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料养蚕的进程与展望

2021-04-13 03:53:48李建琴顾国达崔为正
中国蚕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龄小蚕蚕丝

李建琴 顾国达 崔为正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58; 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与传统养蚕直接饲喂新鲜桑叶不同,人工饲料养蚕就是用蚕饲料而非新鲜桑叶养蚕。家蚕人工饲料是根据家蚕的食性特点和营养需求,用适当的原料和特定的工艺加工而成、代替桑叶养蚕的饲料,又叫作家蚕配合饲料。按照饲养家蚕的时期不同,可以将人工饲料养蚕分为小蚕人工饲料育和全龄人工饲料育;按照生产方式不同,可以将人工饲料养蚕分为传统的家庭式人工饲料育和工厂化人工饲料育。从长远来看,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将是未来养蚕业发展的方向。

所谓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就是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喂食人工饲料使家蚕顺利生长发育完成其生活世代。这意味着沿袭了5 000多年的传统蚕桑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当于把蚕茧这一依赖动植物生长规律的传统农产品变成了工厂车间里生产出来的鲜活工业品;种桑、养蚕可以分离,养蚕不再直接饲喂新鲜桑叶,从而彻底摆脱了养蚕对季节、气候、土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依赖,能够实现全年滚动式按需生产。

关于人工饲料养蚕的研究和实践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饲养技术、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至今业界、学界、政界对于人工饲料养蚕,尤其是对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仍然存在不同观点。一方面,对以传统栽桑养蚕生产方式为支撑的蚕丝业可持续发展不少人抱有悲观情绪;另一方面,对于人工饲料养蚕尤其是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仍然持质疑态度。本文回顾了日本和中国人工饲料养蚕的历史进程,探究了两国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真实原因,剖析了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主要优点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对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人工饲料养蚕的历史进程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被认为是蚕丝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为此,国内外大批科研工作者先后投入人工饲料养蚕的研发,推进人工饲料养蚕从小蚕向大蚕至全龄,从传统手工家庭生产向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发展。

1.1 日本人工饲料养蚕进程

人工饲料养蚕源于家蚕食性和营养生理的研究,即家蚕嗜好食用桑叶的研究。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研究和实践的国家,1965—1974年的10年间,在日本蚕丝学会年会上演讲的论文中,与人工饲料有关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4.97%,人工饲料养蚕是当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日本人工饲料养蚕的开拓者主要有浜村保次、伊藤智夫、福田纪文和松原藤好。日本人工饲料养蚕的实用化研究主要包括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研发、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全龄人工饲料养蚕、适合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选育等4个方面。

1935年浜村保次提出“蚕为什么吃桑叶?”的问题[1],由此开启了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序幕。1953年日本文部省立项“桑蚕食性改善与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当年日本就有用人工饲料把蚕养至3龄的报道;1957年吉田德太郎用人工饲料养蚕至5龄中期,但未结茧;196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福田纪文首次用人工饲料养蚕获得成功,并完成了一个世代;至1970年基本探明了家蚕的营养生理,人工饲料养蚕获得初步成功;1975年完成了小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研究;1977年开始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在日本的家蚕总饲养量中,人工饲料育小蚕的占比从1981年的12.3%不断提高到1989年的42.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饲料育小蚕的占比提高至50%以上,其中1998年占比高达64.5%(表1)。

表1 日本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情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松原滕好团队的全龄无菌工厂化养蚕试验取得成功;1990年前后,日本提出“蚕农一周养蚕计划”及1~5龄1次给饵全年连续无菌养蚕的超省力养蚕业,但终因成本过高,技术未能进一步突破,没能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在农林水产省的支持下,2017年4月日本熊本(ATSUMMARU)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本公司)在山鹿市投资23亿日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化无菌养蚕工厂。按计划该工厂年产鲜茧50 t;并且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转基因蚕的研究及桑蚕丝新产品的研发。

