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

2021-04-12 23:15宋卫阳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1期

【摘要】目前翻译研究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逐渐将翻译视角由语言层面不断地转移到了文化层面,译者身份变化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角色变化,使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存在了必然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相关内涵及表现形式,研究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译者身份;译者行为;关联研究

【作者简介】宋卫阳(1973.05-),女,土家族,湖南桃源人,长沙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是长沙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项目“基于古诗英译对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关联研究”(项目编号:2019QJCZ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翻译学是文化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门独立学科,其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增加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逐渐从较为简单的字面意思的语言层面开始向着文化层面发展。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于翻译具体实施策略起着直接关系,而译者身份的不同,又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使得翻译策略有了不同的展现。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过程中会因其自身具有的不同身份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同视角下的观点,使翻译行为具有了不同的身份特性。译者身份的不同可以通过其对于译本的选择、决定的翻译目的、使用的翻译策略等方式进行不同展现,表现出对翻译活动更深层次的认知。因而,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会存在着诸多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两者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研究翻译活动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一、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相关特征及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译者只有一个,但是译者本身所承担的“身份”可能是很多个,翻译活动中的每个角色,比如译品中的厨师、食客、餐馆老板等角色,都与原作者有着亲密联系。如译者是食客,原作者就是餐馆老板;若译者是厨师,原作者就是食客等等。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同时具有多个身份特征的情况是存在的,对于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被唤作“主身份”,其他角色唤作“次身份”。主、次身份均可平行出现在其各自固定场所,最大的差异表现为其在哪种情形下的身份特征更为显著,不同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次身份”又被叫作“角色身份”,具有较隐性的和多变性的特点,较常用作比喻性语言,即译者根据其在扮演的角色要求下,实现身份的转变,比如将译者比喻成“未来的先知者”“著名画家”“知名政治家”等。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存在不能很快对于译者所扮演临时性角色进行识别的情况,但是如果其翻译结果使人怀疑其所扮演角色是译者身份,则就使其翻译成果遭到了否定。译者身份是泛称,其具有一定的务实性,比如适合市场需求的运作编译、摘抄翻译等行为。在市场经济需求下的这一翻译活动,即使是文学翻译也变为了具有较为突出实用特点的应用翻译,将文学文本当作了被“处置”对象。此时译者所进行的一些翻译行为应该可以说是为了满足某些读者需求而刻意和有意展开的。若是外部因素使译者不得将其作为利益的对象来看,则其翻译就只能如实进行。此类情况有,如进行学术研究用的论文翻译,此情况不需特殊交代,译者都是如实翻译,不得出现摘译、编译、缩译等行为。

以上是对于译者身份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接下来对译者行为的相关特征及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译者身份和其多种角色要求下产生的结果就是译者行为,换句话说译者行为引起身份和角色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结果。译者行为通常是包含了译者的矛盾、同情、纠结、偏心等心理方面的特点,其原因也是因为译者自身具有的多种身份以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其具有了不同的思想认知和表达方式。译者身份的不同还可能使其在同一翻译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策略,甚至还会有矛盾冲突的表现。译者自身具有的不同身份以及其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其翻译行为有了不同的走向,研究译者身份对于译者行为的判断提供了很好途径。译者身份和角色的不同,使得其译作呈现出不同特征,译者行为在其译本方面的表现因此也具有了一定规律性。

二、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

关于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本文主要从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多样性关系、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多样性关系。上述内容中对于译者身份决定了译者行为的关系有了一些研究表述,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两者之间呈现出多样化联系,具体表现为:在同一部翻译作品中译者作为该作品的销售方进行翻译,则其在实施翻译活动时,会将如何吸引购买者眼球为视角进行作品的翻译,使其作品成了市场需求下的营销产品;如果译者身份是文学家,则其在进行译品翻译过程中会站在文学角度进行相应的文风、内涵等表达;如果译者身份为政治家,则会使其翻译作品根据政治宣传色彩,具备政治倾向性和鼓动性等等。译文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均是由于译者身份不同而导致了翻译角度、翻译目和翻译侧重点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作品原文意思同时结合相应的翻译效果进行求真翻译。同时很多情况下译者还在原文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再创造,使得原文在含义和方向上具有了译者意愿的偏移。除此之外,译者还可能为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而添加一些相应的语言修辞手法进行文章修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行为的发生可以是译者有意为之的,还有可能是译者无意为之的。译者行为的多样化,归根结底来自译者身份的多样化。当译者选择不同身份或者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作品翻译时,其翻译行为就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方式、目的以及表现方式。比如译者为作品的销售方、文学创造者等不同角色人物进行翻译行为时,其译者身份是可以进行转变的,使其译者行为具有特定目的。抛开上述的刻意身份,译者自身还具有其主要身份,其文化因素、自身性格和思维角度等与其翻译行为之间也存在了直接联系。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译者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译者现身,通过其对自身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身份来进行翻译行为的一些解释和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让翻译双方都能准确掌握彼此的真实含义以及表达逻辑,译者可以清楚地抓住中心思想,且通过合理磨合贯通,甚至在一定情况下给予相应建议,那其译者行为就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口译者的交际能力一直是我们追捧的重点,将译者看作了交际专家,在翻译活动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语言双方国家地域文化差异进行相应的翻译,若翻译内容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精髓和内涵,则说明译者具有超常的翻译能力,这种译者行为被称作“归化”,即为了更好地沟通而使用的更符合译人语习惯翻译,更好地促进双方距离的拉近,以沟通为目的而不是突出语言的个性化展示。这种译者行为与译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与其翻译目的和手段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传统翻译学研究中,译文常常被比作原文的影子,譯者则被比作作者仆人,但是在翻译界更普遍的认知是影子就是仆人。即译文也就是译者行为,和译者身份是一体的。

