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霄虹
艺术家刘令华和其经纪公司曾经在2000年前后在艺术市场掀起一股“刘令华现象”的热潮,引发市场关注、学界研究。20年过去了,这股热潮逐渐消退,相关研究逐渐沉寂,艺术家刘令华也很少出现在媒体版面。作为一个艺术家与经纪公司之间合作的著名案例,本文意图从艺术经纪人角度,梳理该案例中刘令华与经纪公司的关系,探讨艺术品经纪公司的运营特点。
根据各大艺术网站的信息,艺术家刘令华的相关艺术简介基本一致。
刘令华,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1984年,刘令华进入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版画,同时研究油画。这期间,刘令华已有部分作品参加美展,并获奖和被收藏。从1988到1999年,刘令华悉心研究和创作油画,把中国画、版画、和油画糅合一起又突破简单地拼接,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人物旋动乐章,色彩浓烈如骄阳,充满世界化艺术语境”是刘令华作品的三大特点。2003年,刘令华的艺术油画在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展出,赢得极高的声誉,日本观众称誉他为“中国的凡高”。
刘令华的主要展览经历在各大艺术网站上的数据如下表。实际上2006年之后,刘令华有好几场重要的展览,不知为何在这些网站上都没有体现。(见表1)
表1 主要艺术网站上刘令华的参展经历
图1 2020上海艺博会搜狐号关于“京粹艺术”的介绍截图
图2 知网“刘令华现象”相关研究趋势图
刘令华与其经纪公司的合作时间为1999年至2012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9年至2005年,上海宽视作为经纪公司
据报道,1999年,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在上海艺博会见到了刘令华的作品《岁月》,被震撼而与其签约,双方敲定以中国传统戏剧题材为创作主题。彼时,刘令华还是西安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之后,他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根据企业注册信息,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其业务包含非金银工艺美术品经营。此处不知为何签约时间和公司成立时间对不上。
“宽视”选择刘令华作为签约画家基于下面几个条件:年轻、基础全面而有艺术才能,有发展潜力。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包装”这位画家,刻意创造条件使其作品受到人们的瞩目。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在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展示他的作品。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有意让刘令华的作品参与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中去,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由此也成为传播力极强的各种现代传媒关注的对象,带动艺术品价值更为迅速的提升。”2001年秋季,当APEC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时,各国政要在宴会厅欣赏到刘令华的大幅油画《世纪玫瑰》,而在一楼大厅、总统房和VIP休息室悬挂着刘令华创作的26幅“国粹系列”油画。
(2)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2年,上海京粹作为经纪公司
2006年,朱建民成立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刘令华占股10%。该公司目前是营业状态。
2007年,在6月1日至2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07上海国际品位生活展”上,号称“沪上第一家奢侈级艺术衍生品公司”的京粹公司将首次对外展出刘令华的一幅号称市场价为3000万的《世纪玫瑰图》。
2008年,刘令华名画《贵妃醉酒》作为奥运会倒计时的形象大使,连续180天,天天登上英文报《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头版为奥运会助威,220幅《贵妃醉酒》绣品被选为北京奥组委馈赠参加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世界各国代表团礼物,让世界有机会通过刘令华作品来欣赏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2010年世博会上,百万张《贵妃醉酒》邮资明信片赠发,英文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连续28周刊出28篇《贵妃醉酒》系列报道。
