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玲
【摘要】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选修课程。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深度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法律意识及生态环保建设理念等),构建相应的教学案例,探索本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以期能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并为“课程思政”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道路工程 桥梁施工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TDKCSZ2212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4-0098-02
课程思政,即在非思政专业课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它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目的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1]。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之举。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是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面向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为培养路桥工程卓越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相关道桥施工技术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相应施工技术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自豪感,更有利于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道路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处理、路基、路面基层(底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二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桥梁基础、下部结构、梁式桥、拱式桥、大跨度桥梁(斜拉桥、悬索桥)的施工技术。通过梳理各章节教学知识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一)家国情怀与专业自豪感
在绪论、道桥施工技术部分,结合我国在道桥施工技术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先进施工技术/设备及涌现出的杰出道桥工作者,通过典型模范——桥梁之父“茅以升”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和“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事迹及视频资料,将科学家在建国初期物资缺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知难而上、永不放弃和勇于奉献的国家情怀讲给学生们听、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早期我国道桥施工技术的落后与艰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交通强国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休戚与共,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引入“交通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加深其认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专业自豪感。
(二)工匠精神
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工匠精神指的是指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是推进制造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道桥的放样测设、施工、检测、监理各环节中均涉及到数据的记录,原始记录数据不得任意涂改。为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因主观或客观因素记录有误时,教导学生需根据规范进行修改,对记录所有改动的地方均需要本人签名,培养学生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增强学生个人责任与担当意识。
道梁的各类规范是道桥施工人员的工作依据与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告知学生教材中道桥工程等各项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的依据均来自规范,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随时查看规范的意识与习惯。通过设置错误案例,指导学生结合规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查、学规范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追求真理及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法律法规意识
道桥方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均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应告诫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必须要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做工程决策时多方位进行综合全面考虑,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本行业各项规范。
在讲述道桥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的教学环节中,及时更新道桥施工及使用期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引起学生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检验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视,结合学生小组课堂深入剖析、讨论工程事故原因,来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按章操作的责任、岗位意识,教导学生树立施工安全、法律法规意识。
(四)生态环保建设理念
在整个教学中,融入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不能远离绿色施工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灌输将绿色施工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贯彻在整个道桥的施工过程中。
通过讲解“经济、绿色”节能建造方针,向学生展现科技技术进步推进道桥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典型案例,道桥专业施工问题解决的方案对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结合典型案例有:制备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水泥生产为例,每年,全球对波特兰水泥的消耗高达28亿t。水泥生产消耗大量的能源,排出大量的CO2与其他大气污染物。每生产1t水泥会释放1t的CO2,而在水泥制备过程中将产生大量CO2其产量占全球CO2排放的5%~7%,对全球暖化的贡献率为4%。通过工程科技进步,生物沥青、沥青再生、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微粉)、建筑垃圾、废轮胎等完全或部分替代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实施“绿色”环保建造工艺,对交通行业碳排放的降低,对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该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考核机制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
课前准备阶段,任课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程相关蕴含思政元素的学术前沿案例、典型模范案例、工程实际案例等,制备PPT课件,按时间节点依托网络课程群发布PPT课件内容,供学生提前准备;课间实施阶段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阶段,对这方面内容的讲解要详略得当,要多元化,不要占用课堂过多时间。课前准备及课堂知识串讲要突出重点,通过合理的教学导入,巧妙地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案例有机结合,使课堂生动活跃、内容鲜活有趣。严格把控好思政讲解时间,做到既能充分诠释,体现思政要素,又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讲解专业施工基础知识。课后交流阶段,依托钉釘、雨课堂、超星等网络平台,一方面可发布随堂课后复习资料(作业、视频等)或者思政专题讨论题,也可展示优秀案例和纪录片供学生自学;一方面供学生遇到难题随时提出,便于进行师生双向无障碍交流。
(二)实践教学法
在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阶段,结合周边施工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施工技术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进企业、进施工现场亲身参与及动手实践;在毕业大实习阶段,结合在大三暑假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工作,派遣学生到道桥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及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切身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
本课程原来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综合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在对本课程加入思政元素后,将加入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内容,为此将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汇报或课程讨论融合进案例教学过程中和开放性作业中,将平时成绩的占比增大到40%,其中思政专题研讨PPT汇报(10%)、思政报告或专题作业(10%)。如“道桥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施工、监理人员在道桥施工的责任与担当”“道桥施工的绿色新型施工技术有哪些”“在道桥施工过程中如何体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等。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育人育才的一项伟大举措。本文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该课程各个教学知识点,深度挖掘蕴含在本课程中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探寻合理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在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诚实守信的工匠品质。本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课程思政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但是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进一步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尤其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多重融合,在调动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国责任感及民族自信心。将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汤里,让学生从“汤”里品出“盐”的滋味,吸收“汤”的营养[5]。使工科的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全环节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2]沈扬,吴佳伟,芮笑曦.基于“金课”建设的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24-30.
[3]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Z].新华社,2016-03-05.
[4]蔡燕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95-98.
[5]彭刚.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N/OL].中国青年, 2020- 06-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8813550313 7713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