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方 盛 晟 吴福安
(1盐城市大丰区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大丰 2241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
桑椹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药食同源”目录的水果之一[1],且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口味和保健价值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在大众对健康日益重视的理念推动下,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果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4]。据我们调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仅2017—2018年2年间,全区就新栽果桑80 hm2,并且随着桑椹药、食产品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成熟,许多地方已将果桑种植纳入了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果桑栽培与加工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型产业。
但是在果桑栽植管理过程中,桑椹菌核病(mulberry fruit sclerotiniosis)是影响果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桑椹菌核病主要包括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和桑椹小粒性菌核病3种类型,发生面积广泛,而且具有发病时病势猛、流行频率高、极易扩大传染和连年暴发的特点,对桑树特别是果用桑树的危害非常大,如不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严重的可导致桑椹“颗粒无收”,给桑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5-10]。
桑椹菌核病的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治是生产上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在化学防控中,常常面临防治失败、防治成本高、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生物防治中,往往出现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不稳定和使用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在桑椹菌核病的防治管理中,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模式。为此,本试验选择了以戊唑醇为主的4种化学杀菌剂和以木霉发酵液为主的3种生物制剂,针对果桑的燕口期、始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采用6组不同用药模式进行了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旨在为今后果桑桑椹菌核病的绿色防控应用模式提供参考。
1.1.1 试验桑树 果桑品种为云桑1号,树龄3年,栽植密度3 m×1 m,行与行之间开深30 cm的墒。
1.1.2 试验地点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川南村,试验地果桑园面积为1 hm2。该地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且较一致,冬肥每667 m2施用恩泰科复合肥料(N∶P2O5∶K2O=12∶11∶18,合同号:2019UMXHF12DE135,欧洲化学安特卫普公司)50 kg加发酵兔粪3 000 kg,桑园田间管理一致,通风良好;上年度桑园有中等程度的桑椹菌核病(病果率10%~30%[11])发生。
1.1.3 试验药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号PD20080138,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号PD20040029,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农药登记号PD20120287,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农药登记号PD20161079,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6.5%茶黄素悬浮剂,试验用药,农药登记号PD20130365,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许可号LSSZ-02-1304100020,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10.4%~11.8%脂肪酸乳油,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沪卫消证字〔2016〕第0042号,海厄滋(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木霉发酵液,菌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提供、江苏润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酵提供。
1.2.1 试验设置 按A、B、C、D、E、F和G(清水对照)共设置7个处理区,即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A)、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B)、10.4%~11.8%脂肪酸乳油300倍稀释药液(C)、6.5%茶黄素悬浮剂500倍稀释药液(D)、木霉发酵液600倍稀释药液(E)、木霉发酵液与6.5%茶黄素悬浮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F),每个处理区3次重复。在栽培条件一致的成片果桑园里划分21个样方,每个样方为5个连续行,每行5株桑树,构成5行×5株桑树的矩形区域。每个样方四周设置1个样方的隔离保护区。
1.2.2 喷药方法 采用背负式电动弥雾机对桑树全株均匀常规喷药,分别随机对7个处理的21个样方进行喷雾打药,按照A、B、C、D、E、F和G的顺序,依次进行1、2、3……21样方编号。根据桑树的发育进度,在果桑的燕口期、始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4个节点用药。具体用药时间与次数记录见表1。
表1 果桑菌核病防治用药时间与次数
处理A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处理B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处理C为10.4%~11.8%脂肪酸乳油300倍稀释药液,处理D为6.5%茶黄素悬浮剂500倍稀释药液,处理E为木霉发酵液600倍稀释药液,处理F为木霉发酵液与6.5%茶黄素悬浮剂1∶1配比1 000倍稀释药液,处理G为清水对照;表2相同。
