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千米,南距眉山市约20千米,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西各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以南1000米,北至府河、南河交汇处以北500米,向南北外延500米,面积1000000平方米。清代以来的文献中多记载明末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曾沉银于此,近年来在当地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大量文物,文物出水地点与文献记载张献忠“江口沉银”地点一致。2017年至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5000余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共计50000余件,其中包括铭刻年号的银锭及金银册、“西王赏功”金银币及“大顺通宝”铜钱等文物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直接相关,充分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之说,并为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同时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意义[1],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本身与张献忠江口沉银这一历史事件相关联,自其发现以来,拥有极高的关注度,成为一时舆论热议的话题。为让公众了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分享考古发掘成果,普及文物知识,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掘过程中,开展了诸多形式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
招募志愿者全程参与考古发掘。为让公众了解、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弥补工作人员短缺的现实问题,每期发掘工作开始之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都会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除招募考古、文博专业的实习生外,还招募一些没有考古学科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专业,包括有历史、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电视编导、会计等。参与正式的发掘工作之前,志愿者都会被安排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考古工作理论和方法,了解考古发掘、整理工作的一整套流程。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志愿者们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发掘组主要负责探方发掘、记录,民工管理。摄影组主要负责对出水文物进行拍照、摄像。资料组主要负责出水文物的编号、定名、记录、装袋、贴标签。库房组主要负责出水文物的入库、分类、统计、整理。不同于其他大多数考古志愿活动只是让志愿者象征性、体验式的参与考古工作,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招募的志愿者们都会独立承担相应工作,全程深入参与,而不是浅尝辄止。通过这种“参与式”志愿者的工作模式[2],一方面,既能让志愿者亲身参与到具体的发掘工作当中去,认识到考古工作性质,学会如何进行发掘,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又能解决人手不足的现实问题。
参观遗址发掘现场,让公众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工作。参观考古发掘现场是进行公众考古常见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2018年4月18日是第36届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在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了一次对外开放活动,这也是遗址首次对外向广大市民开放,100名普通市民被邀请参观遗址发掘现场。为办好此次活动,工作人员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规划参观路线,制作展板、布置文物展场等。活动当天,市民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参观,直接接触到真实的考古工作场景,近距离参观出水文物,发掘人员进行现场讲解,让市民了解考古发掘的具体工作流程,认识到考古发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加深对考古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观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人员都予以回应和解答,双方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互动。
借助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展示。近几年,考古新发现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自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现以来,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每期遗址发掘过程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都会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对外公布发掘的进展和收获。此外,在整个发掘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新华网、腾讯网等各大新闻媒体都对遗址的发掘情况、进展进行了及时、深入、长期的报道,中央电视台还以记录片的形式进行宣传、介绍,如《江口沉银发掘纪实》《江口沉银大揭秘》《江口沉银之谜》等。除通过传统媒体,还借助新媒体加以宣传、报道,例如,通过网络现场直播的形式向公众实时展示现场发掘工作。此外,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在经常发布遗址发掘工作动态,普及考古相关知识,并同网友进行广泛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分享考古发掘成果。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相关的学术讲座曾先后走进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国家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单位机构。粗略统计,目前已有20余场讲座在学校、博物馆、社区当中开展,讲座面向不同的群体,有教师、大中小学生、普通市民,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在讲座当中,发掘项目负责人通过讲述遗址发掘的工作方法、成果、收获以及发掘工作背后的故事,同在场听众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公众对于考古的诉求、意见,并为听众答疑解惑,广受好评。
举办专题成果展览。为让公众了解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新发现、新成果,截止目前已举办4场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相关的专题展览。2018年6月至9月、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先后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和四川省博物院举办了《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2019年7月至11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沉银重现——四川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2019年4月至7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展览除展出遗址出水文物外,还全面介绍了考古发掘工作流程、工作方式以及运用到的科技手段,让观众对遗址的发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不同于常设展览展出的文物,这些展览展出的都是新近发掘出水的文物,且都是首次面向公众展示,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公众对此也有较大的兴趣,一时间掀起了观展热潮,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不难发现,相较于大多数公众考古实践方式单一的情况,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的公众考古实践方式则是多样的,面向的受众更为广泛,同公众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互动,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效果,是公众考古实践较为成功的案例,对于今后开展公众考古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是值得推广的。
开展公众考古,需要厘清公众考古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公众考古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但目前学界尚未对公众考古存在一个统一的界定。“公众考古就是考古学的大众化,其核心思想为考古学利益相关者 (public stakeholder)、交流(communication)和解释 (interpretation)[3]”。“公众考古(学),即可泛指所有涉及考古文博行业与公众、社会的实践与研究[4]”。“它(公众考古)根本上是要将考古学回归公众,强调考古学的公益性,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通过考古机构和考古学家引导和转换,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最终达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目的[5]”。虽然关于公众考古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不难发现,开展公众考古旨在通过各种实践途径来拉近公众与考古从业者、公众与考古的距离,同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普及文物考古知识,使公众认识到考古工作的性质、内容、方式及方法,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文化遗存保护当中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涉足公众考古领域,进行公众考古相关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国内开展公众考古的实践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招募考古志愿者;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借助媒体宣传;开展学术讲座;举办成果展览;出版科普读物等。除了进行具体的公众考古实践外,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公众考古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发表,不少学者就公众考古的定义、发展历程、实践模式、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讨论。
近年来,公众考古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国内,公众考古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公众考古实践仍没有完备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公众考古”还未上升到“公众考古学”。其二,公众考古力量薄弱。大多考古研究机构在进行公众考古实践时,仍是各自为营、独自摸索,加之又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支撑,公众考古实践难以开展。其三,不够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公众考古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公众考古课程,硕、博士研究生中鲜有以公众考古为自身研究方向的,专门从事公众考古研究的人员为数不多,很多都是“兼职”进行公众考古,公众考古行业面临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其四,考古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既是考古机构和考古人员向社会和公众实证自身专业和价值的途径和手段,更多的是一种职能和手段[6],然而,事实上,大部分考古从业人员,在闷头做好学术,做好基本业务工作外,很少关注公众考古,忽视同公众交流、互动,缺乏自觉的公众考古实践意识。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公众考古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备受好评,是一次公众考古实践的成功案例。目前,在国内,公众考古越来越受到关注,考古已开始走出学术“象牙塔”,面向公众,不再孤芳自赏,公众考古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公众考古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理论体系还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建立健全,需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考古从业人员需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公众考古的实践与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