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媒体时代给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带来新的挑战。利用微媒体环境,将“立德树人”全过程渗透在高职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观的教育中,构建高职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优化途径,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媒体“立德树人”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微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二三五”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20-GX-36);重庆市职教学会重点项目《微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效性路径研究》(编号:2020ZXH28201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58-03
微媒体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为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媒体。微媒体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具有互动性、广泛性、快速性、跨时空、多元性等特点。微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也包括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关系问题。
一、“立德树人”与高职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其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所以,“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铸魂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或团体重视,并产生良好社会评价时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常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容易产生自卑、自弃的情绪。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的健康、情绪有着密切联系,它会导致个体心理的乐观、向上的情感或悲观、失落的情绪。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对自己越容易肯定,其社会不适症状也越少。龚艺华、黄希庭(2005)曾探讨了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认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高内控的大学生,其自我价值感水平也高。而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看,持久的、恒定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形成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有利于获得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所以,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是培育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特点在于培养实践技能强,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树立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健康、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实现高职大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高职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的青年人,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情绪不稳的青春期。而许多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主要是因为高考成绩的不理想,而不是他们的自愿选择。与其他就读普通本科或重点大学的同学相比,他们显得更加自卑、祖丧与失望。这使他们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低,悲观、失落的情绪和自卑、自弃的思想趋向。而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与其理想的矛盾又往往会加剧这种自卑与焦虑情绪,形成其心理失衡。而从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其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对于培育其健康人格、融入社会能力、加强社会适应性就越好,反之则较低。所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曾经参与一项高职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选取一所高职院校各专业、各年纪的不同性别学生,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有效问卷1700余份。并通过采用心理健康症状量表(SCL-90)、自我价值感量和成就目标定向表,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进行了测评。由测评结果可以知道,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症状自评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及各维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可看出高职生高、低自我价值感者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極显著,说明自我价值感越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较低。因此,注重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对于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媒体环境对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在微媒体时代,由于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使高校在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不断缩小,教育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对高职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微媒体对于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信息来源的扩大而导致的学校教育主客体关系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教师。而传道解惑的教师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教育和信息资源,教育客体被动地依赖教育主体的现象较为明显。而微媒体环境则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它可以实现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传播的格局,呈现出“多中心”“自媒体”的全方位、多样化传播。它使每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源,每个人都能够多途径,多形式并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选择的独立性增强。这就导致高职学生会大量接触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信息,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于一些高职学生而言,社会上重名校、重学历的情形,使他们的心灵无形中会受到伤害,在价值观上出现消极趋向。
2微媒体环境再造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形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也使青年学子喜爱并易受影响的朋辈交往模式得到改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朋辈教育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通过充分激发和引导学生伙伴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相互传授学习或生活经验,实现学生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由于朋辈教育导致的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交互性,使其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大大提升。但是在微媒体环境下,朋辈交往更加广泛,尤其是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社交媒体成为更加频繁的朋辈交往、沟通方式,“人-机-人”的间接互动与虚拟环境代替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它使年龄、学习与生活经历等颇为相似的大学生的联系点、共同点、共鸣点也更多,并使他们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感染与影响下,同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会出现趋同现象。它使高职学生群体在朋辈交往中,其自我价值感呈现新的趋向。
3微媒体环境易使高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向。微媒体导致网络世界没有明确的边际界限,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想潮流,特别是与我国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合的思想观念也会出现,这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严峻挑战。一方面,网络上各种类型的思想观点,导致高职学生容易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一些高职学生存于心底的自卑感会相互影响,形成自我评价的错位。所以,微媒体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多样化、立体化,通过课堂内外正确思想的影响,牢牢抓住新时代理想信念铸魂的关键环节,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向上的变化。
三、“立德树人”与高职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优化途径由于“立德树人”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化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微媒体环境下树立学生健康、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其重要任务。
1融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多维层面,为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自我价值观构建五个“琏”。第一,建构“建设平台+抢占阵地”,加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建构的介体“链”,通过建构健康的大数据网络平台,抢占自媒体时代微博、论坛等网络阵地,利用微信、微博传递青春正能量,在课堂内外实现对高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有型覆盖与有效覆盖:第二,加强“立德树人”的主体“链”,建立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的全课程育人模式,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中构建“主渠道、主阵地、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第三,构建辅导员、思政课老师的情感“链”,加强“双向型”关怀的教育模式,教师、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情感思维”,对学生表现出关心、操心、爱心,通过“情感思维”元素获得学生的信任;第四,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多维数据“琏”,建立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予的“大思政”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学生数据的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第五是构建“引领+服务+管理”的人文生态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它表现为教师、辅导员不仅要正确引领,还要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我生存意义、人生价值的关照、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摆脱思想定势的羁绊,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念。
2通过营建“立德树人”教育氛围,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包括对人生存价值、意义的认知,一般而言,它也是个体思维和行动的显性或隐性的遵行原则。所以,要通过融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多维层面,培育高职学生对社会与自我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在微媒体环境下,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常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肯定学生业绩,不断强化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自强、自信的心理,避免对自我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同时,在营造“立德树人”教育氛围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联,由此加强其社会适应性和良性循环状态。
3通过营建良好的微媒体环境,加强高职学生对个体发展与专业前景的信心。由于一些高职学生对于自己就读的高职专业缺乏正确的前景认识,他们入学后,既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对规划职业缺乏自信心,这就加剧了其个体发展的茫然性,致使其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低下。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路徑,围绕“自信重建”与“认知职业”两大基点,按照自我了解、树立目标、增强自信、自尊、自爱,由此提升他们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感。
4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三课堂和强化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一是通过“互联网+”打造新的平台,在课堂育人的同时,加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社会育人。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三课堂,不断加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社会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包括政治理想、信念与道德层面的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性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能促进他们对自我价值、自我人生的主动、积极、正面的思考,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感。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在高职院校中,“立德树人”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关联。高职院校通过营造健康的传媒平台,对于营造“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和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艺华,黄希庭.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李明蔚.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1)
作者简介:
李明蔚(1988年-),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