随着人工饲料养蚕的实用化进展,适合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得以培育。早在1980年日本就开始培育适用于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新品种,1989—1992年选育出可摄食苹果、卷心菜、香蕉等食材的广食性系统“泽J”,培育成功“朝雾”“新朝雾”“振翅”等广食性杂交种,并通过了日本国家蚕品种审定[3]。

1.2 中国人工饲料养蚕进程

我国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起步较晚。1963年,钱惠田[4]报道了用人工饲料饲养木薯蚕。1974年,蔡幼民等[5-6]最先报道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成功,1977年进行了降低成本、提高茧质的研究,1983年又进行了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的试验。但一直未真正应用于生产。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国情问题;二是技术上存在困难。

1991年,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徐俊良教授承担浙江省科委的“八五”重点攻关课题“稚蚕人工饲料育及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研究”,5年后选育出适合人工饲料的“广菁”“杂新”2个原种,选拨出“菁松×皓月”和“浙雷×春晓”2对正反交蚕品种,研制出5个人工饲料配方[7]。此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广西等多个省(区、市)的蚕业研究所以及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人工饲料养蚕的研究工作。2008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教授作为岗位科学家,组建团队持续开展家蚕人工饲料相关基础性研究与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有力地促进了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和实用化进程。

至2019年底,我国已在江苏、山东、广西、陕西、浙江、四川等多个省(区、市)约40个示范基地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示范,主要是1~2龄小蚕人工饲料育,年蚕种饲养量达到10 000张。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原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开展相关研究,2019年育成适宜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品种“桂蚕5号”,并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模式中试,小蚕质量稳定整齐,劳动生产效率提高3~5倍;大蚕发育整齐、好养[8]。

2010年以来,如东县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始探索与示范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通过10年多期次1~2龄、1~3龄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初步改变了人们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认识,成功推广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2018年,累计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11 967张蚕种,1~4龄人工饲料饲育2 371张蚕种,全龄人工饲料养蚕50余张蚕种。并且初步建立了全龄新型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标准体系,建成国内首个新型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平台。由于如东县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分散在农村的各家各户,本质上与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种桑养蚕模式没有大的变化,但他们在消毒防病、温湿度控制、饲料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工厂化、规模化人工饲料养蚕的探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9-10]。

巴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贝集团)是一家股份制的民营领带生产企业,创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中国“领带之乡”——浙江省嵊州市,是嵊州市领带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巴贝集团形成了以高档领带为龙头,装饰面料、家纺面料及成品、服饰、品牌经营相融合的集团型经营格局,是亚洲地区最大的真丝色织提花面料生产基地[11]。由于高档领带以真丝为原料,而真丝原料的质量和价格不稳定是影响出口产品订单的主要原因。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认为,要控制真丝原料市场的定价话语权,确保真丝原料的质量稳定,进而确保真丝领带的品质,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技术变革;同时,传统真丝服饰服装产业需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于是,巴贝集团从2012年开始探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并于2015年成立嵊州陌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陌桑公司),专业研究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桑蚕茧丝生产。

至2018年12月21日,陌桑公司建成了一期4万m2全封闭的无菌恒温养蚕房,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正式投产;2019年1月20日,成功生产出第1批蚕茧,当天在杭州市召开的“中国丝高地·嵊州——巴贝集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成果发布会”上,陌桑公司向全世界宣告: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各家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转载,称这是一项革新了5 000年固化不变的传统养蚕模式的新技术[12]。一时间,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热烈探讨,肯定或质疑之声兼而有之[13]。

随着饲养技术、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渐趋成熟,陌桑公司的产茧频率从2019年初的每4 d 1批缩短至2019年底的每天1批,每天产鲜茧达15 t,基本实现了每天滚动式生产。截至2019年12月底,陌桑公司已生产蚕茧1 980 t,茧价随行就市,蚕茧产值近1亿元。茧丝质优,全部在5 A及以上等级;缫丝工艺好,大部分可缫制6 A级生丝,而且生丝质量的稳定性好,解舒率达77%。2020年9月我们对陌桑公司的调研中,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二期蚕房的建成投产,公司年产鲜茧可达7万t以上。而在2020年9月国家6部委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鲜茧产量在我国桑蚕鲜茧总产量中的占比达10%左右。”[14]