2008年1月29日,世界著名和颇具影响力的大报——美国《华盛顿邮报》以半个版面的大篇幅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艺术大师》的文章,向世界介绍一位在中国崛起的,出色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油画技法糅合一起的杰出艺术大师——刘令华,文章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2011年10月17日下午3点,刘令华的两幅油画《贵妃醉酒》和《赵氏孤儿》登上了纽约时报广场的超大屏幕。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以下简称全国台联)主办、上海京粹艺术品公司承办的“中国国粹油画精品展”是中国国粹油画艺术首次进入联合国的殿堂,共展出刘令华创作的中国国粹油画20余幅。同日,以刘令华另外20幅精品力作为主题的国粹油画展还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展出。“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在中国北京、香港和台北三地举行,本次展出是两岸三地展的延伸。
2012年5月3日,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举行签约仪式,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获得著名画家刘令华11幅油画作品在刺绣、织锦、缂丝、地毯、漆画等5个品类方面的授权,期限为15年。然而不知道为何,目前在其官网的商铺〔1〕无法找到相关的在售产品,在其官网的页面〔2〕没有找到相关的签约、合作新闻记录。
以上是“刘令华现象”的主要阶段和状况。刘令华的经纪公司围绕刘令华、刘令华作品、刘令华作品版权开发三条线索,在2000年至2012年间,追随当时的国内国际大事件,展开一系列营销推广工作,包括将其代表作品《贵妃醉酒》包装为非卖品,报价上千万,使艺术家刘令华成为当时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
图3 刘令华《贵妃醉酒》(油画,140cm×160cm,1999)〔3〕
2006年,上海京粹公司与刘令华签订《著作权专有使用许可协议书》,约定刘令华将其创作完成的全部作品的著作权专有使用权授予上海京粹公司,许可其在全球范围内行使著作权法第十条所规定的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等财产权利,并按照协议约定获得报酬。刘令华不再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或转让作品的著作权。授权时间自2006年6月29日至2012年12月31日。这期间,上海京粹公司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同时具有以诉讼等方式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2009年至2012年,刘令华油画在全国各地被侵权。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常州等地起诉了17件侵权案件,包括苏绣、明信片等产品。诉讼获得的赔偿不高,在1万元左右。
2012年以后,刘令华与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似乎停滞了。目前从艺术家简介中,已经无法看到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曾经的合作关系也完全删去了。
关于双方同时出现的报道,仅见于2020年12月,2020上海艺博会在参展画廊介绍部分出现了“京粹艺术”。京粹艺术即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展位号B10,首次参加上海艺博会。其展出作品包括刘令华《贵妃醉酒》(油画,140cm×160cm,1999),郎世宁《康熙》(纸本设色,68cm×33.5cm),《唐卡》(93cm×71cm,大清年间)等。
有关“刘令华现象”的研究,根据知网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7年,总数在30篇左右。其中2004年文献最多,为7篇,2017年之后就不再出现了。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有关刘令华艺术的介绍与访谈;有关刘令华艺术市场开发的分析;有关刘令华作品版权纠纷的分析。
艺术家的创作自2012年之后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作为一位职业艺术家,这种情况有些不太寻常。然后目前从各艺术网站、自媒体(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刘令华的作品,还是以当时的国粹系列为主,并没有新的作品出现。这些艺术作品风格比较一致,基本上以浓烈的色彩、飞驰的笔触为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刘令华现象”可以视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口号或者标签。其营销最高峰为2008年至2011年,之后这个标签迅速褪色。2012年之后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市场和经纪公司为艺术家带来了短暂的高光,但是后续乏力。艺术家的学术口碑在艺术界也似乎并没有建立起来。
表2 刘令华作品拍卖信息
从经纪公司与艺术家的关系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传统的画商往往借助于艺术家当时的声誉进行行销宣传,以此在公共性的展览会上取得荣耀,而新型的艺术经纪人则努力通过预设艺术家的历史定位而进行市场推广。〔4〕这就对经纪公司的业务能力、艺术水准提出了高要求。由于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一位成功的艺术经纪人都不仅是市场专家,更是艺术专家。艺术作品价值的绝大部分都附着在其精神部分,包括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品质、创新程度,以及艺术家的历史地位等。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的积淀,以及艺术界专家的定位。要获得与艺术界的紧密联系,艺术经纪人首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在学术上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并因此在艺术市场中获得话语权。
