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响应国家城乡一体化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观光园迅速发展起来,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元化融合发展。该研究以河南登封西沟村农业观光园为例,在现有的乡土元素、农业资源及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通过农业观光、蔬果采摘等可食性景观表达,改善原有乡村环境面貌,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下的可食性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理念。
关键词:乡村振兴;可食性景观;农业观光园
近年来,国家大力振兴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复兴的根本举措。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渐渐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开始倾向于体验互动式旅游,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农业体验和食品安全的需求以及农民对于产业转型的渴望,促使可食性农业观光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食性农业观光园将农业及景观相结合,保护和传承自然景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体验农业生产景观,依托农业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开拓乡村旅游景观的新模式。
该观光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唐庄镇西沟村,距离省会郑州约90公里,周边环境良好,西临嵩山景区,旅游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西沟村位于嵩山的太室山脚下,有三道岭、两条沟,有似大中岳之神奇,是休闲、养生之圣地。西沟村的原始生态保护较好,遍地金银花开,满山杏花香,环境优美,是近郊旅游的好去处。西沟村地势南低北高,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郑州市优质生态环境村。站在西沟村山岭上四处观看,东面是延绵起伏的蛟马岭,西面是雄伟壮丽的中岳嵩山太室山,山中美景美不胜收。太室山峻极峰大佛仰卧的姿态清晰可见,卧佛的左侧有数龙蟠居,十分壮观。
可食性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旨在给游客提供一个既有观赏作用,又能产出食用补给的和谐生态的场所。本设计结合当地嵩山少林文化、农业生产及自然生态景观,做到生产性与观赏性协同发展,打造集生态、经济、文化效益于一体的农业景观。在可食性植物景观上充分考虑土壤特性,关注植物的季节性色彩、香气姿态、体量大小,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生产景观和观赏景观,可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感受。
在各类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大规模兴起的当下,本设计意在远离城市纷扰的西沟村建设一座集休闲、保护、科普、生产于一体的可食性农业观光园。一方面合理保护和发展了当地的田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起了当地良性的乡村旅游组织规模,合理布局,更好地促进了乡村村民与游客的活动参与性,并在相同空间下的和谐发展。通过对西沟村的生态景观建造重组,依托嵩山文化底蕴,营造禅意、慢生活农业体验氛围,从而缓解大都市快节奏带来的紧迫感和城市病。
西沟村是一个南高北低的山丘地带,设计场地的东西向高差起伏较大。我们不能像愚公移山那样大面积地更改地形起伏,只有在原始地块的基础上加以微调,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的地貌、风貌。在考虑平面布置的同时,也要关注场地竖向设计。特别是在高差大的场地,竖向上可以做许多细节和亮点,形成一定的层次感。水面和山体的设计有分有合,讲究整体的效果。“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是最基本且重要的条件,多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对有色树种和常绿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种植,做到四季层次分明。营造四季景观的变换,不仅美化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城市的游客。同时,结合可食性景观植物种植,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赋予可食性景观生命力。
可食性农业观光园共分为四大主题区域,分别为传统体验区、花谷观赏区、生态保护区、特色生产区。以“禅”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山水风光及文化特色,在满足人们各项旅游资源体验的同时,注重景观美,结合景观实用性与环境艺术性,成为集观光、经济、生产于一体的农村生态产业旅游模式。
6.1 传统体验区
该区域以“禅学”为主题,作为园内的科普教育区域,配置农业发展史馆、农业工具展览馆等各类文化馆供游客参观游览,并通过春耕、夏种、秋收一系列体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在可食性植物选择上,可使用观果类藤本营造农耕文化长廊,如葡萄、丝瓜、茄子等观果效果较好的可食性蔬果,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6.2 花谷观赏区
该区域以“禅园”为主题,由园内的多个花谷园组合而成,采用当地特色的金银花以及桃花、文竹加上杏花、菩提、山茶等作为景观基调树种。巧妙搭配色叶树种,突出四季的变化。春有花赏、夏有绿荫、秋有果实,冬有暖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并种植大量可食性色叶景观树,形成片区观赏。运用农作物的颜色不同,穿插种植,形成特色乡村风光。就地取材,用桃花做成桃花茶及桃花酒,打造當地特产名片。以形、色、味三个特征合理布局,做到春季桃花遍地开,秋季果实丰收,四季景色各异。
6.3 生态保护区
该区域以“禅诗”为主题,位于园内东南角山地,在植物种植规划上尊重自然,在原始树种的基础上种植可食性密林,营造舒适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的植物生态系统,同样会带来丰富多样的生物群类,作为园区的“绿肺”,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利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6.4 特色生产区
该区域以“禅农”为主题,位于场地的西侧长条形地块,主要以采摘种植为主,加以生态观光欣赏。自我发展运营的模式和机制,缩短了农产品的周转时间,是行之有效的生态旅游模式。将园内的部分常规景观用可食性景观代替,通过有机种植的方式,既收获了绿色健康的食品,又能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体验农业景观,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种植具有观赏性的蔬菜瓜果,把传统的蔬菜豆类等农作物菜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景观表达的魅力,发现其不同于往常的美感。推动传统农产品向旅游型农产品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调动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实现村民和游客的共赢。根据作物的不同颜色,进行搭配种植,并利用高差地形形成梯田式、大地式景观效果。
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逆城市化发展,向往一个世外桃源,乡村旅游类项目因运而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食性农业观光园则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高效率地将生产性景观与休闲性景观有机融合,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发展新模式。同时,可食性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也很好地保护及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及乡村居住环境,使其在一个空间内井然有序,和谐共处。该研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对西沟村农业观光园的区域现状分析,结合可食性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特征,对方案进行整体设计表达,希望能为农村绿色产业模式提供新思路,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可食性农业观光园发展。
作者简介:
陈梦瑶(199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