不同于以往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陌桑公司的养蚕工厂是将蚕卵放在无菌恒温恒湿环境里,创建一种集蚕品种改良、饲料配方、生产工艺、防病体系、环境控制、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养蚕方式,因而,无论相比于最早从事人工饲料养蚕的日本,还是相比于近10年来坚持人工饲料养蚕的如东县,陌桑公司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工厂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经济融入蚕业,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蚕茧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甚至智能化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

2 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原因

在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通过生产区域由高成本地区转移至低成本地区来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往往缺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动力。如果已经无法通过区域转移来实现本国(或本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则会谋求产业转型和技术变革。蚕丝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尤其在蚕丝业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茧丝生产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2.1 日本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原因

1868年明治维新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日本蚕丝业获得快速发展,到1914年日本生丝产量首次超过中国,此后蚕茧、生丝产量持续稳定地增长,长期占据世界首位;1930年和1934年日本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400 196 t和45 238 t[15]。尽管“二战”期间,与其他国家一样,日本的蚕丝业也遭受了严重打击,但随着战后蚕丝业的恢复,日本茧、丝产量及其占世界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然而,相比于“二战”以前,战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日本茧丝生产规模难以再恢复到“二战”以前的水平,同时随着中国和印度蚕丝业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日本茧、丝产量及其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持续下降。

为了维持蚕丝业的发展和在世界蚕丝业中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探索人工饲料养蚕。经过日本蚕桑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其小蚕人工饲料育取得很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后,人工饲料饲养的小蚕占其桑蚕饲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人工饲料养大蚕的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日本并没有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最终也没有挽救蚕丝业衰退的局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蚕丝业逐渐衰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茧丝产量已经微不足道。2018年日本仅有蚕农293户,生产蚕茧110 t,缫制生丝20 t。

2.2 中国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除1909年至1969年间我国蚕丝业一度落后于日本外,其余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2017年我国茧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4.22%和83.25%。蚕丝业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功勋产业,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茧丝绸作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为国家创汇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蚕丝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就业与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工业化、生态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传统的蚕桑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蚕桑生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规模不断萎缩,并持续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1991—2019年,我国东部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由58.38%下降至15.68%,而西部蚕茧产量占比由34.26%上升至78.95%。从2005年起,我国西部蚕区的桑蚕茧产量超过东部,“东桑西移”的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以来,蚕桑生产继续由东向西转移,西部成为我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在依靠生产区域转移维持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我国蚕丝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蚕农和技术人员老龄化、家蚕农药中毒和蚕病危害加重、产业间竞争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替代产品竞争激烈、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等问题与挑战,迫切需要产业科技的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16]。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将是蚕丝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市场需求增长,2020年预计市场规模达3 000亿美元,其中我国市场规模4 000亿元[17]。蚕丝蛋白是一类性能独特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被认为是制备生物医用材料的理想素材。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尝试将蚕丝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应用于美容护肤、皮肤修复、软骨修复、成骨修复、神经修复、丝素支架、丝素导管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18]。而用于生物医用领域的蚕丝产品的生产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如恒温恒湿无菌环境连续生产等;在传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因为无法避免使用石灰、蚕药等产品,导致其蚕丝可能不符合作为生物医疗产品原料的要求,所以需要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甚至无菌养蚕获取的蚕丝原料作为未来生物医用材料,用于生产生物医用产品,满足蓄势待发的生物医用产品市场的需求。

3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优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饲料养蚕有别于种养结合的传统栽桑养蚕模式,虽有突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但从现有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看,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3.1 主要优势

