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锦矿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走饭
2012年3月18日,年轻的女大学生饭饭(微博名:走饭)在微博上留下这样一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决绝求死的文字。在她离世后,这条微博变成了一个表达抑郁情绪的“树洞”,短短几个月,留言已超过100万条,足见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全球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成为15~29岁年轻人群的第二大死因。在我国,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青少年自杀和抑郁问题凸显,见诸报端的自杀事件明显增多。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最近发布的《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22.85%的青少年表示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
国家层面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確提出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笔者在20余年中学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接触到许多受到抑郁困扰的青少年。期盼通过本文分享点滴经验和思考,帮助正陷入困境的同学和家庭渡过难关。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阶段,这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生理激素分泌旺盛,大脑和神经系统趋于成熟,性特征发育迅速,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身体上的变化需要青少年迅速适应。
伴随着生理上的巨变,青少年还承担着心理方面的重大发展任务。在学习任务逐渐加重的同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我同一性——即我是怎样的人,并通过更密切的同伴关系来确定自我。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少年一方面需要面对离家住校等分离焦虑,另一方面寻求自主和独立,叛逆和冲突是常见的亲子关系困扰。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先天体质方面的生理易感性,会导致个体应对压力事件时更容易出现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紊乱,而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压力事件的强度、亲子关系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情感安抚可以为青少年带来安全感,不良的亲子关系则是青少年压力的来源。
在心理层面,受生理素质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个体可能形成固化的不良心理结构,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对压力事件的解读,影响青少年对支持资源的使用。例如,抑郁症患者关于自我的意象可能是弱小无助的,遭遇压力事件时往往感觉受到一个权威苛刻的他人(这更多是患者自己的感觉)的批评;或者,可能是一个低人一等的自我,从来没有满足一个夸大的他人的非现实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内在的)。
抑郁症的症状之一是情绪低落,但这不是全部,全面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可以帮助青少年或家长保持警觉,发现苗头时尽早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关于抑郁症的详细诊断标准在此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搜索。笔者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下列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1.情绪的隐匿。有些青少年的情绪不外露,甚至看上去挺开心的,但其实在承受着内心的痛苦;还有些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不是低落,而是暴躁,这可能是由于潜在的恶劣心境导致的,往往不易察觉。
2.躯体症状。有些青少年在情绪方面没有明显痛苦,但常常受到头痛、颈肩肌肉紧张和肠易激惹综合征的困扰,也可能是潜在抑郁或焦虑的表现。
3.异常的行为。抑郁的症状之一是精力明显减退,有持续的、无明显原因的疲乏感,青少年可能因此出现学习和生活的功能受损,例如,拒绝上学,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手机,不愿出门或见人。
4.关系方面的纠葛。青少年在恋爱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极其剧烈的戏剧化冲突和因此导致的自伤、自杀冲动,可能反映出情绪方面的问题。
由于以上提到的问题往往被误认为是懒惰、叛逆或意志力薄弱,因此青少年抑郁症的就诊率不高,许多青少年的病情被贻误,导致个体发展受阻和心理上的痛苦,甚至自杀,十分可惜。
谈到抑郁症的治疗,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谁来寻求治疗?笔者发现,家庭成员对于寻求治疗的动机是不同的,作为当事人的青少年往往处于一种懵懂状态,经常是他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更警觉的人发起治疗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需要共同支持青少年,并赞赏其负责、合作的态度和接受治疗的勇气。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使用药物的问题。青少年或家长对于精神科药物副作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有些药物在使用初期会产生嗜睡、口干等不适感,这往往导致许多青少年在用药方面浅尝辄止,未能度过副作用的适应期。也有许多青少年或家长担心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药物依赖,在病情好转时便自行停药或减药,会因用药不足量和不足程影响疗效,或导致病情复发。
笔者认为,在下述两种情况中遵医嘱规律用药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此时用药的获益远大于其副作用。一是患者的心理痛苦极为强烈,出现自杀或自伤行为,此时保护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二是患者的学习或生活功能严重受损,例如难以起床或无法上学,此时需要通过用药改善活动能力,恢复学业,尽量减少抑郁症对青少年正常发展的伤害。
此外,青少年和家长可以了解一些用药知识。与过去相比,目前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患者可以通过持续适应、调整药物品种和服药时间减轻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患者还可以通过情绪日记的方式跟医生密切合作,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谈及心理治疗,我们需要区分两种抑郁类型:重度抑郁和性格抑郁。与重度抑郁情绪低落症状更严重、植物神经症状更突出和明显的生物节律转换相比,性格抑郁中特定的环境诱因和特定的性格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重度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由性格决定的抑郁症对心理治疗反应最佳(通常与药物相结合)。
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指南中指出,针对中重度抑郁,建议在治疗初始使用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如果在4~6次治疗会谈后,抑郁症没有任何好转倾向,则需要提供抗抑郁药物。该指南明确指出,不应该在没有进行心理治疗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抗抑郁藥物。
由此可见,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说,心理治疗可以在如下两个层面帮到患者:一是通过共情理解使青少年更好地识别和掌控抑郁感受,从而改善症状;二是聚焦于导致抑郁的不良心理结构(如前所述),理解导致抑郁的心理动力,从而使青少年提升复原力。
青少年的心理治疗中往往包括父母会谈,治疗师可以帮助父母改善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减少双方的冲突,使父母更好地发挥安全基地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青少年并未出现抑郁情绪,家长也应该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理解青少年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合理的娱乐权利,更具弹性地根据孩子的独立能力调整家庭规则。另一方面,在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家长仍然需要鼓励和支持青少年投入到积极的生活和学习中,发展健康的同伴关系。
总之,抑郁症给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能够更有效地迎接心理疾病的挑战,让青少年的世界里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霾。
(本文作者系广州帛石心理咨询中心合伙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21年中学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