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的晨曲

2021-04-14 17:30雷健
党员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培尔查拉格里格

雷健

在西方音乐史上,清晨的日出是一天景色之中被作曲家们描写得最多的景致。壮丽秀美的景色,清新寧静的雾霭,啁啾不停的鸟儿……无不在音乐家们的乐思中得到展现。

没有人统计过西方音乐史上究竟有多少描写日出景象的曲子或旋律片断,但不乏爱乐人士对日出乐曲的排行榜。这之中既有18世纪古典时期和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师之作,也有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作品。诸如海顿被人们称为“日出”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第四首,理查·施特劳斯1894年根据尼采著作创作的同名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第一首“日出”,格里格1875年为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配乐的组曲中的第一首“晨曲”,1921年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创作的《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美国作曲家科普兰1944年创作的《阿巴拉契亚之春》序曲“日出”,英国作曲家大卫·马修斯创作的长达30分钟、描写黎明时分日出景象的管弦乐《黎明的音乐》等。

爱乐人士对日出乐曲的排位也不尽相同,有的将拉威尔的《达芙尼与克罗埃》排在第一,有的将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日出》排在第一。

这些描写日出的乐曲大多以轻柔宁静的旋律开始,描绘出红日即将破云而出时,大地的清新宁静,万事万物似乎都屏息静气恭候世间主宰的驾临。唯独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里的“日出”如君临天下一般气概非凡,瑰丽雄壮,紧排其后的是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第一首“晨曲”。

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后期这段时间。培尔出生并生活在挪威古德布兰斯达尔,由于家道中落,贫穷让培尔沾染上不少恶习——扯谎、浪荡成性、自私自利。培尔在朋友的婚礼上将新娘劫走,糟蹋后又将其抛弃。母亲奥丝去世后,培尔没了羁绊,开始浪迹天涯。在摩洛哥,他成了富翁,又因藏满黄金的游艇爆炸,瞬间一文不名。在撒哈拉沙漠,培尔又冒充先知,最后在搭乘满载财宝的船回家时,遭遇风暴,船只沉没,倾刻之间又变成穷光蛋。晚年,培尔一无所有,带着满身疲惫和沧桑回到家乡,走进他始终眷恋的索尔维格的茅屋,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

“晨曲”原是诗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易卜生在剧本中有这样一段注脚:“清晨,岩石累累,可以远眺沙漠,一边是裂缝和一个洞穴……远处可以望到骑士们。”培尔上场就来了一段赞美清晨的独白:“哦,多么美好的早晨啊!……大自然赋予白昼以这种神奇的力量,可真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啊,乡间多么宁静呀!”此时的培尔,已是通过贩卖黑奴而发财的富翁,心情格外舒畅。在摩洛哥的清晨,他也许从沙漠的岩石和洞穴想起了挪威北部山区的森林。格里格显然受到了感染,用牧歌式体裁来描写摩洛哥的清晨,乐曲主题清新宁静,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出现,互相呼应,仿佛是鸟儿们在森林中应答的回声。弦乐加入进来,强奏主题,渲染太阳跃出云层,曙光把天空染得绚烂夺目。当乐曲平静下来,象征狩猎号角的法国号和长笛、双簧管模仿的鸟叫声从远方传来,若隐若现,森林和大地又归于寂静。

我每次听这首“晨曲”,总能感觉到它宁静致远的魅力。轻曼柔和的乐思,让人瞬间静下心来,闭上眼,乐曲里呈现的不再只是旋律,而是一幅幅清新怡人的画面:清晨的阳光透过雾霭,穿过树叶,斑驳地洒向大地,露珠在小草上跳跃,鸟儿在树梢呢喃……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培尔查拉格里格
《培尔·金特》组曲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永恒轮回隐喻的解读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飞不起来的童年》: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
《飞不起来的童年》: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寻找伦理存在的自我——《培尔·金特》中的理性意志与伦理选择
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