综合看,人工饲料养蚕具有4大突出优势。

一是节省劳力,提高工效。用新鲜桑叶养蚕的传统方法,既要管桑、采叶,又要养蚕,每天要喂2~4次,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60%~70%[19],主要消耗在采桑、喂蚕、除沙、采茧等环节。用人工饲料养蚕,每个龄期3 d左右给1次饲料即可满足家蚕的食物需求,大大简化了养蚕环节,省力省工,即使手工操作,其工效也比桑叶育高2~3倍。若采用半机械化全龄人工饲料育,1个劳动力每年可饲养150~200张蚕种,张种纯收入600元左右,年纯收入9万~12万元。

二是安全生产,增产提质。用人工饲料育养蚕可以人为控制和改进人工饲料组成,保证人工饲料的营养均衡,家蚕生长发育一致;饲料经过熟化灭菌,蚕室能有效隔离病源,从而有效防病、防农药中毒、防空气污染对养蚕的危害,确保养蚕环境安全,使养蚕成功率提高5%~10%,有利于稳定蚕茧产量和提高茧丝质量。

三是连续生产,转型升级。可以实现养蚕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蚕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因子可以根据蚕的生理要求自动控制;甚至可以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养蚕过程,实现恒温恒湿环境下的定时、定量、精准投料饲喂,使养蚕不再受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全年365 d滚动式养蚕收茧,能够抵御因生产周期性而导致的蚕茧产量与价格的蛛网波动。因此,人工饲料养蚕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望改变几千年来栽桑养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模式,推动我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节约用地,促进创新。用人工饲料替代新鲜桑叶喂蚕后,能减少桑叶的用量,不仅可以节约种桑土地,而且有利于现有桑树休养生息,提高产叶量,增加蚕的饲养量。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为家蚕生理、病理、遗传等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可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加快研究进程。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也为家蚕基因工程产业化、蚕丝新用途的拓展发展提供了基本养蚕技术。

3.2 主要问题

当然,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仍然是新生事物,目前主要存在成本、技术、市场、模式等4大问题。即使在最先进的巴贝集团现代化的养蚕工厂里,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如适合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的选育、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蚕沙的处理、产能的扩大、人工饲料养蚕的成本收益比较、人工饲料育生产的蚕或茧的新用途的进一步开拓、车间的生产安全保障等。

3.2.1 成本问题 一是前期技术和设施投入成本高。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要求恒温、恒湿、无菌的饲养环境,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设备要求更高,配套专用蚕室蚕具,前期投入大,沉没成本高。2019年陌桑公司在不考虑前期蚕房、设施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能够盈亏平衡,但是,几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若要计算折旧费的话,其生产方式与传统栽桑养蚕相比,根本无成本优势可言。二是人工饲料成本高。这是全龄人工饲料育难以推广的主要障碍。而人工饲料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人工饲料必需原料的桑叶粉价格太高。今后如何通过降低人工饲料中的桑叶粉比例来降低成本,或者直接降低桑叶粉的生产成本来降低人工饲料成本,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3.2.2 技术瓶颈 一是适合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培育有待跟进,适应不同蚕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有待选育。二是适合全龄人工饲料育的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及加工工艺有待改进,如针对不同龄期、不同食性蚕品种及不同用途的茧丝产品需求,研制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料的防腐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没有任何一种人工饲料全龄养蚕的综合效果能够超过桑叶育,更没有解决所有蚕品种、各龄蚕都能良好取食的通用人工饲料,茧层率低、饲料转化效率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防病技术问题,由于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采用的是高密度、连续饲养,虽然是在基本无菌的环境下生产,一般不会发生蚕病,但是蚕室不能采用传统消毒剂和方法进行消毒,一旦发病就是大面积的,将造成惨重损失。四是蚕的发育整齐度问题,目前的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难以像人工饲养一样进行分批、提青等技术处理,群体发育整齐度差、弱小蚕多,淘汰率高,张种产茧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3.2.3 生产能力和茧丝质量问题 一是产能问题。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由于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停产检修,故实际生产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设计目标;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待长期生产的检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二是茧丝质量。虽然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生产的蚕茧质量稳定,能缫制5 A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生丝,但蚕丝的物理性能是否达到桑叶育水平?用全龄人工饲料生产的茧丝制成的丝绸产品与桑叶育生产的茧丝制成的丝绸产品有何不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三是蚕丝新用途。在传统茧丝绸产业外,如何基于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蚕、茧、丝,拓展生物医药原料、医疗材料等新用途,开发更高附加值更具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