1.2.3 调查与分析处理 在桑椹转红能够分辨病果时,对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每个样方随机选取甲、乙、丙3株桑树,每株桑树选取不同方向的4根长势相近、长度适中的枝条,记录整枝的果粒数和发病果粒数,调查结束时将病果摘除。
每样方病果率(%)=每调查样方病果粒数/每调查样方总果粒数×100;校正防效(%)=(CK-PT)/CK×100,式中PT为处理区病果率,CK为清水对照处理区病果率。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所选药剂对桑椹菌核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混合药剂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达100%,与文献[12]、[13]、[14]和[15]等报导的戊唑醇单剂使用的结果一致,说明戊唑醇可以作为桑椹菌核病化学防治的优良药剂使用,但如果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过多使用,常常会导致对桑椹形状及桑树当年后期生长的不良影响,而吡唑醚菌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这类负作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混合制剂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93.93%,也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支持文献[5]报导的结论,说明戊唑醇与甲基硫菌灵加代森锰锌混配,可作为生产上化学防控桑椹菌病一个经典药剂配伍。木霉发酵液(稀释600倍)田间校正防效达68.22%,就生物菌剂来讲,表现比较理想。6.5%茶黄素悬浮剂田间校正防效为56.82%,从植物源农药角度来说,表现也很好,可以考虑作为绿色防控配套药剂应用。本次试验中10.4%~11.8%脂肪酸乳油与6.5%茶黄素悬浮剂木霉发酵液混合制剂防治效果较差,校正防效均在38%以下,没有田间应用价值。
表2 不同药剂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桑椹菌核病化学防控的关键时期一般为桑树发芽前后的桑园消毒期、桑叶的燕口期、桑树的开花期(始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3个时期,目前生产上主要针对这些关键时间点进行4~6次用药,其中桑树的开花期为3次喷药。本研究在桑树发芽前后不进行桑园消毒,这比常规化学防治少用药2次;在桑树发芽至开花期,尝试2~3次的用药模式,采用“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2种配药组合,在桑树盛花期后,停止用药,这样最后1次用药,与桑椹收获期时间相隔1个月以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从用药成本的角度来看,2~3次的用药模式比4~6次的用药模式降低一半左右。
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生物农药使用的次数增多。在桑树的燕口期、始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各施药1次。木霉发酵液主要是活菌起作用,木霉发酵液与菌核病病原形成拮抗关系,所以只有在发病早期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从使用浓度看,本次试验木霉发酵液稀释600倍,与常规的活菌制剂稀释300倍相比,如果提高使用浓度,在防治桑椹菌核病方面可能效果更好;而茶黄素与脂肪酸主要是起保护作用,治疗作用有限,本次试验茶黄素稀释500倍,校正防效能达到近60%,表现不错,如果考虑植物源农药一般使用200倍左右稀释药液,茶黄素防治桑椹菌核病还有挖掘潜力的空间。
调查发现,在桑椹生长发育的其它方面,本次试验所选试剂均未对桑椹发育的整齐度和果实的大小、色泽等造成影响。试验区内桑树树体、叶片、果实均无药害发生。
桑椹菌核病是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一大病害,由于其病原体以菌核形式存在于土壤内存活越冬,早春温度与湿度适宜时,与桑椹花期同步,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作用传播到雌花花器上,引起侵染。病菌侵入子房后,菌丝大量生长,无性繁殖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桑椹落入土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感染源,菌核在不同的土壤湿度条件下,可存活1~3年不等,在生产上常常表现为累积效应,所以在生产实际中该病的流行趋势常常表现为头年栽桑、翌年结果、3年生病、4年减产、5年暴发的现象,本研究所用桑树的树龄为3年,从病理流行趋势来看,正处于对数增长初期,虽然对照区发病率低(1.26%),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处理间差异显著,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在发生过的地区,需要年年科学防控。
针对该病难以防治的特点,以及桑椹不同加工途径的需求和本次试验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以鲜果采摘为主的果桑园,建议以木霉发酵液作为主要防治药剂。木霉菌有条件的可以采集当地果桑园的优势木霉进行分离发酵培养,使用时间上可以提前,使用浓度上可以适当提高;也可以采用市面上商品化的木霉生物制剂,如泰诺木霉800倍稀释药液[5]。由于木霉菌也是一种真菌,是用真菌来抑制桑椹菌核病病原真菌,故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与其它杀菌剂尤其是杀真菌药剂混用的原则。在本试验中,茶黄素悬浮剂与木霉发酵液混用,表现为拮抗作用,提示如果采用木霉防治桑椹菌核病则要求从桑树生长期开始,包括地面消毒,都不要使用任何杀菌剂,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使用时间上,以在桑树的燕口期、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为宜。(2)在桑椹菌核病发病严重的地区,作为应急防治方案,可以考虑采用较高浓度的戊唑醇悬浮剂进行防治,一般以在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为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与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类杀菌剂)混用,或者交叉使用以减少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桑花、桑椹及桑树生长的不良影响,建立三唑类杀菌剂与QoI类杀菌剂混用的模式。(3)建议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组合,在桑树的燕口期、始花期、盛花期各施1次药,这样可以较好地控制该病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品的农药残留风险。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上各种防治方法,其防治关键点,一是用药时间,二是田间喷雾量,只有在合适的防治窗口期,对桑树全面喷药,才能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