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的中国城市之变

2021-04-13 13:46
今日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碳中和北京市试点

文| 本刊记者 张 霄

近年来,中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在碳中和大局之下,中国的城市也将迎来艰巨的挑战与变革。

在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的当下,随着中国向世界做出“30·60目标”的承诺,许多城市将面临更加严格的“低碳约束”。在碳中和大局之下,中国的城市也将迎来艰巨的挑战与变革。

积极探索城市碳中和之路

近年来,中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目前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碳达峰目标,北京就是其中之一。

曾几何时,备受雾霾困扰的北京优良天数比例已达到75.4%;建立了绿色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后,北京市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到98%以上,燃煤比例下降到1.8%;“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0.7%提升至2019年底的74.1%……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戴子星介绍,自“十二五”起,北京就已展开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工作。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北京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3%,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开展二氧化碳减排专项行动,实现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并研究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路线图。

而与碳减排任务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暖、建筑等行业服务型城市北京相比,工业型城市如浙江省宁波市则在一直探索绿色港口发展路径;农业型城市如西双版纳主要是做好热带雨林保护,发挥森林的碳中和功能;综合型城市如武汉市在兼顾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升级之余,也在大规模植树造林,提升碳汇能力。

在中国许多城市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进行“碳减排”的同时,于2011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试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也开始成为激励减排的有效工具。以北京为例,至2020年,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航空等8个行业,有843家排放单位被纳入碳市场管理参履约的重点碳排放单位100%实现履约,全年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470万吨,交易额2.45亿元人民币。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4100万吨、累计成交量超过17亿元,市场总体供需平衡,成交价格保持了增长趋势,体现了碳配额资源的价值趋向。

例如北京公交集团车辆排放自2016年纳入北京市碳市场管辖范围以来,由于快速推进低碳排放的电动车和天然气车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公交车,2019年与2016年相比,柴油消耗量下降了接近50%,柴油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占公司总碳排放量的比例由57%降至32%,碳排放强度(吨CO/万公里)下降了10%。使得企业从2018年起扭转了配额不足状况,开始出现了富裕的碳排放配额。

苏州高新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考核全苏州市排名第一,而有轨电车是高新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一项独特亮点

在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后,不少城市将面临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亟待调整的情况,不断探索新的低碳之路。

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即便是春节假期里,家住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的退休职工车振明也没闲着,一大早就来到自己负责维护厨余垃圾处理机前检查。车振明是一位垃圾分类值守志愿者,他亲眼见证了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的逐步提升:“从嫌麻烦到主动参与其中,甚至有很多人还成了垃圾分类宣传员、志愿者。”

除了垃圾分类,2021年初各地纷纷出台的“最严限塑令”让环保购物袋成为越来越多人出门购物的“必备品”。许多大型超市门店内以及电商提供的购物袋,已全面升级为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绿色出行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成为大家低碳出行的好选择。随着北京地铁7号线延长线的开通,让家住朝阳区恒大御景湾的王女士再也不用开车一小时通勤:“地铁方便快捷,既节约上班时间,又低碳环保。”

据戴子星介绍,为大力发展绿色出行,2020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还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共同启动“MaaS出行绿动全城”行动。截至2021年1月25日,高德、百度平台注册用户量达到8.53万人,累计服务绿色出行619万人次,共产生碳减排量2.02万吨。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动员全民参与低碳生活,发布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打造节能环保展览会、节能宣传周、低碳日、节能低碳环保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节能环保理念,直接参与人数达30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市民节能减排低碳意识。

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提出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国未来的“碳中和”之路离不开每个人的低碳生活。

国际合作共建低碳之城

纵观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无论是“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词汇的频频出现,还是共享单车、环保材料等事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可以看出绿色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已经使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革。但相较于全球许多国家城市对于低碳发展所展开的较长时间的探索,中国仍有许多可以学习之处。

在著名低碳城市哥本哈根,通过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等手段,哥本哈根将在2025年达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第一个“欧洲绿色之都”—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则通过完整的低碳生活制度来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到2050年城市不再使用石油和煤燃料。

在世界各地“低碳城”不断发展之时,中国深圳的“国际低碳城”也初具雏形,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深圳国际低碳城是深圳与荷兰一起合作规划建设的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致力于建成气候友好城市先行区、新兴低碳产业集聚区、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和低碳国际合作示范区。

这样的国际合作还有很多,2016年启动的“中国—瑞士低碳城市”成都项目成为两国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载体;2013年,河北省廊坊市,山东省潍坊市、日照市,河南省鹤壁市、济源市,安徽省合肥市6座城市为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2014年,中德双方正式确定江苏省宜兴市和海门市、山东省烟台市、新疆乌鲁木齐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含怀来)为首批“中德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试点示范城市等等。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随着“碳中和”脚步的不断加快,未来的城市将朝着更宜居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碳中和北京市试点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