3.2.4 生产模式问题 一是在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难以普及的情况下,小蚕人工饲料育和大蚕省力化桑叶饲养如何融合促进?适于普通蚕农或专业户的小规模半机械化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如何实用化?二是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企业如何与后加工企业合作?或者,当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是继续生产蚕茧,还是向后延伸产业链?如何延伸?三是鲜茧缫丝还是干茧缫丝?全龄人工饲料饲养的蚕、茧、丝如何开发新的用途?

4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展望

4.1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是蚕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即使是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占养蚕成本的比率不断提高,生产上急需省力化、工厂化的养蚕技术,而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是实现省力化、工厂化养蚕的重要途径。其次,蚕桑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集约化、专业化、省力化、优质高效是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人工饲料养蚕是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第三,人工饲料养蚕是解决环境污染、农药中毒对蚕桑生产影响,减少蚕病危害,生产无毒蚕种的有效途径。

4.2 科技创新是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有效保障

首先,经过我国蚕业界40多年的研究探索,基本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体系。其次,我国蚕业技术指导网逐步完善,蚕农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许多蚕区已建立了条件相当好的小蚕共育室及配套设施,这些也都为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奠定了基础。最后,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仍然需要蚕业科技人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在专用蚕品种培育、人工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改进、智能化饲养技术研发与生产、蚕沙利用、蚕病防控、茧丝质量稳定、新用途开拓等方面不断努力和持续创新。

4.3 工商资本介入和企业参与是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必要路径

要真正意义上大范围推广应用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需要工商企业与工商资本,尤其是大型工商企业及其资本的介入,因为工厂化、规模化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前期需要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固定资本投入,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更不是广大、分散、传统的养蚕农户所能企及的。当然,随着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技术和装备、设施逐渐成熟、养蚕成本不断下降后,相对小规模的企业、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或许也能开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

4.4 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养蚕模式将融合促进与长期并存

蚕桑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中国仍然是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除巴贝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之外,其他多数地区现阶段的选择是,重点推广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提升小蚕共育的质量和效率,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推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如广西的养蚕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各地小蚕共育室的硬件条件,确保人工饲料养蚕的清洁环境和温湿度条件;二是建立完善的人工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提供充足的质量稳定的家蚕人工饲料;三是培训一批技术熟练的人工饲料养蚕人员。因此,近期内应重点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省力化桑叶饲养,通过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养蚕模式的融合来推动我国蚕业的升级发展[3,20]。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已经规模化开展,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桑叶养蚕的模式,更可能是一种长期并存的状态。这好比,美国和泰国都是世界大米的净出口国,美国采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泰国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但由于两国能凭各自的技术或资源优势实现低成本生产,因而在大米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预见,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蚕茧生产成本短期内将高于传统养蚕模式,大规模、大范围推广应用仍需时日。即使将来技术、设备成熟,成本降低至传统养蚕成本,两者仍然可以像美国、泰国大米一样,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并存。更何况,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成本降至传统养蚕成本,可能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猜你喜欢
全龄小蚕蚕丝
蚕丝馆
幼儿100(2023年37期)2023-10-23 11:38:56
全龄友好社区开发建设及展望
原蚕全龄一日二回育试验初报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02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高军 幸福美丽花都,打造最强全龄宜居之地!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26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4
可爱的小蚕
家蚕全龄1日2回育饲养方式与效果试验初报
中国蚕业(2018年1期)2018-03-21 06:03:17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