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社会影响作为社会心理现象极为普遍,指的是因为社会压力因素,会令个人行为和态度,向社会更优势的一方变化,体现为服从、从众、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通常情况下,在他人影响下,个体会表现出一定变化,形成促进或抑制作用。这一理论同样也可以用于研究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问题。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逐渐提升,各种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由传统纸质书,转向以手机、iPad、阅读器为代表的电子移动终端。在阅读内容上,以新闻、短视频等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为主,深度阅读习惯养成情况较差,这应当引起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并在推广策略上提高针对性。
选择A高校某院系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由该校大学生在微信群中作答,各班辅导员负责对问卷进行收集。回收问卷数量为360份。调查结果显示,阅读时间方面,低于1小时占比17.50%(63/360),1-2小时占比68.06%(245/360),超过2小时占比14.44%(52/360)。大学生爱读作品类型中,网络畅销书占比62.78%(226/360)。
调查结果显示,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占比26.67%(96/360),只读过少量占比56.39%(203/360),完全不阅读占比16.94%(61/360)。阅读目的中,大多数大学生主要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或者因为自身对经典相对浓厚,排在后面的是为了增加人群中的谈资,或为完成课业任务。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个体态度和行为,可能会因为群体而产生一些改变,但是因此而改变的行为,并不符合个体的本心。上述结果中,单纯为了完成课业任务而阅读经典,就是典型的基于顺从机制产生的阅读行为;而增加人群中的谈资,或者加强和朋友之间的互动,是基于认同机制产生的。
阅读经典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阅读障碍不大的占比27.22%(98/360),认为阅读中存在一些困难的占比38.33%(138/360)。之所以认为阅读存在困难,主要聚焦于内容枯燥、导读不足、周围阅读氛围不浓厚等因素。
经典指的是权威性较强的著作,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书籍,相较于网络畅销书,以及网络平台快餐式、碎片化文学作品,内涵更加深刻,读者如果仅用碎片化时间,很难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核,因此更需要静下心来,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无疑需要花更多时间,很多大学生相对浮躁,在节奏较快的社会,很难做到静心阅读,长此以往,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降低对经典书目的兴趣,进一步减少了阅读量。
经典阅读意识的实质,就是明确经典书目的价值,并自觉选择经典书目进行阅读。但是当前社会整体偏向功利性,反映到大学生阅读习惯上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书籍选择,更偏向于各种工具书,例如技能证书、考试类辅导书,导致经典阅读在阅读选择上如同鸡肋,逐渐被边缘化。一些大学生因为阅读经典无法在自身学业水平提升上,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弃之不读,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短视频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是互为因果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并未履行推广职责,很多想法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不但在经典分类上没有落实到位,而且新人的导读效果同样不好。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建立起经典阅读兴趣,就是因为在书目选择上相对困难,导致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课业要求等强制性要求,在提高学生主动阅读意愿方面效果不好,但是在客观上,仍然会拓展学生视野,令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书目,无形中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陶冶,建立起阅读经典的读书习惯,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高校相关专业的结课要求上,可以要求学生在图书馆的书籍借阅数量达到标准,总结出读书笔记,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强制性社会影响因素作用下,个体行为可能完全相反,反映到经典阅读上,就是自觉性不强,没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制度建立和兴趣培养应双管齐下,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充分调动。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应致力于阅读指导组织的建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经典书目。同时,成立经典阅读书友会,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令书友畅所欲言,加强对经典书目的多角度理解。高校图书馆应重视馆员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导读服务,结合学生的阅读需求,针对性推荐对应书目。
调查结果表明,周围读书氛围不浓厚,是经典阅读难以广泛推广的阻碍因素之一,而社会影响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大多爱好阅读经典,则为了增强在人群中的存在感,这个人也会提高阅读经典的积极性。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同样提供了较大参考价值,可以通过营造经典阅读氛围的方式,提高整体参与度,促进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A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明确了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高校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应当从建立并完善制度,培养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营造经典阅读氛围等方面入手,更好培养学生的经典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