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编辑手记

2021-04-13 04:18庄婧卿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出版

摘要:《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是一部关于艺术起源与发生研究的学术著作,这部书终成稿近160万字,图片390幅,分上、中、下三册。是一部将艺术起源论与发生学融通,梳理、批判、吸收十余种艺术起源学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跨越多个学科而成的,内容丰富、广博的艺术学术专著。在编校过程中,笔者有很多体悟,更深刻地理解了编校中时间与质量无法调和的矛盾,总结了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 学术专著 编辑 出版

一、整体评价

《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是一部关于艺术起源与发生研究的学术著作,是萧兵先生30多年来苦心研究的结晶,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资助项目。我们编辑部收到书稿的时候,是一个大大的纸箱子,作者全部手写而成,并辅以多年来搜集的書报杂志相关图片素材,共计200多万字,图片近500幅。

望着那稿纸不一、用笔不同的一箱书稿,想到萧兵老先生已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学术研究不止,对心爱的学术领域巨大的投入与付出,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老一辈治学之人的执与拙。

二、编校中的心得体会

笔者参与这套书的电子稿件核对、版式设计,也参与了该书的一、二、三校部分工作,并最终负责全书统改。因此,对这本书的完成过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很多思考和体悟。

(一)手稿录入心得

全书是作者萧兵老师历经多年手写而成,且配图也是他本人从各种报纸、杂志和图书上剪下来的画贴上的,所以在录入成为电子稿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关于文字部分,我们编辑部采取的方法不是逐字打印,而是用扫描仪扫描电脑识字,虽然错别字比较多,但是能够以最经济、最快速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电子稿。然后再由编辑部的多位同事对照纸稿进行格式设计和错别字校对。整个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最终我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做成了一个有初步版式设计的200万字的电子文档,然后由一位编辑开展书稿的编辑工作。

1.在核对电子稿的过程中,一个问题非常突出——那就是太耗费人力和时间。核对电子稿本身比想象中进展要慢很多,如果加快,做出的电子稿质量下降;但如果太慢,正确率是提高了不少,但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人力成本消耗巨大。这个问题与编校过程中质量与时间的矛盾异曲同工,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度。同时,编辑还要对电子稿进行排版设计工作,一般编辑工作中使用的都是WORD或WPS,在排版的便捷程度上与专业排版软件存在极大的差距,浪费很多时间。事后想来,这部分工作其实可以留给编辑处理。因为编辑书稿中还要再次核对手写原稿,将这些版式和标题级别提前设计好,标清楚,由排版统改才是更方便快捷的办法。我们在这方面走了弯路。

2.图片方面,由于作者提供的图片全部都是从书或杂志上剪下来的,并没有原始照片,因此,全书图片像素并不尽如人意,不过我们也尽量进行了修整,打印出来实在太模糊太黑的图片就删掉。比较模糊、较重要的图就适当缩小,如果图片边沿不整齐,就做一个灰色淡化底纹,让图片形状规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佳状态。作者在书中使用的图片很多是史前遗址照片、文物照片、油画照片等,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在图库中寻找这些图片或者在博物馆的网站寻找这些著名作品、文物的照片,会得到质量更好的图片。

(二)统改中的心得

笔者是这套书的责校但不是责编,所以文章题目严格来说还不能叫编辑手记。《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这套书在编辑统改后,最终的统改工作是在三校后进行的,笔者认为统改工作应该放在一校后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本丛书三本书的三个校次,每次都是每本书由一个校对负责,并不是一套书由一个校对负责。只在最后三校完成后才汇总到笔者这里进行统改。这是为了节省出版时间,但是对于书稿的质量会所影响,毕竟不同的人校对稿子的要求和风格不同,擅长的校对领域也不同,使得书稿的不统一问题一直没有被消灭。最后到笔者这里时,时间紧迫,只有较为简短的统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隐患的。

1.本书的统改问题主要集中在外国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翻译的不统一。该书是一套类似研究综述的学术专著,全套书引用内容庞杂,作者按照不同的艺术起源学说进行了归类,把几百本著作的不同观点汇聚在一起,使得古今中外的资料大量汇聚。尤其是翻译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译者的不同,这些词汇的译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前后文中实际是同一词汇的甚至不能通过发音的相似度来判断,只能靠内容。如果对书稿内容不熟悉,对相关理论不了解,在编校过程中甚至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则对书稿质量的保证产生极大的挑战。笔者在统稿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多处类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已尽力修改,但是直到本书出版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笔者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而这本书又是专业性极强的专著,因此只能修改自己所知范围内的问题,相信仍存有疏漏,盼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2.统改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翻译的人名、神名、专业名词等,需要括注英文或者拉丁文、希腊文等,但图书的体量巨大,加上之前说的可能存在统改不彻底的情况,因此,虽然笔者查找了所有能查找、订正的单词,但只能说是尽量在每个重要名词出现的第一次标注外文,不能保证每一个外文的标注都是在第一次出现时。

