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流散与转移

2021-04-13 15:47吕明磊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

摘要:1937年7月,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继续向南侵略,河南博物馆为避免文物沦于敌手,遂决定将馆内重要文物转移至汉口与南阳,随后抢运到重庆。而日伪政权统治开封期间,河南博物馆大量文物被日军劫掠,许多珍贵文物流散。本文从河南博物馆文物转移与流散两个方面论述日军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罪行,同时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经验与反思。

关键词:河南博物馆 文物保护 流散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二里头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心。悠久的历史积淀给河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的文物古迹有两万八千多处: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南阳汉代的画刻石像、“神都”洛阳到古都开封、偃师二里头遗址到郑州的商城亳都,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河南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河南博物馆作为河南文物的主要保存机构,于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创建,到1936年,该馆的文物数量及价值已闻名全国,当时河南博物馆有八件青铜器文物在赴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一、文物迁汉

“七七事变”后,日军不断向华北地区进犯,1937年8月,日军占领平津地区,10月20日,从漳河进入河南境内。由于敌寇不断进攻,形势危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与教育厅于10月23日密令河南博物馆筹划将馆内重要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该馆收到密令后召开紧急馆务会议,拟定了三项保管文物的方案:第一,即派雷蔭棠赴洛筹备河洛图书馆为迁移地址;第二,准备珍贵铜瓷陶器旧书及重要文件装箱送移;第三,筹备装运文物所用之设备箱柜、运输车辆等物品。11月5日,日军攻陷安阳后,洛阳也非保护文物的安全地点。

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军的进攻,于11月16日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部分中央机关与军政主要领导人暂时不能迁渝,而先迁至武汉。各国驻南京大使馆人员也随国民政府迁往汉口,这为文物迁汉提供了有利契机。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在徐州和武汉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并将大部分中央职权集中到武汉。从日军占领南京到武汉会战结束,武汉在这一期间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从文物运输的交通难度上看:开封到汉口路途平坦,运输成本低,且武汉是全国的军事重镇,利于文物保存。从地理位置上讲,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水路四通八达。即便武汉失守,也可沿水路快速将文物运出。当时汉口已成为通商口岸,外国租界繁多,如武汉被围,文物也可存于租界之中。

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给河南博物馆的函文中可看出,文物迁移汉口首先是河南博物馆提出的,而后报至国民党政府批准。南迁汉口的文物于1937年11月23日抵达。这批文物抵汉后,先是存放于汉口法租界福煦路三号楼,随着日军侵略步伐加快,又将其中36箱文物存入美国花旗银行保管。

二、文物迁渝

1938年5月,徐州沦陷,汉口亦非保管文物的妥善之地,在蒋介石的命令下,6月18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电令河南博物馆驻汉办事处,将汉口所存文物运往重庆保管。与上次文物迁汉情况不同的是:此次文物转移是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命令下统一进行的,这样不但能够调用更多的物力与人力资源用于文物转移,而且减少了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但从汉口入川,既有山路又有水路,其间道路崎岖错杂,途中更要防止敌机轰炸与土匪抢夺。这批入川的文物大部分走水路从汉口途经宜昌、万县而后抵达重庆。其间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仅有汽车和民运轮船,还要用到小船、驳船等运输工具。例如在萬县转运期间要先将文物搬运到驳船之上,而后用“小划子”(小船)将驳船上的文物运至民运轮船上。在人员配置上,除了沿途护送的博物馆工作人员5人、勤务4人、宪兵5人外,每到一处停留还要请求当地的军警予以临时保护。博物馆古物保管主任赵昔时和馆长王幼侨则先赴重庆协调关系并寻找妥善的文物存放地点,重庆方面先是选择重庆大学工学院一处实验室为文物保存地点。

最终,文物抵达重庆后将文物存放至柏溪王均德的住宅,该地为中央大学迁移重庆后的分校校址。从文物存放地址的变动不难看出,重庆大学工学院位于重庆市区内,人口密集,容易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日军曾出动近百架飞机多次轰炸重庆大学工学院楼,造成了200多名师生的死伤。而柏溪位于重庆郊区,从重庆市区到柏溪须“水路六十余里,陆路四十余里”,周围山水交错,不易被敌机发现。且中央大学部分师生已经迁至柏溪,建筑设施齐全。河南博物馆迁渝的这批文物共计68箱,包括瓷器、拓片、青铜器、书画、陶器、重要文件等。从重要性方面看,该批文物无疑是河南博物馆最为珍贵的一部分。虽两度辗转于汉口和重庆,但避免了日寇的劫掠,躲过了敌机的轰炸,保护了这批文物的安全。抗战结束后,河南省博物馆曾几次向河南省政府呈函要将存渝文物运回,但均无下文。直至1949年11月,行政院秘书处电令将留渝文物交由国民党教育部接管。国民党教育部接收后随即将其中38箱文物运往台湾,1950年10月,一部分文物(青铜器51件)运往北京,其余则运回开封河南博物馆。

