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窥探

2021-04-14 11:29陈音竹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新课改的背景下,朱光潜先生“人生的艺术化”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实现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回归语文本色,对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予以重新探讨。

一、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美学意蕴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中国佛学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1]。中国美学的最终奥义,可理解为朱光潜首次在著作《谈美》中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其美学命题将讨论重心回归到人格理想上,启示我们重新衡量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自发自觉地培育健全的审美人格的路上,构建自己的艺术人生。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主要有以下三层美学意蕴:

(一)审美超脱的人生境界

人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你自己,“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和外界之间充满情趣交流的“艺术作品”。审美超脱的人生境界既是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命题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终极的价值取向。朱光潜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强调,青年人要通过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修养,以艺术涵养人生,走向个体的精神自由和审美的超脱。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诗是使情感固定下来的一种方式,是世世代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其感情的一种方式”[2]。诗歌也是最能凝练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创建审美课堂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承载的通达、旷达、超我、脱俗、无常……的人生境界。

(二)情趣化的人生態度

朱光潜强调,艺术的人生是严肃与豁达的统一,重视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与创造。艺术是情趣的表现,古诗词鉴赏是生活情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因为“诗的生命在情趣”[3]。古诗词非是机械描摹,而是情景交融、移情观趣的心性所现。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情感支配下对同一个意象,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时代背景、情绪氛围,也会让每位诗人的情趣大相径庭。诗人们丰富多样的诗趣正是诗的“艺术性”的体现。若无情趣为根基,古诗词便索然无味、不足动人,“人生的艺术化”更无法谈起。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追求情趣化的人生态度。比如陶渊明的诗,向来有“散而庄,淡而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体味陶渊明诗中“物我合一”的情趣,探讨陶渊明走向“人生的艺术化”的要义。

(三)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理想

在朱光潜看来,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就必须实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建构。真与善的价值主要在集体中实现,美却是物与心的融合,是无功利的。朱光潜先生提出关于欣赏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都是由事物引申开来去欣赏事物所谓的功利性的美,是受环境限制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的欣赏”。美感的态度只专注于事物本身,而非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以侧重于直觉的心理活动去欣赏事物的美感。“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我们怎样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艺术,更在于启示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人生。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只有通过审美启发,才能真正纯化人性,使人格修养中的真与善,走向美与和谐。

二、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原则

在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从诗歌意象、炼字、意蕴等方面充分挖掘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让古诗词审美教学载以传统文化,以诗意滋养人心,集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一)构建审美课堂,熏染文化气息

首先,教师应在现有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高中古诗词相应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所产生的个体化“动态学情”,将教学的预期目标与学生的个体化“动态学情”之间因能力“落差”产生的“势能”,积极高效地转化为学习的“动能”。

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挑选课内外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古诗词作品,整合教学内容,组成对应的古诗词专题。通过学习不同题材、专题的古诗词,学生不仅能了解和掌握祖国深厚久远的历史传统文化,更能塑造文化自信。

再次,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歌诗歌,“诗全在讽诵之功。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4]。教师切忌深陷字词句章的分析,对古诗词进行“知识性”肢解,生硬地灌输古诗词中的炼字、典故、古今异义等识记知识,以致学生被动接受取代了用心涵泳,使辞韵兼美的诗歌支离破碎,尤其抵制逐句翻译诗歌,破坏诗歌意蕴。

(二)吸纳丰厚积淀,展现审美特质

语文课堂的审美营造离不开语言的熏陶和渲染,这首先由教师个人的审美素质决定。因此,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对古诗词审美教师课堂的构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积极将艺术化的语言和情感化的语调运用到课堂中,创造充满“诗味”的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培养真、善、美的人格,并藉此疏浚美育之源,逐步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三)追求灵性感悟,创设审美情景

“人生的艺术化”是一种充溢审美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人的生存进行的整体性观照。在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在课内外多引用古诗词,为学生创造一种诗意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撷英掬华,进而为教师后期开展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我们的古诗词审美教学只有关注现实人生,才能避免一种超脱的虚空性,构建诗性的、审美的语文课堂。

三、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

在教学和审美的双向建构中,教师对课堂的审美构建及学生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是艺术化的,可以说构建诗歌审美课堂即是艺术化的表现。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引入吟诵

古诗词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反复吟诵能唤起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在多种形式的吟诵中,学生能通过听吟、自吟激发情感,探究揣摩古诗词的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比如学习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在诗歌的字调句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突破感官。逼向具有历史意识、人类意识的情性,达到对意蕴的把握,得意忘言”[5]。此外,教师可根据教学实情,自由选择形式多样的辅助手段进一步激发、指导学生的诗歌吟诵技巧。比如引入朗诵背景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物化诗境诗情。但也不可过分依赖教学辅助手段,代替学生对诗词意境及情感的体悟,冲谈古诗词的韵味。

(二)创设情境

古诗词有自己独特的情境韵味,“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6]。老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本身特有的意境,加以充分的语言描述,为学生个人解读做好语言铺垫。“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7]。适时适宜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这三重境界。在理解诗歌基本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问题的创设、学习活动的开展,如“讲个故事给你听”“诗人的朋友圈”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为深入解读诗歌做好准备。