3.统改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版式设计的统一问题。作者写该书历经几十年,因此书稿的格式一直在变。最终笔者把全书所有的脚注统改一致。为书中比较和对比的内容设计了专用的表格进行统一。该书的特点是编辑为引文设计了两种格式,一种是原文引用的,使用了楷体,左右缩进两个字符,还有一种是作者总结归纳的条目式内容,使用了仿宋,左右缩进两个字符,进行区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并不是一定要存在的,仿宋字体的条目式内容按需要实际可部分归为楷体,部分回归正文,并不影响阅读。不过,考虑到作者和编辑希望这部分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重视而把它们单独提出来,笔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本书是笔者从2011年入行以来,遇到的难度最大、知识面最广、专业性最强、跨多学科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因此,在统改的过程中往往觉得力有不逮,深恨自己能力不足。可见,编辑工作确实是一个需要边干边学、边吸收边充实自我的工作,否则书稿到了面前,你尽力了,但是又确实感受到了能力有限,总是在出版中留下遗憾。

(三)目录、页码不连排原因

本书使用一个书号,分上、中、下三册,但是目录并没有全部排在上册,页码也没有连排。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实原因。本书一直由三位编辑进行校对,因此,对于目录和页码的校对都是分别进行的,为了更大程度地保证正确性,在三校完成、统改发现此问题后,并没有再对分排的目录和页码进行合并,以免在目录和页码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二是方便读者。考虑到这本书的内容体量大,目录各册书分开不连排,使读者能够更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此外,本书上册383页,中册604页,下册396页,总页码达到1383页。如果读者翻书查找目录等相应内容,连排的数字巨大的页码为阅读查找增加了难度,不利于读者使用。不过,不连排目录和页码出现的问题就是书必须包装在一起,否则无版权页,书号的中、下册容易丢失且不为读者所知,所以,这套书是三本塑封一套的。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我们参考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的体例。在确认这样编排目录和页码正确的基础上,确定了这样的用法。

(四)封面文字设计

这套书难度很大,虽然笔者读了不下三遍,但是最终也不能完全明了书中每一处的意思。因此,封面的宣传语与封底的内容简介写起来就格外有难度。最终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为现在的内容:“艺术,自古被看作神对人类的恩赐,走过一个由使用到审美的漫长历程。它以繁衍和劳动‘两种生产为基础,是人类学习及其成果的展演。”最终修改成现在的样子是有原因的。首先,这本书是艺术发生学史论,所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是最基础的、需要说明的。其次,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两种生产”。这句话在全书多次出现,是核心。最后,一句话“艺术是人类学习及其成果的展演”是全篇的结论,是作者写此书得到的结论,所以写成这样一段话是经过了很久的磨炼和提炼最终达成的。而内容简介则要稍微好一些,有了这个封面宣传,围绕封面宣传语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即可。

三、结语

通过统改这套书,笔者学到了很多统稿方面的经验,也思考了很多,收获颇丰。首先,通过编校这套书,笔者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如艺术学、发生学、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等。对待每次编校稿子的态度是,不但当作编校的学习,还要当作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为下一次遇到相似的书稿做充分准备。其次,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编校中时间与质量无法调和的矛盾。不论在核对电子稿的过程中,还是在参与三校的过程中,或者在最后的统稿过程中,催促早日完成的声音一直不断,这也是近些年来编校质量与效益冲突愈演愈烈的一个表现。这套书编校难度很高,但是实际销售却不一定有较大的市场。也就是说,除了项目最初的资金支持和上市以后图书馆馆配需要,该书并不会有什么收益。如此效益不高的图书,在现在的图书市场只会越来越少。但它又确实是关于艺术发生学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性的研究,有出版和留存的价值。所以,只能是保证图书质量,未能当作艺术品雕琢,作为编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关于统改书稿,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将统改融入编辑工作,并把编辑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把统改也交由编辑处理。编辑对书稿的了解毕竟比校对深刻,编辑进行统改能够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且编辑完成完整的书稿后对书稿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因此,也会对作者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客观、准确的判断,对统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全面。由一位校对处理一套书的统改,还是不太合适、不太全面的。

总的来说,《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这部三本一套的学术大部头已经圆满出版,虽然有一些遗憾,但作为编校中的一员,笔者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在事后有了更多关于出版、关于编校的思考,希望以后自己能在编校工作中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庄婧卿,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高,研究方向:編辑出版)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出版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