三、文物迁宛

早在河南博物馆文物迁宛以前,1937年7月,安阳古物保存委员会为防止文物落入敌手,就将重要文物装箱迁宛。据亲历此事的梁福臻回忆,他与押送古物的工作人员先是乘火车抵达许昌,在许昌修整10天后,又乘两辆汽车将文物运抵南阳。不久后,南阳局势亦变得动荡不安,委员会遂决定将文物移至内乡。1942年10月17日,安阳日伪政权所发布的“彰德县古物保存会征集古物计划方案”间接证实了梁福臻回忆的真实性:“查本会前存稀世之物,珍贵之品,于民国二十六年悉由裴会长移至豫南,现会内残存之物,为数无几,且多系破缺不完之品,因斯之故,拟请各方征集古物,以便充实内部……”1946年6月抗战结束后,安阳古物保存委员会将南阳所存文物均悉数运回。

河南博物馆除1937年11月将最重要的一批文物迁至汉口外,1938年1月,博物馆又将一批“次要器物”用两辆汽车转移到南阳,从博物馆“运宛卷宗清册”的内容中看出,迁宛的不仅有文物,还有博物馆各种重要的卷宗文件,如“各项集捐事项卷”“现金出纳簿”与前几任博物馆馆长“交代卷”等重要办公文件。这表明随着日军进攻局势日益紧张,博物馆已准备好将工作重心迁往南阳。馆内除去迁往南阳、汉口两处的文物外,仍有部分文物“照例陈列,对外展出,以安人心”,一部分于该馆地下室存放。

四、文物流散

河南博物馆将馆内重要文物转移到汉口、重庆和南阳后,仍有部分文物留在馆内作展览和研究之用。馆内的日常工作仍照常运转,后又设立民族陈列室,用以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心。

日军1938年6月6日攻陷开封城后,部分日兵驻扎在河南博物馆内,6月27日离开博物馆移往他处。日军离馆后,博物馆留守人员会同开封公安分局杜局长及当地街长,查看了当时馆内器物的损失情形:“凌乱破碎,损失一时无法查考”,后经博物馆统计,重要文物损失53件。6月28日,博物馆留守职员分别向日本军队宣扶班和开封治安维持会请求“赐予保护”,在博物馆门口张贴日军宣扶班“赐予”该处“保护”的布告与开封治安维持会派发的工作臂章。日军对开封的占领趋于稳定后,博物馆亦纳入其统治秩序之中,为日伪政权开封临时市政公署建设局和省教育厅管辖。后日伪政权要求将馆内重要文物造册呈报,便于其直接管制馆内文物。对于馆内稍有价值的物品,则被储藏于“特一、特二、地下储藏四室”内,储藏室钥匙则直接被日本陆军特务机关掌握。

博物馆虽取得了日伪政权给予的“政治保护”,但在整个抗战期间,文物毁坏、抢夺、盗窃等情形屡屡发生。在沦陷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日本军人“每日络绎不绝”,如看到他们喜爱的物件,便直接裹挟而去,馆内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阻拦。一些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文物,如铜钱、铜鼎、铜炉、铜炮、银盾、银盆等金属物品,则直接被日军征用。据馆内“赠品登记表”所载,馆内的珍贵拓片和碑帖,仅1942年一年,博物馆就向日军“赠送”隋唐及其他时期拓片共计278张,为粉饰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统治,河南省立博物馆1940年和1942年两次举办古物书画展览会,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名为其侵华行径辩护,宣扬奴化教育思想。

纵观全面抗战时期的河南博物馆,以开封沦陷为标志。开封沦陷前,河南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文物保护与抢运,此时博物馆鉴于当时的紧张局势,审时度势,及时将馆内重要文物挑选、装箱与转移。从开封、汉口到重庆,以王幼侨与赵昔时为首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全程负责文物的运输工作:其中包括与国民政府的沟通联系,人力、物力资源调配与转移路线的安排等工作。开封沦陷后,日军对博物馆进行了直接或间接掠夺,造成馆内文物大量流散。特别是伪政权统治期间,借用博物馆的文化职能属性粉饰其统治合法性。比如1942年4月,河南省立博物馆须注销一批已经损坏的物品,这些物件大多为“民国近数年来之物品”,且均已损坏无法藏存。而伪教育厅厅长边壮猷批示“有关国粹,似应妥慎庋藏,函列销一事,碍难照准”,后派员检验后确系实情,但其仍批示“经派员检验,与清单相符,并确系损毁,不堪陈列,应准注销,惟因系公物,仍应储置馆内,不得外携或销毁为要”。1943年4月23日,新任伪教育厅厅长孙晶清对省立博物馆的该批物品批示:“尚属实情,应准注销。”从博物馆的工作章程看,定期清理馆内物品并上报注销破损物品,属博物馆日常工作范围,而伪教育厅厅长边壮猷却两次否决此事,表面上看,该厅长对待文物似乎较为谨慎,不愿毁坏“国粹”;另一方面,也说明日伪政权借保护国粹,宣扬传统文化为名粉饰其统治,增添其统治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陈传海.日军祸豫资料选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陈东岭.河南省博物馆历史概况[J].中原文物,1987(02):12-19+34.

(作者简介:吕明磊,男,碩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名胜古迹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分析
环十二烷用于纸质文物保护时受温度影响研究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论金山岭长城的文物保护价值
现代科技防范手段在赵王陵田野文物保护中应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