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蕾静
(苏州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002)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古籍收藏机构,在保障古籍资源安全、传承利用古籍内容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苏州自古风物清嘉,在江南烟雨氤氲中,书香绵延,世泽久长。1914年,苏州图书馆在可园成立,当时的馆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馆址设在可园。1937年,在当时馆长蒋吟秋先生的主持下,苏州图书馆举办了近代史上一次有名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关于展会的情况,在《苏州地方志》上记载:“1937年2月20日至3月2日在可园举行的‘吴中文献展览’。此次展览集吴中文物精华之大成,开吴中文物展览之先河,其盛况可谓空前。总计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件,分14室陈列。”作为展览会的主体,典籍文献是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品中的重头戏,四千余件展品中典籍文献占了90%以上,吴中各家珍秘可一览无余。这与苏州古代刻书文化的兴盛及浓郁的私家藏书传统分不开。
苏州现存古籍的数量和质量仍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苏州图书馆是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苏州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已达124部,位居全国同类图书馆前列。苏州图书馆不久前举行的“册府千华——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将苏州市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的150部珍贵古籍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苏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宋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和《容斋随笔》平时深锁库中,难得一见,这次均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古籍兼具文物收藏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在文旅融合、文化传承背景下,苏州图书馆从多学科、多路径创新古籍开发策略,解决“藏”“”用矛盾,实现“藏以致用”,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我馆古籍保护工作的主要思路包括:第一,通过文献汇编、丛刊影印和整理出版,大力挖掘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融媒体、数字人文等现代科技,开展古籍数字化,开发智能数据库,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深度开发。第三,通过古籍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开展古籍阅读推广。第四,通过展示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等“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古籍文献的文物、艺术价值,实现古籍开发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1)整理出版特色馆藏古籍。苏州图书馆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目前馆里设有符合温度、湿度、安全保卫等各项规范的标准化古籍书库和古籍修复室,古籍收藏条件全国领先。而且我馆一直注重对馆藏特色古籍文献的合理开发,先后编写出版《苏州图书馆藏古籍善本题跋》、《三经音义》、《重刊明心宝鉴》等,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珍稀文献。
2)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俗话说:“纸寿千年”,古籍寿命既是漫长的,也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古籍也在逐步地酸化、老化与变质。针对古籍面临的破损、酸化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数字化、缩微等高新科技在古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苏州图书馆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珍贵古籍数据库,可实现远程登录、全文检索功能,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把古籍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截至2020年,苏州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地方文献与珍贵古籍1141部、14034卷、732608页,先后建成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及珍贵古籍数据库,如苏州记忆、老照片等,在苏州图书馆官网均能查阅。
3)依托馆藏古籍资源,举办展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苏州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古籍资源,今年举行了“风雅总持——纪念文徵明诞辰550周年文献展”,展出和文徵明相关的明清刻本、明清拓本等珍贵文献近百。平时不定期开展以“吴门缥缃”命名的系列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举行古籍修复体验、古籍版刻刷印、古籍诗文吟诵、线装古籍制作等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展览和体验活动,推动古籍宣传推广,让现代读者了解和接受古籍,拉近古籍与社会公众的距离。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古籍保护推广。目前,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的发展,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社会阅读方式重要类型之一。随着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不断更新,微信用户数量飞速增长,通过微信平台宣传古籍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苏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出栏目文韵苏州,将苏州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进行发布和宣传推广,社会反响热烈。
1)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苏州市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作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多元化争取扶持古籍保护资金。本市财政部门对我馆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希望今后能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3)实施古籍保护人才发展战略。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整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水准的古籍知识。古籍修复技术是一项古老的专业技艺,是一项责任心、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古籍修复的艰辛所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却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能攻克。对于现在从事古籍保护、地方文献整理的馆员,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馆藏,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培训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研究人才,形成一支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
4)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新媒体等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未来我们应该在做好古籍保护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在各方面予以创新与突破,以期使古籍能够真正活在当代,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