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雨 蒙金含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系汉语言文学2006级,贵州 贵阳 550001)
唐代,是中国诗歌繁荣成熟的时期,诗歌领域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众多的诗人及其作品聚会成一片汪洋大海,一幅璀璨的星空。在这浩瀚无边的汪洋里,边塞诗汇聚成一股暖流,穿梭无阻;在这璀璨闪耀的星空中,边塞诗人自成一派引领风骚。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人中,李颀特例独行,闪耀古今。
李颀是唐代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歌中注入了他的真挚感情,抒发了盛唐诗人独特的“边塞”情。而且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李颀虽是盛唐时期一个颇具才华与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众体兼备,七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但是《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以至于到现今,人们对李颀的生活事迹很难完整的整理出来。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对他的生平就有界定,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后代的文人学者只有依据史书中对他的零星的事迹记载来了解他,更多的信息却是从他遗存现今完整的一百二十首诗歌来研究他,探索他。
其实李颀其人其诗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故论起数家,往往高于众作”。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为他立传,明代高秉《唐诗品汇》将李颀的七言古诗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其中评论道:“盛唐七言古调者多,至于沉郁顿挫、抑扬悲壮,法度森严,神情俱诣,一味妙悟而佳句辄来,运出常情之外,之数子者(高岑王李),诚与李杜并而争先矣”并将他的五古列为名家。又将李颀的七律作为盛唐七律的典范来评价:“盛唐作者虽不多,而声调最远,品格最高。王之作尤胜众人,至于李颀、高适,当与并驱,未论先后,皆足为万世法。”胡应麟、沈德潜和方东树都将其歌行与王维、高适、岑参相提并论,王世贞对他的七律推崇备至,闻一多先生也对李颀也有较多的研究。李颀的诗歌基本上都收入在《全唐诗》里。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
李颀(690--754)的祖籍在赵郡,也就是现今河北赵县,但是他却长期居住颍阳就是现今的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荣登进士。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就迟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约在天宝末年才去世。他因谋求事业,功名,常年都在外漂泊,对家乡和亲人的怀恋就不言而喻了,这也为他以后的诗歌中常常透露出的思乡怀亲感情埋下种子。李颀是一个善结交朋友的人,他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如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来往。他的诗歌风格极其思想都多多少少受到前人或者好友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边塞诗歌。
一提到中国是一个诗国,就不能不想到唐诗;一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想到边塞诗。边塞诗的“边塞”含义即指边疆,主要指沿长城一线由东北向西北的边疆地区,有时也包括其它属于边疆的地区,如初唐的西南地区,凡是写到这些地区的诗皆有可能是边塞诗。但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它却有着特指的界定,它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唐诗“典范”,一个盛唐时期创下的一个享誉世界的“名牌”。不少诗人遗留下了享誉传千年、脍炙人口的作品。
边塞诗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但就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艺术的高度来说,表现或涉及军事战争方面的作品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在唐代,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是其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大内容。依靠唐人的文明智慧与强大实力,保持了对外大道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这种自信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盛唐精神,人们的思想感情及其国家背景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他们的诗作当中。
李硕虽仅有几首描写边塞场景的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作都是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上乘之作,所以人们习惯将其归入高适、岑参诗派。李颀的“边塞诗虽不多,但成就却最为突出”,在盛唐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严格说来,李颀的边塞诗只有《塞下曲》(二首)、《古塞下曲》、《古从军行》、《古意》等五首,但首首俱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李颀的边塞诗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热心关切国力的强弱、朝政的得失,讴歌边塞将士的爱国豪情、感慨艰苦戍边生活,抒发战士极其流落居民的思乡怀亲的感情。
由于李颀没有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或是受现实生活的触发,或是从古诗中获得灵感。他的诗歌多是沿用旧题,采用乐府歌行的形式写成的,具有以古讽今的咏史特点。李颀的边塞诗以写戍边将士军旅生活为主,多方面反映了军中的生活现实。在通过对他的五首边塞诗歌的解读,发现每一首诗歌当中都有思恋家乡怀恋亲人的感情表现。
