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改进

2021-04-14 12:05郭燕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题是习题设置

顾之川在《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研究》中强调语文知识的编排要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破除过去知识中心特别是陈述性知识过多的缺陷,建立新的语文知识编排方式。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合理分布呈现,而课后习题则是至关重要的载体。统编教材编写者始终铭记立德树人的终生价值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合,我们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统编版教材编写者在课后习题上所做的诸多创新与改进,让课后习题整体看来更为灵活规整。

一、均衡分布语文要素,重视培养核心素养

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写中更加均衡地分布语文要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进一步地明确各学段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紧密围绕着语文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2]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后练习题并不是为了凑足数量,而是应当抓住学习重点,启发学生思考,需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并不是给学生盲目“减负”,而是从整体考虑,每篇课文都要确保学有所得,单篇课文课后习题数量的增多有利于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分布,或者层层深入,逐步引导。以统编版的《岳阳楼记》为例,在设置习题的时候除了必要的解释字词、学习语气词之外,有很多道创新题型,如《岳阳楼记》第一题是用陈师道的评语引出学生對课文语言美的体会,并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二题是关于作者的心境;第三题是写景、议论与抒情之间的关系;第四题让学生比较“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并引导学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会作者的政治情怀;第五题是字词解释;第六题是让学生课外收集其他诗人登岳阳楼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并提供搜集方向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等。就统编版《岳阳楼记》的课后习题来分析,其关于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分布是更为合理的,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熟读成诵、文言基本知识、让学生通过思考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尤其是关于文章写法以及作者心境与政治情怀的题目笔者认为既有创新又有方法的指导,在思维训练中培养语文素养,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二、编排更加有层次感,设置模式有所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就明确指出教材编写要依据课标,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一套好的教材不仅是选文编排要科学合理,小到插图、补白都是至关重要的。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者在设置课后习题时有一定的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统编版教材在设置模式上是有突破的,从外在形式来看最为明显的分层设计使得难度的梯度性呈现得更加明显,“精读课文”设置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就很明显地看出编排的层次感。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我们分三个方面分析总结:

首先是价值观的渗透是潜移默化,而不是教化式的。诚然,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爱国主义、立德修身等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强制性教化或者明显性地要求学生去体会,经常效果会适得其反。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这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统编版的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植树的牧羊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是这么设问的:“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道题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去搜集关于无私奉献的事迹,而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默默种树人”的事迹,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写评价和感受,然后在课堂上交流,长期的课内外实践,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感悟以及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都会相应提升。

其次是习题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课文,从朗读到默读、从精读到快速阅读,还涉及如何搜集课外材料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怎么抓住课文内容的关键要害等。在具体的编写中尤其突出三点:导向性、自主性与实用性。尽量规避“告诉式”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观察、整理、体会、感悟、探究,独立或者合作式地寻求问题的解答。[3]即使类似的一道题,所要求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在表述方式或者引导方式不一样,整道题所呈现的价值就完全不相等,所以突破设置模式,加强课后习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极力倡导“一课一得”,课后习题从问题意识出发,更加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和师生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不是独立出来的,而是时刻与教材各用件相联系,以“补白”为例,统编教材“补白”是结合学生当前的水平和选文的特点来安排补白知识,课后习题的设置会充分利用到补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七上的补白从“修辞手法到各种词性的理解”分别是:“比喻、比拟、方位名词、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动词、、形容词、反义词、数词和量词、代词等。”以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为例,课后习题第五题就是让学生将《陈太丘与友期行》结合补白部分来理解敬辞与谦辞。而在原人教版中只涉及到:“君、尊君、家君”称谓有何不同,如此学生并不能系统地掌握某个知识点,容易遗忘。统编版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立足于初中三年的学习要求,并有规律地细化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乃至每道课后习题。

三、扣住课文训练要点,训练的有效性更强

倪刚教授曾言:“练习设计能够起到引领规范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其作用超过了选文。”[4]习题的设置是以问题导向来设计的,如果习题让学生不经思考就能懂,那起不到很好的训练作用,但是又不能太难,学生一旦经常受挫,也容易失去做题兴趣。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有依附性又有引导性,好的习题应当是紧扣课文的训练要点,也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重难点,往往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不容易明白的,或者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行去寻找获得。课后习题不是程序性知识的呈现,更不是应试题库,是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的板块,课文的训练要点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如果设计得当,可操性就更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提高。统编版教材的实践活动题型比原人教版更少,并不是说统编版不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而是转化为其它操作性更强的方式,统编版教材一直强调课外阅读、自主阅读能力。实践题容易创新,但是如果要考虑学生的水平以及教学实际,那就很难。总体来说,统编版的课后习题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习题量适中,题型分布更为合理;其二,课后习题的设置紧扣课文训练要点,题目指导更具体;其三:习题方式丰富多样化,表述更亲切;其四: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阅读能力以及灵活创新能力。

教材的选文是主体,但不是全部,我们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教材教会学生怎么独立地去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独立思索,自行探究。对于教师来说,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可以为他们提供备课指导或教学参考,调整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反馈等。对于学生来说,课后习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客观地面对新教材,在整体的基础上着重把握课后习题板块,尽力发挥语文教材最大的功效。

注释:

[1]钟启泉.读懂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5.

[2]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3.

[3]温儒敏,蔡可.语文课改调研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73页.

[4]倪刚.初中语文课程内容重构[M].商务印书馆2017:366.

郭燕萍,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题是习题设置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减法中填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一道高考题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