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杏
内容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珍惜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开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 教学 融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珍惜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一.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室内设计课程是由建筑设计专业延伸发展过来的一门课程,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再结合相应标准和设计原则,利用现代材料、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使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现代室内设计是针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既重视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也重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氛围和意境等精神需求。室内设计课程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该课程教学的目的,现已成为室内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20世纪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追求欧式风格,导致学生在设计时的设计思路过多的模仿西方流派,追求与西方形式上的相似。并且,在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严重,还缺乏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更倾向于中式风格。国学的兴起,使得国人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周身的事物,追寻中国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
为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寻求一个新的侧重点,那就是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的,设专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系统的将这些设计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展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这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步演进而汇集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历史上的文化思想、道德传承及其精神观念形态,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前辈祖先一代代继承并不断发展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内涵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各种艺术,具体以绘画、书法、雕塑、民族戏剧、音民族乐、古文、古诗词、节日等为载体,表现出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室内设计的设计主题中,我们可以融入儒、佛、道三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儒家与道家都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谐之美,提倡“文”与“质”统一的审美觀,在设计作品中美的感性形式只有表达“质”的内容,才有其价值和意义。佛家文化的禅意思想融入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人们带来了一张淡然清雅、宁静超脱的磁场环境。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最高准则,融入道家思想的室内空间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出美奂美轮的室内环境,还可形成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除了以上三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将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图案、中国建筑样式、雕塑、明清家具、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甲骨文、文房四宝、中国古乐器、彩陶瓷器、古文诗词、节日等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设计主题里,既能体现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又能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研究方案
在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强调,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高校的室内设计课程也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的宣传教育,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使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学习,感受各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方案里要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要求。首先,教学计划里明确规定室内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主题要注重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以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第二,在教学内容里,具体的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将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平时课堂里小的设计项目中,并进行系统反复的练习,再结合大的专项设计作品的综合练习方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能够运用感人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是办学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不可或缺的践行环节。在进行室内设计课程规划时,我们在教学内容分配比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式设计元素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推广,通过文化感染和熏陶,以文育人、以文化,从而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中,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标识打造室内空间的文化意境,如:茶文化空间设计、禅文化空间设计、竹文化空间设计等,陶冶学生性情、锤炼学生品格、锻炼学生能力。其次,举办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讲座形式,如:明清家具的传承的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中国传统纹样的讲座等,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开拓眼界,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生与世界,提升自我修养。第三,带领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遗迹等实践活动,如:参观省博物馆、省艺术馆等,体验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在教室中通过教师讲授,运用多媒体观看课件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大的尴尬局面。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变化、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教学问题,提出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理念、明确教学内容与重点、采用合理的考核模式、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解、讨论;多媒体展示;室内实景分析;案例解析;方案概念设计;设计方案陈述;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方案实施及方案总结等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深入具体的理解,并使学生从基本理论到整套方案的实施都有全面具体的认识。。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个教学方法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课程学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研究调查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2、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信息化教学法: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解决室内设计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特定的教学任务等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4、成果展示法:策划成果展示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结论
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大,中国人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国际室内设计界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的使用,大量中国元素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它在设计中所处的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要用现代手法去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时不是简单的堆砌,不能简单的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传古不泥古,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创新的去传承。我们要探索符合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和特征的教育模式,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的求新求变,并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王小丽,肖守库,薛大忠.高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的内在关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9. 2.99-102
[2]张书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民族文化自信[J].发展研究.2019. 2.42-43
[3]姚林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文化自信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10期.2019.4.131-132
[4]张清.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渗透[J].设计理论.2014. 9.164-165
[5]湯洪泉.浅议传统文化对高等院校现代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14.159-160
基金项目:2020年度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CYYBJY02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