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学生体育精神培养与教学改革路径新思

2021-04-14 21:46:42潮洛蒙
卷宗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群体个体

潮洛蒙

(内蒙古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体育精神是体育课堂培养的核心,也是体育课程的内在要求。当下,在强精神、重民族凝聚力的新时代,体育课程中体育精神的培养更应为课程培养的重要一环。体育精神于学生个体的培养而言,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新时代的当下,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体育精神则是当下学者与专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学界与教学界的研究来看,大多数个体集中于问题讨论,而对具体策略的探讨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从体育精神的视角入手,结合具体课程实践对体育精神进行一系列实践性的探讨,以期为体育教学、训练的一线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体育精神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个体的成长是由自然的身体、社会的身体与精神等三个层面构成。而精神,则是个体世界的主观的具象,是每个个体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从层面上来讲,精神是一个多面词。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有着不同的呈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精神”的理解和确定则也有着不同的界定。然而,全世界近乎于通用的一种精神,则呈现为公开、公认的,那就是在体育领域中的“体育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精神则是精神的下属概念,是与体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类属。体育精神从宏观上来看,有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意蕴。在体育课程中所体现出来团结、集体、对抗、顽强、克制、仁义均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凝聚、融合、协同,也均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在精神在日常生活之中是相对抽象的,而在体育课程上则更有可操作性。

2 体育精神的内在特征

1)体育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身性。相对比而言,“在身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技能教学,还是理论梳理,体育教学都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求“身体力行”,换言之,要求“身体在场”,缺少身体在场或者身体参与的教育,均不能称为体育教学,而缺少身体体验的精神教化的精神培育,严格来讲,也并非体育精神的主旨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个体的积极向上、克服自我、集体合作、利群心理等体育精神,均是个体在体育参与中获得的。诚如法国体育学者所说:“对身体性的关注,除了体育,其他任何一个学科均无法与其比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均是通过身体技能习练、竞赛规则的执行、以及相应的比赛场所,个体身在其中,而获得体悟、反思,而后获得精神上的认同与升华。

2)体育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二:对抗性。“对抗”是体育精神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同时,它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从学理上来看,“对抗”是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的一个必然规律。当资源相对短缺时,“对抗”是必然出现的。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而产生了“对抗”,同时,为了游戏也产生了“对抗”。而体育精神中的“对抗”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人生生存的反应,随着物质富足,“对抗”在休闲与游戏中被人类放大。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抗”则成为培养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一因素是在有“规则”限制的前提下,这是体育精神的“对抗”的双面性。换言之,体育精神的“竞”是要培养个体习得有限制性的“对抗”。对抗中有限制、限制中有对抗,二者相辅相成。

3)体育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三:集群性。个体生存必然要依赖于群体,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重要事实,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生存。而个体如何融入社会,对于任何个体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而体育教学对于个体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则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便是“集群性”,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都是群体进行划分的。个体位于群体之中,群体或多或少的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系列精神“场域”。体育运动场景、运动项目则为个体有效地融入群体提供了诸多机会和这空间,通过运动项目,个体较容易进入群体之中,实现良好地融入。

3 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精神的培养

1)创设体育情境,启发学生集体意识。与其他科目相同,体育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情感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教学设计常常会使得教学显得无趣,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显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要适当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为显著。首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点、心理能力与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体育教学分解、进行不同分工,并且,给个体以角色分配。在一定时空下,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完成分工,便在其意识中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第三,教师可以采用主题设定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之初给予教学目标以一定的主题。或挑战、或抢险、或团结,以此来强化教学团体精神的培养。

2)开发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形成。竞争性、对抗性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来讲,除体育课程外,其他课程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则是相对较为不明显的。而体育课程则较为突出的呈现这一精神特质。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体育精神的特点开发体育课程,尤其是可以开发与拓展一系列体育游戏课程。从课程的实施上来看,体育游戏课程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而这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精神有所体悟。从课程开发的性质上来看,体育游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渴求,促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地与对手竞争、学习克服自我,不断挑战自己与超越自己,充分关注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以积极地、更加乐观的态度回到教学与生活之中。

3)组织体育相应的体育活动,深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精神的培养上,相应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地重要的功用。教师可以借助社团、或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可以在体育课程训练之中,给学生以体育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课余时间组织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以班级、小组、团体为单位参与竞赛或活动,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认识到体育比赛的重要性,使其团队意识、对抗竞争意识有所提升。从形式上来看,体育活动也是聚合学生集体感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球类比赛、拔河比赛、跑步比赛等等,同时,也可以组织趣味性体育活动。最佳的组织方式通常可以是教师进行设计,教给学生们,让学生自行组织进行,这样会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群体个体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