如《古意》一首如下: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猥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这首诗的前六句,塑造了一位勇猛、刚强的戍边战士形象,风格刚健。首句“男儿”一开始就给人以大丈夫的形象映入眼帘,次句“少小幽燕客”点出“男儿”是素以剽悍勇猛、轻身重义著称的幽燕人,三四五句进一步表现“男儿”的骁勇:他常与伙伴在沙场上赌决胜负,视生死于度外,勇于冲锋陷阵,杀得敌人望风而逃;第六句以细节刻画他的容貌“须如猥毛磔”,因长期戍边和忙于作战,已无暇顾及胡须,所以又多、又短、又硬,这更显出了他的骁勇,至此,“男儿”豪勇不羁、善战英勇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云陇底白雪飞”句宕开一笔,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气候的恶劣,苍茫。“未得报恩不得归”中的两个“得”字,表现了“男儿”坚守边疆的决心,悲歌中渗透着慷慨的爱国挚情。也表现了男儿想的建功立业的动机,和家乡人们的厚爱。
整首诗歌到最后四句,才通过“辽东小妇”弹奏琵琶所表现出来的边塞情韵而引起“三军泪如雨”这一场面的特写,一是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悲壮气氛。其次则是哀愁的琵琶的乐声勾起了将士的思恋亲人怀恋家乡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并不是诗歌的首联就明确,而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最终才烘托出一个感人的画面,即英勇善战的士兵在休息之余,听着琵琶开始感时伤怀,内心极其细小的心情也表露无余。而这些感情,更多的就是战士们在思恋家中的妻儿、父母、朋友,家乡的一草一木。
全诗脉络贯通,雄壮昂扬,而战士的勇猛气概、爱国精神诗歌的表面主题,也是边塞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英勇的爱国战士,视荣誉高于生命的少年侠客形象,读的时候只觉奇气逼人,但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导战士久战杀场思恋家乡,怀恋家人的哀愁情思的氛围中,上部分的气壮与下部分的哀情形成对比,这样更加凸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塞下曲》也反映着同样的主题。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少里。千骑黑绍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身寸心是。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雄壮昂扬,铿锵有声,有力地刻画了边塞的壮伟气象和战士的豪迈气概。“平身寸心是”更把战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战士戍边的痛苦生活是李颀边塞诗中军旅生活的另一个方面。
盛唐时,虽然经济及其国力在当时的整个世界里是强大的,但是统治者开拓疆域的野心历朝历代都没有改变多,所以战争仍然很频繁,在那个时候既有安边保国的正义之战,也有扩边侵略的非正义之战。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尤其是身临战场的士兵及其边塞的无辜百姓,他们忍受战争的摧残,为了保命有的投身战争,有的搬迁移民,过着居无定所,水深火热的的生活,忍受的苦难比内陆的人民更多,同时他们对家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期盼是最浓烈的。
在战斗的部队中虽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赤心,每当边关急报、朝廷召唤之时,自然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沙场,浴血奋战,承担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但他们背井离乡,长久征战边关很难归家,除了要忍受边塞荒寒的凄苦生活外,还必须饱受思乡恋家的痛楚煎熬。而在李颀《古意》这首诗歌中的“黄云陇底白雪飞”,以边塞荒寒恶劣的自然气候,衬出了久戍边关的战士的思乡之情,“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更把战士的思乡之情和报国豪情有机地融合起来,既悲壮又昂扬,感人肺腑。
在我国浩瀚如海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以描述边塞上的故事、从军生涯为题材的边塞诗。这些诗有的描绘边塞自然景象,有的直写残酷战争场面,有的反映边边塞人民和战士艰苦生活,有的则反映民族的融合,思乡怀亲的情感。不管是在历朝历代描写战争疾苦的诗篇数不胜数,抒发战士思乡怀亲的诗歌也汗牛充栋。
《诗经》是战争诗以及边塞军旅诗的源头,战争是《诗经》的一个重要题材《诗经》中对战争的描写可大致分为三类,它们有的表现天子、诸侯的赫赫武功,有的从普通士兵角度写出他们的遭遇和想法,表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还有的诗歌从家中亲人的角度表现他们对从役在外的亲人的牵挂。它们各具特色,反映各阶级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自从《诗经·小雅·采薇》描写了战士在戍边和战斗中的“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痛苦生活、揭露军队阶级矛盾。《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千古名句,整首诗作与西周后期懿王之时,是一位戍边士兵在回归故乡途中的歌唱,是他对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反映了征战士兵胸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和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与《采薇》主旨一样,都是以士兵的身份表现战争给自己的一生带来的痛苦。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则借征战的士兵之口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这与战场上的将士对家人的思恋形成对比,形成互补。《唐风-鸨羽》就深刻地反映了由于“王室糜”而带来的“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不能艺稻梁”的社会现实矛盾,联想到田园荒芜及父母不得事养的悲惨处境,心里极为悲痛。从而发出“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的呼号,反映了他们要求过上正常安定生活的心理愿望及对戍边战争的厌恶与否定。在《小雅-出车》《六月》等;从战争形势的严峻,战备的紧张心理,写出师的盛况,期盼回归的那一天的怀归的心理,以及凯旋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心情。