2.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因果关系。译者身份的不同导致了译文特征的不同,使得译者行为具有了某种规律。译者身份决定了其语言特点,译者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译文中的语言运用特征,译者角色所要求的对于作品的求真性,使得译文更加注重求真,指的是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者身份的转变,使其具有某个社会角色,表现为对于社会的务实性,对于译文而言,则更偏重于其社会作用,指的是译文与社会角色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译者身份与译文表现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通常情况下,译者身份越高,其译文的翻译成分越大;译者的身份化特征越明显,其译文翻译成分越低。也可以说译者距离务实方面的要求越近,距离求真方面要求就越远,同时译文中译者自我创造成分也越多,这些情况下除非对于原文的求真和作用是统一目的,否则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都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成分的。译者身份中当译者与作者两个身份发生矛盾斗争时,则译文中的译者的语言特性就会随着译者身份的不断偏大而更强,使得自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求真程度就越高;同时,一旦作者身份偏大,则译者身份中所具有的社会性就越强,使得自以为与原文之间的求真度就越低。也就是当译者的一种身份越加明显突出时,其另一身份就会随之变为了临时性或者可变性角色。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偏离程度也就会不断变大,就越加偏离了翻译本质要求。

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为例来进行阐述。比如对于作品书籍的名字进行翻译,如果译者是为销售方来进行翻译的,则其会将作品的名字进行市场化修饰,通過对阅读者具有吸引力的文字来进行翻译;如果译者是为作者文人以表达作品的文学造诣来进行翻译,则会使得其翻译更加具有求真性,更加贴合作品原有含义;如果译者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理念来进行翻译,则其会将名字进行创作性翻译,来实现其想获得的相应翻译目的等,这就是译者行为随着译者身份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原因。文学方面的翻译均是以原文作为翻译中心的表达型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删除或者修改等现象,则说明译者身份发生了变化,使其为了达到某种利益或者目的而进行了身份改变。因此在这个层次意义而言,翻译活动均有了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宏观翻译具有的应用意义包含了微观方面对于文学翻译所需的保留原文含义要求,同时也包含了通过翻译达到某种目的的翻译要求,译者身份同时进行了相应变化。

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对于其翻译行为同样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译者的文化身份内容主要指的是译者自身价值观,属于文化体系中的归属问题。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以及操控译文的人员,译者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其具有了相应的文化身份,对于翻译活动中的翻译目的认识和文化理解均呈现出了不同表象。同时译者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限制,使其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原文作品的理解和阐述方向均存在相应差异,最终使得译者行为有了不同表象。译者文化身份对于其翻译行为带来了不同的事业角度,通过对于译者文化身份的分析和研究,对其译文内容的深层了解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比如对于同一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会因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翻译,对于人物名称、行为习惯、思想表达等均有所不同,甚至差异较大。特别的是对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对于译者文化身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通过译文去感知原文思想。译者文化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更确切地说是译者身份决定了译者行为。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到译者身份可以因为其翻译目标、服务对象、扮演角色而产生诸多变化,译者身份的变化还受其文化身份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译者身份的变化使得其在翻译过程中拥有了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式,译者行为会随着译者身份的多样化而发生变化,同时译者行为也是译者身份下形成的结果行为。加深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或者不同场景下的作品翻译研究,促进对翻译活动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钟毅.译者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务实”与“超务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汉译研究[J].外国语文,2020,36(03): 104-110.

[2]席琳.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史记》译者倪豪士身份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3]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文,2019,35(05):118-123.

[4]谭素琴.社会认同下译者身份的翻译伦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