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恒林 吴君侠 李建东
摘 要:由于受气候等综合因素影响,梨木虱成为砀山地区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防治不力造成减产的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果品质量。本文通过多年生产管理经验总结了砀山地区梨木虱发生规律及分析了偏重发生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旨在更好地指导果农生产。
关键词:梨木虱;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梨木虱,拉丁学名为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属同翅目木虱科,是砀山地区梨树主要害虫之一。梨木虱食性单一,主要危害梨树,以成虫、若虫刺吸芽、叶、嫩枝梢汁液。若虫分泌黏液,招致杂菌,引起霉污,使叶片出现褐斑而造成早期落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致使树势变弱,严重影响梨产量;若虫分泌大量黏液滴在果实上,污染果面,从而影响梨果质量,甚至失去商品价值。
1 形态特征
成虫:冬型梨木虱成虫体长2.8~3.1毫米,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斑纹,头顶和足的色泽较浅;前翅后缘臀区有明显褐斑。夏型梨木虱体长2.3~2.9毫米,绿色至黄绿色,盾片上有黄褐色纵带,翅上无斑纹。复眼红色至紫褐色;单眼3个,红色。触角丝状,10节;第3~8节端部黑色;第9~10节全黑色,末端有一对刚毛。前翅长椭圆形,半透明。足短粗,后足基节很大,有一个后伸的瘤状后基突;胫节端部有一排端刺。雄虫第9腹节宽大,阳茎端膨大较均匀。雌虫第10腹节长形,背视端部尖突;肛门近前端,菱形,较大,围以双环,内产卵瓣端尖而下弯(图1)。
卵:长椭圆形,长径0.3毫米。越冬代成虫产的卵为黄色或橘黄色;夏季产的卵为乳白色,后渐变淡黄白色,孵化前变黄色。卵的一端尖细,延伸成一根长丝;一端钝圆且有一个刺状突起固定在寄主植物的组织上(图2)。
若虫:初孵若虫扁椭圆形淡黄色,复眼红色。3龄后若虫呈现扁圆形,绿褐色;翅芽长圆形,突出于身体两侧;胸、腹部背面各节前缘左右侧有黑褐色斑纹;腹部第6节以后愈合成一块,黑色(图3)。
2 发生规律
砀山地区梨木虱一年发生5代,以冬型成虫在树干粗皮缝隙、落叶、雜草下及土缝中越冬,越冬成虫对温度敏感,当气温平均在5 ℃以上,成虫便出来活动,当气温降低时,则潜回越冬场所,一般2月中下旬活动频繁,2月底至3月上旬气温在15 ℃以上越冬代成虫大量出蜇,3月上旬末达到出蜇盛期。成虫出蜇后先在一年生枝梢上取食危害,并交尾产卵,平均每雌虫产卵295粒左右,卵产在叶芽两侧、短果枝叶痕、芽腋和果台轮痕等部位,以后各代卵产于幼嫩组织的茸毛间、叶缘锯齿间、新梢、叶柄及叶片中脉。第1代卵始见于2月底,田间3月中旬达到最大落卵量,末期在4月中旬。第1代卵期一般15~20天,以后各代7~10天。一般3月中旬后期开始出现第1代若虫,3月下旬砀山酥梨花序分离期孵化率明显增加,盛花期达到孵化高峰。第1代若虫孵化后主要潜入芽鳞片内或群集于花簇基部或在未展开的嫩叶内危害,3龄后若虫常淹没于其分泌的黏液内,药剂不易接触虫体,造成防治困难。4月中下旬达到1代若虫危害高峰。每代若虫期15~20天。4月中旬后期出现第1代成虫,并开始产卵,4月下旬中期1代成虫达到羽化高峰,4下旬末至5月上旬田间2代卵高峰。1代若虫和成虫发生相对集中,从第2代以后各代发生极不整齐,世代重叠。5月上旬末期出现第2代若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2代若虫危害高峰期,从第2代以后多在叶背面、新梢枝轴、叶柄的叶腋处或芽基部危害,常分泌大量黏液,将两片叶子黏合重叠,造成防治困难。6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7月上旬出现第3代成虫,8月上旬发生第4代成虫,9月中下旬发生第5代,10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寻找适宜场所进入树皮缝或杂草根际越冬。
3 2020年砀山地区梨木虱发生特点
2020年梨木虱整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1、2代若虫偏重发生,3、4、5代偏轻发生。据植保中心系统调查,全年梨木虱百叶若虫量4 220.07头,居6年同期第1位。1代若虫期较往年提前5天左右,2代若虫高峰期居6年来第2位,略迟于2015年,但2代若虫危害期拉长,5月5日始见2代若虫,中旬虫量上升缓慢,5月下旬田间发生量迅速上升,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危害高峰期,6月中旬后世代重叠严重,但田间发生量明显下降。
4 2020年梨木虱发生原因分析
4.1 越冬基数大