刘令华的经纪公司“上海宽视”“京粹艺术”都是单纯期望通过其市场运作实现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反映了其专业领域能力不足。从目前的状况而言,刘令华的经纪公司在媒体渠道有其优势,但是在艺术市场、艺术领域的认知缺陷十分明显。从1999年签约,到2012年解约,经纪公司既没有按照艺术市场的规律运营,也没有在艺术领域为艺术家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口碑。实际上,纯商业的运作方式反而消磨了艺术家前期积累的学术形象。此外,由于经纪公司在媒体过分夸大了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导致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渠道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这样的结果,就使艺术家的市场价位无法维持,也令消费者不能信任经纪公司的宣传。因此,即便经纪公司在借势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长期来看,却并没有培养自己的客户群体,也没有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经纪公司对艺术家过度包装、制定过高的价位确实会带来高度曝光,但是也会给双方带来过分的压力。在此压力下,经纪公司对外的宣传未免会前后矛盾,甚至出现无法令人信服的信息。而艺术家为了长期保持作品的统一性,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创作自由,或许也无暇顾及深入思考艺术本体的问题。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使被反复宣传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在不同的媒体宣传中,这件作品不仅是公司的非卖品,而且被估值过千万,2010年赴台展览时保价8000万元,其周边衍生产品收益亦过千万。但是刘令华作品的拍卖记录看,《贵妃醉酒》在2000年就在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上拍过,估价100万至120万,拍卖结果为“流拍”。刘令华在大陆和香港出现了一共5次拍卖记录,全部流拍。其中有一件作品出现了两次,估价几乎下降了一半。这样的拍卖数据对艺术家的市场价位是十分不利的。
图4 《贵妃醉酒》的两件疑似相同作品,左为表2中的细节,右为图3中的细节
更有意思的是,《贵妃醉酒》这件作品,在作品尺寸信息、作品载体、作品图片一模一样的前提下,不同时期不同渠道出现的宣传图片上的签名和日期是不同的。完整信息见图3和表2中的图片,具体细节见图4。
从上图可见,除了图片的色差以外,细节几乎完全一致,但是签名不一致,时间也不一致。这就令人生疑,这两件作品到底是什么关系。从理论上而言,任何一位画家都不可能画出一模一样的两件作品来,画出两件有高度相似的作品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以上信息会使消费者感到困惑,以至于无法对艺术家和其经纪公司产生信任感,从而伤害了艺术家的美誉度。(见表2)
注:作者根据雅昌艺术网刘令华作品拍卖信息整理。
艺术作品由于具有特殊的精神属性,其被接受程度有赖于消费者的审美水平和购买能力,所以每一类艺术品所能覆盖的消费群体有限。市场细分是经纪公司营销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必要工作。刘令华的经纪公司在市场细分之后,为他的原作选择了高端市场,并通过衍生产品去争取大众消费市场。
在实际的运作中,经纪公司将艺术家作品价位直接定位在千万级别,因而缺乏较长时间的市场价位积淀,没有逐步上升的过程,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收藏家群体支持艺术家,最终作品也就无法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刘令华作品的大众消费市场曾经一度出现了版权被盗用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令华作品曾经的市场热度。但是这个市场是受到高端市场的影响的,一旦高端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前景,大众市场也随之很快失去了开发产品的动力。因此在刘令华的经纪公司不再投资推广其作品之后,高端市场呈现了有价无市的现状,大众消费市场则逐渐沉寂了。
艺术品经纪人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选择成为一级市场的经纪人,意味着经纪人是在对艺术家未来的市场价值、学术地位做出预判,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运营帮助艺术家实现这种预判。这一类经纪人不仅需要具有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积极建立与艺术家和消费群体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反思“刘令华现象”,其经纪公司在艺术专业知识方面、艺术品消费群体维系方面缺乏能力,以至于损耗了艺术家的学术形象,不仅未能真正帮助艺术家建立市场价格体系,甚至损害了艺术家的市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