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佳明 仲贵芹 朱文俊
(西藏大学 教育学院,西藏 拉萨 850012)
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社会与家庭环境中。在这之中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又是尤为深刻的,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是个体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关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者,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健康问题频发,如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的极端现象。当学生出现此类不良事件时,人们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觉得是学校教育有所不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大学生心理出现异常,除去其自身以及学校的原因,家庭更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从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探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点。
家庭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里的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从而产生的影响,通俗是说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从而产生的影响。归纳为家中的教育者对孩子进行的有层次并且有目的的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本文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即由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对其子女进行行为及心理上的影响。
1.2.1 启蒙性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是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个体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系统是微观系统,即交往的第一个直接环境,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家庭中的父母角色是构成儿童第一个微观系统的重要角色。因此,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的两名重要角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最基础并且是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同时儿童发展时期两名重要的角色将赋予儿童形成最初的道德断念和行为习惯的能力。孩子所接受的这些教育成为他后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一切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1.2.2 终身性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作为阶段性教育的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对个体的影响都是有着一定局限的,而持续时间最长、作用范围最广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它不仅在孩子幼年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孩子成人甚至成家之后,家庭教育依然发挥着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就是如此。家庭教育的终身性特征,可以确保个体发展中的教育具备持续性和可观察性,同时对孩子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也大有裨益。
1.2.3 感染性
家庭氛围、家庭经济、家长学识及教养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和亲情的联系,父母与孩子彼此理解时,所受到的情感的感染也更深,家长的情绪变化以及善恶举止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影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往往是整合的。好的家庭氛围常常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孩子从家长待人处事中能够在心理上求得共鸣,这种对孩子情感上的影响,常常超越了言语上的说教。
1.2.4 权威性
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密切的血缘关系和经济依赖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了特殊的依恋和依赖感。此外,父母丰富的经验和经验,成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对自己辛勤工作的认可和尊重,都使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子女也会更加自觉自愿地接受自己父母的要求和劝导,满足家长的期待。但权威也是一把双刃剑,父母想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应以尊重孩子人格为前提,特别提出的是暴力管教与一味地迁就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要采用既民主又科学的方法。父母应当协调配合,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正面的民主形象,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1.2.5 时代性
随着时代发展,原生家庭相处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而家庭所承担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经济水平、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动,不同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家庭以多子女为主要养育模式,文明礼貌、艰苦朴素构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到了90年代,则有了变化,多子女家庭逐渐被独生子女家庭所取代,教育内容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教育内容向创造教育、情感进行教育进行转化。到现在,家庭教育已逐渐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进入大学,他或她就可以彻底放纵,把大学这个象牙塔描述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地方了。以至于”大学是有趣的,你不恋爱、不逃课、不挂科、不熬夜的大学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大学。”理论成为社会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理论成为社会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理论,大学生刚经历了残酷的高考竞争后突然来到一个学习自主、思想自由的地方,容易误入歧途,将大学错认为”天堂”,不能对大学应有的生活准确地判断。
大学生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期间没有重视做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来为将来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学毕业后,导致自身不知道要做什么,想要成为哪一类人,没有信心,盲目根据别人的建议就业。在就业后,对工作内容不认可、不喜欢,在工作中没有幸福感,对待工作主观消极,被动或主动辞职,最后成为”家里蹲”或”啃老族”。大学生在毕业后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并保证个体良好发展,就要在校期间充分做好就业规划和完善自我人格,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观念,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条件,才能增加幸福感,避免心理问题,提升市场整体配置成功率。
人际关系是大学的必修课。一些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和其他影响,不会与他人交流、有自闭倾向或社交恐惧等,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如班级同学关系、恋人关系、师生关系等,大学生在跨入大学阶段开始尝试接触和解决各种关系。一旦遭遇关系变化,应激承受力不足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心理异常。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注意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化的应对方式和技巧。
大学是延缓进入社会人的缓冲阶段,在经历了高考残酷竞争后的大学生习惯了小学、初中、高中被灌输的”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只要学习好,其他不重要”的思想,在大学期间只一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自己的思维套上一个笼子,不主动了解自己,探索自己,不思考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大学毕业时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不能加以使用,只能”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浑浑度日,这部分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浪费了四年的时间最后在现实环境的逼迫下,在自身人格未完善的情况下被动成为社会人。同时大学生的人格未完善,诸如坚持、毅力、勇气、克制的能力、自主精神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近年来大学生压力过大出现精神问题伤害自身或者伤害他人,因欲望而进行裸贷走向不归途、受到他人哄骗等新闻频发,归结原因就是对自身探索不足产生认知偏差甚至是人格不完善。例如,学习的落后会让大学生失去自信心;有的大学生自幼接受一些艺术特长培养,进入大学后可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更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特长培养;经济上的落差会让贫困大学生更自卑。这些落差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一味贬低自己,从而失去自信心,变得更加抑郁自卑。
大学生对社会环境认知单一,在学校里对学校外的一切都是懵懂无知的,只能凭借手机、电脑等媒体对社会的描述认知社会环境,他们迫切渴望得到前人客观而精准的社会评价,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人为了获取利益,在网络上宣扬不正确的三观,诸如”颜值才是一切””有钱就能任性””你可以失去一切,但必须要有钱””一切向钱看”的言论在网络上屡屡出现,扭曲大学生的三观,以至于成为他人言论的奴隶,拒绝为自我理想奋斗。
家庭气氛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能使孩子养成正面积极的性格。因此,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拥有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幸福一生的开始。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启蒙性,决定了它对于大学生日后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家庭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提供情感援助和经济支持。作为一个学生,他们自己还没有进行独立的能力和意识去处理所面对的各种经济困难,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途,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与建议。一个孩子的正常发展需要现实世界、知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丰富与成熟,在每个世界的发展中,孩子都离不开家长的关注与支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采取忽视或者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倾听,从而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心理需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从而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1994年7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好的家长才能教育出好的学生。目前,在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提升家长综合素养的活动,如江苏地区小学阶段所实行的”三宽家长课程”,要求家长学习关于学生心理的相关知识,并记录相关的笔记。如此一来,家长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了相关的掌握,更能够全面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摆脱了家庭对大学生的密切照管,大学生开始变得独立的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仍然要发挥其必要的作用。社会、家长、高校应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针对大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寻常表现,学校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共同寻求解决的措施。同时,家长若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也应及时向学校报备。学校应完善相应的心理咨询的师资与物力,加强大学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设,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心理咨询变得触手可及并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从高中的单纯的学校学习要迅速转变为半个社会人,心理压力增大,如情感、经济及就业等压力。因此,大学生在积极寻求外部帮助的同时,努力学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发展的相关知识,积极探索自我,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重视心理健康测量,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困扰。
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它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后天的行为及思维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和学校教育一样,也要采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依据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对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父母应根据社会阶段和学生身心阶段发展的差异,通过自身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施加相应的影响,为孩子未来的目标发展进行积极地引导。家长首先要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积极促进家庭教育正向发挥,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