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桂同
在饶阳县田庄村,时常见一位耄耋老太太,推着老年四轮车沿村边公路边,步履平稳,匆匆而行,路人见了常说:“看咱村的老寿星,还是个老党员、老革命呢!”
她叫崔双月,1924 年8 月生于饶阳县马庄村,1937 年日本鬼子铁蹄踏入华北大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在白色恐怖的岁月,她父亲崔冬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打鬼子,锄汉奸,教育群众坚决不做亡国奴。在父亲的影响下,崔双月1938 年加入儿童团,任儿童团团长,经常为党员活动和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胆大心细,勇敢机智,尤其在为县大队、区小队送情报工作中,时常以串亲、要饭为名,每次都能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动员父母在家里建立了夹壁墙,挖了地洞,多次掩护党的干部和八路军伤员。
1941 年冬的一个大雾天下午,县大队在城南王庄一带伏击了下乡抢粮的日本鬼子,部队撤下来后有9 名队员跑进村里,她急忙把战士们隐藏在自家的地洞内。不一会儿,她听到鬼子叽哩哇啦越来越近,就勇敢走出院外。鬼子看是个小孩儿,就吓唬说:“八路哪里去了,不说死啦死啦地!”她假装害怕用手往西边一指,引开了鬼子汉奸。天黑后安全了,战士们爬出地洞,她连忙端出做好的饭菜,热情招呼战士们吃得饱饱的,才让他们转移。因表现突出,1944 年崔双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 年,22 岁的崔双月在农村已是老姑娘,父母为她的婚事着急,她提出男方思想必须进步,必须是党员。经人介绍,年底嫁给了田庄村贫民团的党员刘志斌。这时,日本鬼子虽然已经投降,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了内战。她积极组织妇女为解放军做军鞋、军衣,鼓励丈夫参加担架队、送粮队。1947 年,解放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到处缺干部、缺人手,她支持丈夫不要恋家,一切服从党组织安排。刘志斌先后到沧州、德州、枣庄等地参加支前工作。淮海战役后又转战北方,到保定一带服务平津战役。作为党员的崔双月怀着对亲人的牵挂,全身心投入到支前工作。偶尔丈夫回家,她常说,“家里有我呢,革命工作第一。”总是这样催丈夫及早归队。
1953 年11 月,崔双月接任田庄村妇联会主任,她团结带领妇女上夜校识字,提高广大妇女政治觉悟,鼓动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积极缴纳爱国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1956 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崔双月组织起田庄村青年妇女突击队,和男青年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给庄稼施肥、除草,常常是天不亮就到了地里,男突击队来后早已经拉下他们一大截,真正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田庄村妇女突击队成为全县标杆,连年受到县委表彰。
田庄村东有600 亩土地是滹沱河故道,沙化严重,土地瘠薄。1957 年秋后,村党支部决定在大雪封地前改良这片土壤,做法就是把沙土挖下去,把好土翻上来,好土层不少于半米,任务交给了青年突击队。崔双月带领50 多名妇女青年突击队向男青年突击队下战书,将任务一分为二,看谁能率先完成任务。起初两队各不相让,你追我赶,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工程到一半时,妇女队所分的北片突然遇到沙土层增厚,土方量猛增长了三分之一,一时被男队超了过去。
面对落后状况,崔双月鼓励突击队员们,“不就是多出力,多流汗吗,我们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她们早起一个小时,带上干粮,中午派人送饭,晚收工,逐渐又赶上了男队。她们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到任务完成前终于反超男队,赢得了男队和田庄村群众的衷心赞佩。石家庄专区和县的领导前来参观视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俺们村妇女青年突击队可是立了一大功。”1958 年冬,崔双月光荣地参加了县委隆重表彰的劳模大会。
崔双月参加革命工作83 年,入党77 年,处处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从不占集体、公家分外的便宜。
她的爱人刘志斌解放后先后在定县、保定地委、蠡县工作,每逢爱人回来她都叮嘱:我比你入党早,公家的一张纸、一个铅笔头、一张邮票都不许往家带,这事得听我的。工作中,刘志斌岗位不断变化,职务也不断高升直至正县级,崔双月从不担心爱人在经济上犯错误。
崔双月常对4 个子女和孙辈孩子们说:“共产党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公家的东西,除了红领巾、奖状,一针一线都不能往家拿。”儿子刘子明聪明但也顽皮,没少挨母亲的棍棒打。那个粮食短缺的时代,小麦成熟前在邻村上初中回家途中饿了,小孩儿搓麦穗吃是常有的事。崔双月一次在给儿子洗衣服时,发现兜里还装着麦穗,她揪过来就打。刘子明回忆说:秋季玉米快熟了,在地里用火烤熟了吃那是真香。但每次既不能让村干部发现,回家前还得把嘴巴洗干净了,要不就又是一顿狠揍。
崔双月有三女一子,爱人是县级干部,自己是老党员、老模范,和县上很多领导都熟悉,给子女安排工作不是难事,可她除一子一女靠自己升学跳出了农门,两个女儿想当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的愿望都落了空。20 世纪70 年代末,县办工厂在农村招工,小女儿当时还未结婚,求母亲给找领导说个话。她教育女儿,别人家的孩子能在农村务农,我们怎么就不能?走后门的事咱不干,不能让群众说闲话、戳脊梁骨。
20 世纪80 年代初,饶阳县建化肥厂缺技术干部,儿子刘子明大学学的机械,毕业后分配到了大城市一个电机厂。崔双月知道后给儿子去信,说大城市知识分子成堆,不缺你一个,赶紧响应县的号召回来工作。同事们说从大城市往县城调多傻啊,可刘子明却说,“就俺娘的脾气,就是揪着耳朵也得给我抻回来。”
人都是隔辈亲,崔双月老人也不例外,但她从不骄纵孙子辈们。吃饭不许挑食,坚决不许浪费,碗里不能有剩饭,往家拿回奖状是才她最开心的事。她常对孩子们说:“现在生活多好啊!日本鬼子在的时候,睡觉不敢脱衣服,上炕不敢脱鞋,一有动静撒腿就往外跑,他们太可恨了!你们一定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争取为国家多作贡献。”
好家风带来幸福日子。老人家今年97 岁了,早已四世同堂,身体还很硬朗,每天还能围着村转上五六里路,也从不让人跟着,唯一就是耳背,但每天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一天也不落。她常对人说:“习近平总书记好啊!看俺们村里村外跟花园似的,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党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