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一流专业的建设是一流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流专业建设应从专业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结合针灸推拿学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探索设计专业内涵式建设路径,以期待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面对国内外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中医药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简、便、廉、验、效”的中医药特点凸显的淋漓尽致,中医药相关高等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社会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好、专业工作能力强、发展空间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针灸推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高端引领、战略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共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支撑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加大对基础学科的稳定支持,鼓励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同时,各高校将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学科或学科群建设为牵引,重点围绕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全链条、全生态的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此外,各高校将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建立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应用成效为核心的多元多维的学科评价机制。
凝练学科特色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强化科研源头供给、突出社会服务贡献、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学科治理体系和构建良好学科生态十大举措,积极促进全市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把培育高尚师德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全过程。突出师德激励,严格师德考核,加强师德监督,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要探索完善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师资优势,通过延聘或者授予“终身教授”等方式,让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名师、名医发挥余热,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并从政策上鼓励年轻教师跟师、跟诊“回炉深造”,通过“拜师”“双导师”等形式,真正传承老专家、老教授们的教学情怀、教学本领和临床技能等,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学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贡献力量。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培养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对中医药发展有充分自信、对社会责任有担当精神、对中医药理论有深邃领悟、对中医药实践能力有深入掌握、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刻认识的一流中医药人才目标,突出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开设一批中医药、针灸推拿、康复文化特色课程,优化推拿、康复等级考试,创新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大力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医学与理学、针灸康复与药学相融合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发挥“文化优势”,建好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坚持以“艾芯中医药文化大篷车”医药文化宣讲为重点,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以期待获得更多社会关注,积极支持青年医师发展,关注民生之乡村教育以及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等社会热点,关注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建立辽宁老中医医案整理库及青年医师师承资源双选库,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更期待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如支教、支农、支医、助残、助老、关注贫困医学生等等,希望每位注册志愿者立志做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对社会有贡献的“新四有”青年。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以“助老、助残、助学”为重点,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的结对形式,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实实在在卫生健康、养生康复、助残助学、募捐筹资、社区讲坛、社区养老项目服务等诸多帮助。
创新中医药文化推广方式。通过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家讲座和开设电视专栏等方式,大力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效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精心打造《针灸学》等精品课程,通过与沈阳市育才学校、白龙江小学合作开展中医药传统启蒙教育、与辽河街道共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传统保健体育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创新开展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服务、宣传能力和实效。
学科专业一体化,发挥优势,办好特色。立足专业的整体优化原则,以一流课程引领一流专业建设。集中力量与优势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分批次完成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整合资源将专业核心课中的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为省级一流课程。课程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学院坚持从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与形式设置,以一流课程建设,带动和引领一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争取建设3-5门校级一流课程,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并发挥示范作用,达到提高专业整体水平的目的。
完善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学院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努力将针灸推拿学专业建设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努力将康复治疗学和中医养生学建设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持续推进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科研实践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教协同、产学研用、国际化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新医科、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持续营造学科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构建以国家级一流学科以中医药学科为建设主体,强化中医药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以生命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等支撑中医药学科新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群体效应,提升一流学科竞争力。
将“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工作作为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主旋律,是我院“双一流”建设新时代中的新结合。双一流”建设中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从新时代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最新政策文件,是对中医药院校发展思路的及时跟进,本研究对丰富中医药院校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