(三)深入解读

古诗词审美教学不仅需要“形式外壳”的渲染,更需要深入解读诗歌。但这绝不意味着模式化、套路化解读古诗词。深入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体会诗人对世界的态度,理解作者的情意,即“知人论世”。比如王安石的《春夜》,如果不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就难以掌握“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意蕴。加之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较少,对诗人对于即将上任的复杂紧张的心情也就更难理解。

另外,对高中古诗词多元解读也是促进“人生的艺术化”的关键一步,主要侧重古诗词的炼字和情感两方面。关于炼字的欣赏与解读,朱光潜认为“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8],他引用了大量古诗词来理论诗人对每个字都极为考究,高中古诗词鉴赏以此为解读切入点,极可能产生由点及面的效果。此外,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审美觉悟,加之部分诗歌具有多意性,往往对诗中表达的情感产生不解或是误解。我们说“好的时代,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再创造性思维,“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物质外壳”[9]对诗歌进行二次理解或多次理解能够延伸更多解读的可能性,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個人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要素。比如在教学“陶渊明专题”时,难以规避的话题就是“陶渊明的隐世”。从古至今,世人对其评价各有不同。从历史上看,陶渊明的地位自宋以后才有显著提升,苏轼客观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教师不妨围绕“陶渊明隐世”这一话题,开展主题读书分享交流会、古诗词网络论坛等,让学生理性反思,各抒己见。

(四)书写练笔

首先,通过“拆句”进行仿写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帮学生建构所教学的古诗词的框架,然后分为三步进行仿写:一是关于语言的精炼,即缩句。二是将修饰语言,运用形容词、典故等修饰语对诗句进行修饰。三是找出各诗句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注意格律、格调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补写或是创作。在仿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情感将诗歌意象相互连接,尝试从诗歌的意境、细节、矛盾三方面进行补写。“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都存在艺术空白,接受美学把这种艺术空白称之为召唤结构”[10],学生对结构的填补,不仅是对诗歌审美体验的语言实践与转化,而且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一种传承。创作也不应拘泥于纸上的文学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或是原创。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如《经典咏流传》等优质综艺节目,获得灵感。

在仿写和补写的练习基础上,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传达和交流媒介。传达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形成专题研讨小组,以“生带生”并结合“教师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教育”,为学生提供如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交流平台,让学生上传自创的诗歌作品,增强学生个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逐步提高个人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最终形成读——写——创作的良性循环。

(五)流于生活

“人生的艺术化”不在于为艺术而艺术,而在于为追求心中的情趣去欣赏和再创作。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在生生不息的情趣中可见出生命的造化[11],学生多流于生活,才能激发内心的情趣,诗意地生活,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高中古诗词的审美教学须根植于生活,最终也要走向生活,指导学生未来的个人成长,否则将毫无意义,同时也是对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一种反向检测。

教师要鼓励学生植根于大自然,疏浚审美源头,在“游学”等真切体验中汲取古诗词中美的养分,尝试理解前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并将所学或创作的诗词章句恰当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合适的场景里,以促成“以诗言志”。比如在游春途中,学生就可以通过拍照打卡,配以宋人杨巨源的《城南早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感受诗意生活可以无处不在,充分发挥学生诗歌审美的自主性,将平淡的日子过出诗意,最终形成钟情于美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五)多元评价

“人生的艺术化”不仅指的是人生和艺术,它还包含人文关怀的思想,即以一种人生观、艺术观去寻求人生的真正的价值取向。追求的是一种摆脱世俗的观念,以情趣化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情趣[12]。只有运用多元评价,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考核和检测学生参与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学习成果。

所谓多元,即从多个方面、多层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老师可以将评价大致分为学习前、中、后三阶段进行。前期多以诗歌默写背诵等方式检测,中期则可以举办诗歌朗诵大会、“生活与诗”诗歌创作大赛等,后期为总结分享阶段,教师可以将优秀诗篇整理出版,印制成校园期刊,或者将其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里,以此来激励和记录学生的创作。多元评价过程持续时间长,可以贯穿学生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正是朱光潜在论著中启示我们的“慢慢走,欣赏啊!”[13]。

四、结语

朱光潜先生一生的美学研究,其核心关注点从未离开过“人”,也从未离开过“人生——生活”这个现实的维度,启示我们要用美感的发现和艺术的创造去满足内心的情趣和理想。可以说,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掀起了一股清流,让我们在“什么是美”“怎样欣赏和创造美”的讨论中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代性作用的思考,需要我们在生命最优化的人生论基础上,通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不断思考和践行,完善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实现“人生的艺术化”这一远大的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

[2]胡燕.家庭教育与诗歌教育[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3:10.

[3]朱光潜.诗论(第2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6.

[4](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67.

[5]丁云亮.披文入情一一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J].晋阳学刊,1995(06):58.

[6](唐)王昌龄.诗格[M].北京:中华书局,1978:8.

[7]刘详安.论基于“体验”的诗歌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2012.

[8][11][13]朱光潜.谈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98-105.

[9]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6.

[10]张艺.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12]谢建颐.朱光潜丰子恺“人生的艺术化”思想比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陈音竹,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