魏晋时的曹植,他的乐府诗《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全诗有高大的人物形象,有雄壮的战争场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写出了战士告别父母妻儿、忍受思恋家人的心情,开赴边关作战的雄心壮志以及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而在李颀的诗歌当中除了表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牺牲精神外,我认为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是表现对战士的同情,对无家可归的难民给予同情,在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是去表现他内心的感情。
高适的《燕歌行》之所以传唱千古,就在于它表现了官兵之间的鲜明强烈的阶级对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在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植、鲍照、杨素、薛道衡等都曾写过一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而且他们的边塞诗歌中也同样抒发了思想怀亲的真挚情感。
李颀也就是继承我国这些诗歌的传统,即在诗歌当中注入真挚之情,反映现实境况,这些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人是中国的脊梁。
唐代边塞诗与边地乐曲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诗人不仅以边地乐曲为题进行创作,而且还在各类边塞诗题材中融入大量的西域胡族乐器,诸如羌笛、横笛、胡笳、角、胡琴、芦管、琵琶等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渲染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空间。李颀的边塞诗歌当中也不例外。
在他的五首边塞诗歌中,每一首都有一种胡地乐器出现,凑出哀情的乐曲。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充满异域情调的边塞戍守征战活动中,胡乐自然充当了边塞诗中特有的情感符号,诗人们在边塞特有的生活韵味的感染下,通过独具魅力的胡乐意象,构建起了不朽的边塞诗魂。
李颀的五首边塞诗都涉及胡乐意象,这些诗作因胡乐意象的恰当运用构成了其诗作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胡乐的浸染下,有边地游子的悲怨,有三军将士的泪水,有远戍征人的乡愁,有闺中少妇的哀怨,这种独特感受与音乐旋律交相辉映,是那个特定时代审美风貌的传神写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内容。诗人通过对音乐和人生体验中,发挥其想象,找)出了感情与乐声的共同点,引起共鸣,奏出了忧伤、优雅而孤寂悲壮的乐章。如《古从军行》这一首(《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歌一开头就把我们引到了一个遥远的边塞自然环境中,从“白日”“黄昏”,从“望烽火”、“傍交河”到“风沙暗”,边塞战士日常生活的繁琐而又紧张、防守边关任务的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远嫁他国的美丽公主能够用琵琶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胡曲倾诉自己的“幽怨”,在刀光剑影的征战的士兵,他们思恋念遥远的亲人的苦楚无处向人言说!“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笔锋由抒发情感突转为写边塞之景,浩渺无边的荒漠,漫天纷飞的大雪使人感到无比的荒凉和惆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胡雁”即南飞的大雁,因来自北方胡地,故称胡雁。胡雁因离边塞的胡地人民倾泻而出的泪水同样是对各民族人民苦难的形象真实写照与血泪控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诗人选取“玉门被遮”而哀鸣,与战士离乡之悲相通,这就勾起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典故,借古讽今,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诗境,把思家念亲、功名追求及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放在血水与战火、求生与惨死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加以集中地表现,具有了极强的情感震撼力。“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是对不正义的边塞战争性质与悲惨战争结局的全面总结。整首诗歌展现的是军旅生活的痛苦与无奈,悲壮苍凉、声声哀怨,笼罩着深深的忧思。
又如他的《古塞下曲》(《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二)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古意》(《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塞下曲》二首
直受出身早,边功沙漠垂。
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
在这三首诗中,诗人对羌笛,琵琶的音乐特征作了描述。
羌笛音悲、愁肠百转,琵琶音苦、哀愁凄婉。烘托出浓重的富于悲怆情调的诗情。前首诗叙写战士告别家乡,历经跋涉,来到一个环境截然不同的边关,战争绵绵不断,防守边关的任务了无归期,徒有思乡盼归之情,胡地音乐的演奏更加重了富唐代时特征的悲剧色彩。诗情回荡反复,诗意缠绵悱恻,形象鲜明而含蓄蕴藉。后一首诗叙写壮志勃发的少年,素来怀有建功之想与报国情怀。但当他们听到琵琶、羌笛的曲调时,难免产生情感的共鸣,“泪如雨下”更反衬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豪迈情怀。
五律《塞下曲》:“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以羌笛声音给人们带感人力量。诗人把人的抽象的情感和边塞的自然景物特点融为一体,渲染,烘托出苍凉悲怆的抒情氛围,从而构成哀婉的诗歌氛围。在这样的哀愁氛围中,思恋家乡怀恋亲人自然而然的从内心升起,成为将士们安慰内心的最好良药和最大的希望。
三首诗歌都通过胡乐之声鲜明地再现了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豪气冲天、心系祖国,思亲怀乡的柔情的内心世界与无畏不具精神。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李颀的边塞诗歌,在其雄浑的自然气势中,壮伟的志向气质中突显温暖的,柔情的思乡怀亲的细腻情感。这不仅仅是他思想的一个真实的反映,也是唐代社会中人民的心声。
可想而知,李颀仅有的五首边塞诗歌之所以在今天还能流传,被人们喜欢,是离不开他在诗歌中所倾注的那点思乡怀亲的情感牵引。
随着人们对李颀边塞诗歌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他诗歌中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得到今人的推崇喜爱,李颀金子般的光辉在星空越来越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