧大腿近端固定低压止血带,消毒铺巾。
1.3.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外踝中心上方5cm处作切口,沿腓骨向下延长10cm,并沿足外侧向前延长至第四跖骨底,且切口深至骨面,骨膜剥离,显露术野;胫腓联合上方约2cm位置斜形截断腓骨,充分显露踝关节;清除纤维瘢痕组织、滑膜及关节软骨面,一并去除多余松质骨面;保持足背0°~5°外翻,0°背曲,5°~10°外旋,撑开踝关节,胫骨、距骨对合,透视下确认胫距关节面对线、对合良好后,经皮自胫骨远端前后侧将导针置入距骨体前后侧,加压螺钉固定胫距关节面,加压钢板置入胫骨距骨外侧,螺钉固定,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观察组行关节镜下于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采用30°广角关节镜系统,踝关节外侧入路,于内踝尖近侧、第3腓骨肌腱外侧2cm位置、腓骨尖近侧3cm位置分别作纵切口(长度0.5cm),置入关节镜,明确病变情况;滑膜清理,磨除胫骨穹窿、骨赘、内外踝穴关节软骨;取极度跖屈位,距骨后软骨、0.2cm骨质磨除处理;取踝关节中立位,于距关节及内外踝穴内填塞自体髂骨胫,自腓骨远端经皮钻入克氏针2枚至距骨行临时固定,透视导针、胫距关节面对线对合良好后,沿导针置入加压螺钉2枚,再次确认对合对线良好后,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1.3.3 术后处理: 术后抗生素3d,早期行足趾活动,定期X线片复查,骨性融合后拆除石膏。
(1)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2组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疼痛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3)2组术前及术后3d、1个月氧化应激,采集2mL空腹静脉血,离心取血清,SuPerMax3100酶标仪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4)随访3个月,2组踝关节功能及骨性融合率,其中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踝关节功能,共100分,分值越高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观察组手术时间(186.23±8.96)min长于对照组(126.32±6.10)min(t=13.16,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8.69±5.10)mL少于对照组(82.12±7.10)mL(t=11.38,P<0.05)。
术前2组VA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变化VAS评分)
术前2组血清MDA、SOD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d观察组血清MDA、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2组血清MDA、SOD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氧化应激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83.12±5.69)分高于对照组(72.10±6.12)分(t=15.973,P<0.001);观察组骨性融合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76.00%(38/50)(χ2=6.152,P=0.013)。
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是以软骨增生、骨化、关节软骨退化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性改变,活动受限,伴发顽固性疼痛。目前,踝关节融合术是主要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患肢功能[4,5]。
既往,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是临床常用术式,虽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缓解缓慢、关节融合率低等弊端[6]。近年来,随关节镜技术及微创理念发展,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应运而生,以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受到广泛认可[7,8]。相比开放式融合术,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仅需于内踝尖近侧、第3腓骨肌腱外侧2cm位置、腓骨尖近侧3cm位置作小切口直接进入,切口及组织剥离范围小,周围软组织损伤轻微,对局部结构及血运影响小,有助于患肢骨性愈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性融合[9]。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AOFAS评分、骨性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能有效避免大面积骨膜剥离,减少皮瓣坏死,有助于保护距骨良好血运,减轻术后疼痛;同时关节镜下操作,可产生组织放大效果,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不必要损伤,减轻局部血运破坏,对早期植骨融合具有促进作用。
手术创伤和踝关节炎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出现氧化应激反应,表现为机体代谢紊乱,SOD高表达,氧自由基难以及时清除,氧化产物积累导致MDA浓度增加,加重机体损伤,影响术后恢复[10]。本研究发现,术后3d观察组血清MDA、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踝关节融合术对机体均在一定损伤,但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经小切口微创入路,避免组织广泛剥离,机体损伤应激反应相对较低;而术后3个月2组血清MDA、SOD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抗感染药物和身体机能对手术创伤的自我修复,伤口逐渐愈合,手术应激消失,表明两种术式损伤应激不会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失血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性融合率,降低氧化应激,减轻损伤,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有效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