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自行车是一项典型的以技术为基础的速度竞技项目。经过几年的系统训练和选拔,国际优秀运动员在体能上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加大对于自行车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强度可以为运动员日后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本研究通过浅析自行车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探讨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综合素质方法,为建立系统化持续化自行车运动员训练体系打好基础。
【关键词】自行车运动员 基础训练 浅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57-02
随着自行车技术水平的发展,对自行车运动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自行车运动员目前还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与在基础训练阶段尚存在欠缺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对基础训练阶段中重要问题的探讨尤为重要。本研究从自行车基础训练、基本准备工作及训练内容角度进行相关探讨。
1.浅谈自行车运动员基础训练的准备工作
1.1运动员的准备工作
1.1.1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准备工作。一个优秀的、合格的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储备、爆发力以及控制能力。能够在自行车运动过程中对自行车起到一个良好的控制作用。由于自行车运动具有节奏快、爆发性高、速度要求高等特点,这就使得其对于自行车运动员的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要求,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高爆发性以及高耐力性的自行车运动员才能满足自行车运动的需求。随着我国对于自行车运动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使得自行车运动员不再是只能单纯地进行力量训练,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也能对耐力进行训练,还能增加自身的协调性,更好地适应自行车运动。但是,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过程中,还要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自行车运动的重点就在于力量是否充足,在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中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增加对自行车所需要的力的训练强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由于自行车运动的特殊性,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必须是被科学设定过的,在增加自行车运动员力量基础的情况下也增加对其协调性和耐力的训练,高素质的自行车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一定是过关的,要做到耐力、力量以及协调性三者能够协调发展。
1.1.2运动员指标的检测工作。为了达到预期的成绩,连续和即时反馈对于运动员遵循指示是有用的,建立诊断数据和指标有助于我们评估运动员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数字提供视觉线索,指标是一些测量的主要形式,可以在运动员之间进行公平比较,例如,一名运动员在10分钟内能跑多远,或者一名运动员能举起多少重量,通过设置,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环境获得各种测量值,这些测量数据可以输入到算法中,以提供运动员表现的最小细节指标,帮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基础训练计划的科学合理性。
1.2确定基础训练开始年龄
合理确定专项训练开始的年龄,是为在常规体育运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所必须予以考虑的,这其中也包括自行车运动。我国自行车运动员通常是自14岁左右开始接受自行车训练,平均经历四年左右时间的训练,才开始参加自行车比赛。也就是说,对自行车运动员而言,14~16岁是开始进行基础训练比较理想的年龄。当然,一些运动员生理发育较早,生理上的优越性表现为其在力量条件上优于同龄运动员。在此阶段,教练员应该避免早期专项化的出现,根据自行车项目的内在特征,在青少年运动员发育的敏感期内采用各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特点的练习手段与方法,有效地发展场地青少年运动员的动作速度速度力量和爆发力,这些能力的有效发展将会为他们竞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根基。
1.3运动损伤的应急工作
在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关节损伤,当出现关节损伤时,损伤的关节部位活动困难,当发生关节损伤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用手即使的按压伤处进行止血处理,如果在损伤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关节脱节,这时要及时固定受伤关节处,并及时去医院治疗。而且当处理各种类型的附着点病、滑囊炎、挫伤、扭伤、关节不稳定或畸形等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时,肌内效贴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其一般原理是激活受影响的区域,消除产生的病理变化,随后恢复生理功能。例如,当发生慢性肌肉损伤时,会出现局部疼痛,肌肉张力增加,液体积聚。水肿引起的压力增加同时会减少血流量并支持缺血的发展。通过应用肌内效贴技术,我们可以降低压力,刺激特定区域的某些受体和神经末梢,从而增加受损组织的血流量,减少水肿。应用肌内效贴技术可以刷新所需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减少炎症物质的数量,减少过度刺激和优化某些受体的刺激(游离神经末梢),随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做出适当的反应,减轻疼痛,加快肌肉骨骼系统受损部位的愈合,需要刺激某些受体并适当纠正关节功能,从而改善运动范围,增加关节功能稳定性。
2.自行车基础训练内容