2019年前期偏重发生,中后期果农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从而放松了对梨木虱的防治,导致上年后期部分园片发生偏重,11月部分园片虫枝率在60%以上,冬前基数大,暖冬又利于成虫越冬,造成春季越冬成虫量大。据系统调查,2020年2月18日至4月18日,百枝越冬成虫平均累计量为147.33头,居近6年同期第1位。
4.2 气候因素有利
受暖冬暖春气候素影响,2020年果树物候期较常年提前7天左右(3月21日为始花期,正常年份3月28日前后始花期),害虫出蜇期相应提前,2月下旬梨木虱越冬成虫开始大量出蜇,出蜇期早于往年,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较往年早5天左右,部分园片花落80%时已出现大量2~3龄若虫,并分泌黏液,造成防治困难。2020年6月中旬前砀山地区干旱少雨,利于1、2代若虫大发生,是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6月中旬后砀山地区连阴雨天气增多,6月12日至6月底降雨量达162毫米,有10个雨日;7月份降雨量375.5毫米,20个雨日;8月份降雨量133.7毫米,有13个雨日,连续阴雨天气抑制了3、4、5代若虫发展,是后期田间发生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4.3 防治时期不当
因1代若虫发生期提前,花落80%时已有大量孵化且2龄以上若虫比例高,特别是越冬代成虫和1代卵防治不好的园片此时已分泌大量黏液,虫体包围在黏液内造成防治困难。2代若虫孵化期高温干旱,若虫孵化早、孵化率高。根据砀山县植保植检服务中心田间调查,5月5日始见2代初孵若虫,5月8—12日是开展2代低龄若虫防治的最佳时期,但60%以上果农此时没有看到明显的若虫危害,从而推迟了防治时间,结果15日前防治得当的园片整体偏轻发生,而15日以后防治的园片2代若虫普遍中等至偏重发生。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人工防治
10月中旬越冬代成虫越冬前树干绑草把或瓦楞纸,诱集成虫,于来年元月底解开并集中烧掉,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秋末至早春清除梨园落叶杂草、刮树皮、翻树盘、秋末灌冻水等措施,破坏梨木虱越冬场所,有效地消灭越冬成虫。
5.2 物理防治
2月下旬,在田间挂黄色粘虫板,一般每亩挂粘虫板25~30片,可对梨木虱越冬代成虫起到较好的诱杀作用。
5.3 生物防治
梨木虱的天敌有花蝽、草蛉、瓢虫、寄生蜂等,田间以寄生蜂表现最好,可通过果园生草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并避免喷施广谱性杀虫剂,以保护天敌。
5.4 化学防治
5.4.1 杀灭越冬代成虫 根据气温变化,一般于2月中旬至3月上旬,对梨木虱越冬代成虫进行药物防治,越冬基数大的园片选择晴朗无风天气中午,使用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药剂进行防治,全园喷施一遍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
5.4.2 控制1代卵孵化 花芽膨大现绿期前(3月中旬)为田间第1代卵量高峰期,此期可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9%矿物油1500倍液混加5%吡丙醚1500倍液。
5.4.3 杀灭1代若虫 砀山酥梨花落70%~80%时,是第1代低龄若虫集中发生期,此期可喷施22.4%螺虫乙酯悬浮剂5000倍液混加1%苦参碱水剂1250倍液,杀灭1代低龄若虫。此期对时间要求严格,不要推迟,否则效果不佳。
5.4.4 杀灭1代成虫、抑制2代卵孵化 4月下旬中期为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此期成虫发生比较集中,喷施一遍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混加10%吡丙醚1500倍液,对1代成虫杀灭效果较好,同时可抑制2代卵孵化。
5.4.5 杀灭2代若虫 5月上旬末2代若虫开始孵化,中旬总体田间虫量上升缓慢,5月中旬后期田间虫量迅速增加,5月下旬到6月上旬是2代若蟲田间危害高峰,因5月下旬后气温显著回升,此代若虫2龄以后便可分泌大量黏液造成防治困难,因此建议5月中旬初(一般5月10—15日)2代若虫初发期集中喷施持效期长的药剂,药剂可选用24%噻虫嗪悬浮剂2500倍液或30%噻虫胺水乳剂3000倍液混加0.5%苦参碱水剂1200倍液。
如果没有抓好前期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引起若虫暴发并分泌大量黏液,此期若虫隐藏其中危害,给防治造成困难,可在喷药前喷3000倍的碱性洗衣粉来冲洗和溶解叶片的黏液,之后再喷药。药剂可选择苦参碱、噻虫嗪等。
5.4.6 喷杀成虫 梨木虱发生严重的梨园,可在果实采收后加喷1次杀梨木虱成虫的药剂。此期气候转凉,越冬代成虫比较集中,此时防治可大大降低越冬虫口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