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天津 300000)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也应当尝试着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源丰富、内容有趣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对于当下的学生们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产物,他们“沉默”,但却愿意和平板电脑对话,他们好动,却在多媒体面前显得安静好奇,他们叛逆,但在移动终端的带领下他们又如此拥护。
1)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微”字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课正是运用短视频的形式,用长约10分钟的时间讲解本节课重难点,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经典交响》中,笔者尝试把这一单元的每一节课录制成微课的形式与学生分享。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欣赏中外交响乐作品,并演唱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中第二乐章中的一首《念故乡》。欣赏和唱的基础都是先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交响乐,因此,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先是录制了《十分钟带你了解交响乐》这一课,讲解乐器组的分类、编制、位置摆放,甚至是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学生对概念有清晰的掌握,自然会想了解更多趣味性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时候加以引导,再去讲解《命运交响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2)延伸课堂,拓展视野。课堂的时间有限,但是往往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教师还在滔滔不绝。还拿我们之前提到的交响乐举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只有八分钟,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长达80分钟,教师做不到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既讲解什么是交响曲,又分析每个乐章之间的联系,更做不到全部听完。但是运用微课却可以把最“精华”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可以讲解我们课堂上没有讲完,没有深挖的知识点。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微课讲解学生当下最喜欢的流行音乐,这样不仅解决了课时不够用的问题,同时也会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人音版五年级上册《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时,笔者特意在海南度假时拍了一节背景有海浪、沙滩、仙人掌的微课,通过这样的背景,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本节课重难点,想必学生们会对本节课有不同的记忆。更为有趣的是,当我运用两三节微课来辅助课堂时,学生们竟好奇的问起我:“老师,您是运用的什么软件来录制这些小视频的?”这一下激发了我继续录制微课的信念,同样,我会让学生们辅助寻找素材,教师去整合、录制,这样的微课不仅是属于教师一个人的,更是与学生们共同的劳动成果;不仅是单纯的录制、讲解,还会随着学生的不同,岁月的流逝推陈出新,凝结师生共同的智慧,让师生共同进步[2]。
1)视频连线,打造课堂意境。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放牧》,每一首歌曲都和蒙古族有着密切的联系,用音符描绘着蒙古族的诗词歌赋、风土人情,亦或是历史人物,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一个个的短视频是我们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和蒙古族牧民有一段两三分钟的视频连线,将会提高我们课堂的真实性。笔者有幸,在读书期间结识几位蒙古族朋友,为了让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每每讲到蒙古族传统音乐,都会与他们视频连线,让他们给远隔千里的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美食、生活习惯,甚至再邀请他们拉上一首马头琴曲,唱上一段呼麦……虽然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总是能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们而言会比那些高清图片、短视频更“实在”。
2)视频连线,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热情。同样的方式,我应用到了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雪域天音》,在讲授《献上洁白的哈达》一课时,和提前联系好的一位在藏族支教的老师连线,他不仅给学生们讲解了藏族有名的乐器扎木聂,还向学生们介绍了布达拉宫,在学生的提问下,向学生们介绍哈达的由来与囊玛。这不仅会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感受,同样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民族音乐的欲望,不管到什么时候,当他们真的走进西藏,想必他们会想起这堂课上所提到的音乐知识,利用这种形式可以让歌曲在学生耳畔回荡,在创设意境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辅助学生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音乐课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课堂上学生要用耳朵听,嘴巴唱,动脑想,甚至不免要拿手指画旋律线,这样眼、耳、口、手的齐动也是音乐课独有的魅力。然而,在课堂上总会有学生被冠上“跑调”、“不协调”的“殊荣”,老师虽然是本节课堂的主导者,却并不能对每一位学生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在课上花掉三五分钟的时间去纠正个别学生的“跑掉”、“不协调”问题,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特殊的音乐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我的课堂上,应用最多的是“极品钢琴”,学生可以两人一组,每人都打开自己手中Ipad中的极品钢琴软件,在遇到大跳音阶、变化音时,他们用自己手中的钢琴软件去解决音准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每个孩子对键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一课中,出现了升fa这一变化音,从sol到升fa的半音变化,体现着作者对于故乡小路的细腻情感,与其给同学们讲解什么是半音,还不如让学生们去感受、弹奏、聆听半音的变化。或许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经过无数次的范唱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经过学生的亲自尝试,仅用一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在音乐软件的辅助之下,学生们的音准问题可以得到适当的弥补,对于一些不敢张嘴唱的学生,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个人空间,满足了这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
2)提高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笔者任教过低、中、高段不同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私下里,他们很喜欢和老师成为朋友。借助于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和学生们有一个约定,在本班每周抽取一名幸运者,周六日与老师在“全民K歌”中共同比赛,比赛曲目由学生定,可以是课本之中,也可以是课本之外,教师也可以把认为好的作品带入课堂之中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教师不仅要用高端的技术去吸引学生,更应在这浪潮中争得一席之地。微课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弥补着课堂中的不足,对传统的课堂也是一种有效的延伸,它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解决知识的盲点,把我们带入全新的学习时代;远程连线的融入,使得课堂更“立体”,打造了更完美的课堂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探索音乐的更大热情;音乐软件的辅助,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需求,弱化了师生间的隔阂。不仅是上述所说,信息技术的体现无处不在,短视频、VR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等等,都体现着老师们的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