2.1同时进行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同时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已成为优化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的关键。自行车运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最大有氧和无氧能力以及高水平的最大力量和肌力。因此,自行车等项目的力量训练被纳入训练计划,正确规划训练计划变量,包括强度、频率和运动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理适应能力,避免精英运动员过度训练。在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中,有氧健身和肌肉力量都需要同时增强以优化表现,力量被定义为肌肉在特定速度下施加最大力或扭矩的能力,然而,它因不同的肌肉动作而不同,如偏心、同心和等长,因此,可以获得与动作类型、动作速度和肌肉长度相关的无穷多的肌肉力量值,肌肉力量是施加的力和收缩速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与肌肉的爆炸性有关(即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力量的能力,称为力量发展速度)。同时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方面是有效的,自行车运动基础训练需要高水平的最大有氧和无氧能力,以及最大肌力和力量。最近的研究发现,运动员同时进行训练后,表现有所改善,如最大和次最大强度下的划桨速度和划桨功率输出,以及次最大强度下的乳酸浓度情况都属于良好水平。在同步训练期间,可能导致这些性能改善的一些机制如下:增加力量,可改善机械效率、肌肉协调和运动恢复模式;整体增加力量,促进技术模型的变更和修正;增加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这可能会降低每个周期的相对强度,从而使运动员能够保存能量。另外,在自行车运动基礎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训练周期设定的科学性,一般要采取非线性或波动的周期性阻力训练计划,即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与短时间的低强度训练交替进行,可以获得更大的力量增益。分段训练是高训练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当前趋势,强调需要缩短训练阶段和周期的持续时间,以及使用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重点是连续发展最少数量的运动和技术能力。对改善顶级自行车运动员的心血管和神经肌肉指标有效。而且要严格了解训练之间的恢复期,特别是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力量训练课程应安排在耐力课程之前,或至少将两种类型的训练课程分开8小时以上。以次最大强度进行额外的耐力训练,并主要使用非特定的肌肉群,可以让高水平运动员实现中枢适应,而特定的肌肉群在随后的更大强度训练中恢复。采用适度重复次数进行并行力量和耐力训练计划为实现更大的力量、肌力和具体表现增强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加速了力量训练后的恢复,使运动员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进行后续的耐力训练。
2.2耐力素质训练
良好持久的耐力是运动员进行自行车运动的必备条件。当疲劳感来临的越迟,越有益于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及心理的稳定。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有间隔训练、爬山训练、极限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在运动员的耐力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有氧耐力,同时因人而异,根据人体的遗传、营养、心理及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等)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3速度训练
速度是影响自行车运动竞技的关键因素。对速度训练进行科学安排,有利于快速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对自行车运动员不同阶段的速度训练,大体有下列两个方面:一般性速度训练法辅之以高速性力量训练、专项速度训练。一般性速度训练主要是通过提高频率的方式提高骑行速度。高速性力量训练是在一般性速度训练基础上加上适宜的负荷训练,如杠铃练习;而专项训练与正式比赛的形式是相同的,通常在赛事临近时加大其训练比重,使运动员的肌肉状态同赛事节奏相符。
2.4心理素质训练
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往往在比赛中起着微妙的影响作用。为了使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水平,不仅要在身体素质训练及技术训练上苦下工夫,还要对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保证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因为心理问题影响比赛,在基礎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其心理耐受力和调整能力,从小处着手,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情况,培养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自行车项目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继田径、游泳项目后的第三金牌大户,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自行车运动水平显著提升,但与世界级竞技水平仍存在一定的距离。有研究表明,在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基础阶段训练的成功与否关乎着自行车运动员未来的发展。结合机体生长发育规律,运用先进的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做支撑,科学安排基础阶段训练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自行车基础训练基本准备工作及训练内容角度进行相关探讨,强调在基础训练阶段,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灵活性等素质,注重量的积累,最终促使质的蜕变。最后,由于竞技赛事的特殊性,基础训练还要涵盖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在赛场上赢得心理机能的较量。
参考文献:
[1]王素英.浅析自行车运动员的基础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10(2):80.
[2]李征.谈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弯道技术的基础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8(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